第240章 全家的期盼
天还没亮,时小六、时小五兄弟俩就守在了大牢门口,心里揣着忐忑,眼睛盯着牢门。那张师爷倒也算说话算话。没等多久,就见监牢大门吱呀打开,时义带着周年几人走了出来——几人个个灰头土脸,头发乱得像枯草,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哪里还有半分当初的模样。
时义一眼就瞅见了弟弟们,眼眶瞬间红了,眼泪忍不住往下掉。时小五哽咽着喊了声“三哥”,快步上前扶住他:“快,先回客栈洗漱,我让后厨热了饭菜。”
这边兄弟几人往客栈走,时小六则转身走到等在一旁的张师爷跟前,把早就准备好的银票递了过去。张师爷接过银票揣好,又叮嘱了一句:“记住了,以后别再带这些干货来梅县卖,免得再惹麻烦。”
“多谢师爷提醒,我们知道了。”时小六点头应下。
“一刻钟后,你们的三辆马车和那些刀,会送到客栈门口,别错过了。”张师爷说完,便转身走了。
时小六不敢耽搁,快步回了客栈。等马车送到,他又掏了些碎银子给送车的人,才把马车赶到客栈后院安顿好。
另一边,时义几人洗漱干净,简单吃了些热乎早饭,没敢多留,收拾好东西就准备动身。临走前,任家的一个护院已经提前快马加鞭往家报信,好让家里人放心。
时小六一行人刚离开客栈,掌柜的就急匆匆赶到张师爷跟前,躬身回话:“东家,那伙外乡人已经走了。”
张师爷点点头,语气平淡:“知道了,你先回去吧。记得从柜上取二两银子,赏给之前传话的店小二。”
“好嘞,东家。”掌柜的应下,正准备退下,又被张师爷叫住。
“对了,他们留下的那车干货,让人赶紧装车,送到咱府城的铺子里去,别耽搁了。”
“明白!”掌柜的应声退去。
看着掌柜的走远,张师爷脸上的淡漠瞬间褪去,换上一副谦卑的笑脸。他小心翼翼地揣好时小六给的二百两银票,又摸出王记铺子的五十两银子,整理了下衣襟,转身往县衙走去。
时义一行人风尘仆仆,总算在农历二月初赶回了家。家里人三天前就得了护院带回的消息,虽为梅县遭遇的糟心事气得直跺脚,但见人都平平安安回来,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时老太心疼孙子受苦,又怕远在京城的时满惦记,当天就派人快马往京城汪家去,把时义被羁押、最终赎归的事一五一十告知。
此时京城的春围尚未开考,时满接到消息,又急又气,却也知道眼下备考最要紧。他拉着汪夫子,把梅县官府贪赃枉法、欺压外乡人的事说了一遍,两人就这事讨论了两天。汪夫子结合官场门道点拨了几句,倒让时满对世事人心多了几分看透,也为他后来的应试思路添了不少启发。
时家众人到了大门外,时老太没让他们直接进门,先让人搬来一盆炭火,又取了些艾草:“都迈过这火盆,再用艾草洗洗热水澡,把一路的晦气都去了。”
一行人依着嘱咐做完,才跟着进了屋。等大家都洗漱干净,一大家子围着时老太,在堂屋坐定,时义便开口,把梅县的遭遇一五一十讲了出来。
原来他们当初一边卖干货一边往南走,沿途县城的铺子多少都进了些货,直到到了梅县的王记杂货铺子。那王记在蜀国有门路,近几年也卖过这类干货,可当时义问他们要不要进货时,王掌柜嫌价高,没肯要。一行人本想在梅县休整一夜,转天去别的地方,没成想当晚就被官府的人找上了门。
“一开始他们还含含糊糊,只说我们犯了律法,后来翻出马车底下的刀,就拿‘没有本地州府的武器文书’做由头,把我们全抓进了大牢。”时义叹了口气,“周叔本想偷偷溜回来报信,可不知怎么,他们把我们看得紧,一个也没放过。好在没动刑,就是牢里的吃住差了些。”
一旁的刘氏早听得眼泪直流,顺着脸颊往下淌。时义赶紧转头劝:“娘,我这不是好好回来了嘛,别哭了,以后我不出远门就是。”
“好,好,回来就好。”刘氏抹着泪应着。
时义身边的任静,自始至终都紧紧抱着他的胳膊,没松开过。这时时雯开口提议:“依我看,以后咱们还是在洛城做买卖吧,太远的地方,真出了事,连个找关系救人的地儿都没有。要是大哥今年能考中,往后咱们也就不用怕这些了!”
这话一出,满屋子的人都点头:“对对,就盼着大哥这次春闱能中!”
京城的夜里静悄悄的,时满躺在床上,睡得格外香甜。
明日便是春闱开考的日子,这些日子他跟着汪夫子潜心备考,四书五经烂熟于心,策论也反复打磨了无数遍,心里早已没了慌乱,只剩满满的笃定。他知道,这一场考试不仅关乎自己的前程,更牵着家里人的期盼——唯有考个好成绩,才能不辜负这份等待,日后也能有能力护着家人,不让梅县那样的委屈再落到时家人头上。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映着他平稳的睡颜,仿佛连梦都在为明日的奔赴蓄力。
第二天一早,时满一睁眼就精神抖擞,半点没有考前的紧张。
铜钱早候在一旁,考篮里的物件已翻来覆去查了好几遍:笔墨纸砚摆放得整整齐齐,旁边挨着两小包煤炭、一个小火炉,还有定制的小铁锅;吃食也备得周全,三包挂面、二斤肉干、时雯特意用花生瓜子糖和白面炒的炒面,外加二十个煮熟咸鸡蛋;毛毯、雨布等必需品也一一裹好,塞在篮底。
汪夫人站在旁边,还在不停地叮嘱:“进了考场仔细些,夜里冷就把毛毯裹紧,考完了我们就在这儿等你……”
直到汪夫子笑着打断:“行了行了,再叮嘱下去,可要误了进场时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