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人丁越来越旺

汪夫子一直把时满送到贡院门口,看着他跟着其他考生排队,经检查人员一一查验考篮、搜身,甚至连袜子都脱下来查看了一番。才放心转身离开。门口其他送考的人里,有几个认出了汪夫子,上前寒暄了几句,随后也各自散去。

时满进了自己的考棚,先把笔墨纸砚、雨布、毛毯一一归置好,静静等着监考官派发试卷。他心里有底,脸上不见半分慌色。

转眼到了中午,时满先把试卷和写好的草稿小心收好,才拿出考篮里的小火炉。他跟监考的差役说了声,要了些水,先在小炉子里点上煤炭,待水烧开,直接抓了一把干挂面丢进去,又放了一块肉干。没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面就煮好了,浑身都暖了。

周围考棚的考生瞧见,都忍不住羡慕——有的只带了包子、点心,天凉下来早成了凉食,只能就着凉水咽;还有些贵公子虽备得齐全,却没时满这小火炉方便,折腾半天也吃不上热乎的。就连监考的差役都看愣了,心里直琢磨:原来还有这样方便的干面条,回头得问问是在哪儿买的。

入夜,时满没心思折腾吃食,直接用开水冲了碗妹妹时雯炒的面,囫囵对付了顿晚饭。

茅房是万万不敢去的。汪夫子特意叮嘱过,进了茅房再回来,考卷上保不齐要被盖个黑章,阅卷官最是忌讳这个。所以他能忍就忍,实在熬不住,也只敢在马桶解决。

取来那条兔子毛毯裹上,夜里虽有凉意,倒也不觉得冷。这一夜,时满睡得格外安稳。

就这样在考棚里待了九天,每场考试时满都从容落笔,其余时间便按自己的节奏吃喝休息。这九天里,考场并不太平:有考生吃了凉食闹肚子,被抬出了考场;也有娇生惯养的贵公子受了风寒,发着烧硬撑。相比之下,时满的精神状态一直很好,面色红润,不见半分疲惫。

终于等到考完,时满收拾好考篮和行李,缓步走出贡院。院门口,铜钱早等得踮脚翘首,一眼瞧见自家公子步态稳健、气色不错,悬了九天的心,这才彻底放了下来,赶紧迎上去接过考篮。

考完春闱,时满便跟着铜钱回了汪家,剩下的日子,就只剩“等”这一个字。

他倒也不焦躁,白日里要么帮着汪夫子整理些书卷,要么就坐在院子里看书喝茶,偶尔想起家里,便写封信说说京城的近况,只字不提等待放榜的忐忑。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京城里的空气却渐渐热闹起来,随处可见等候放榜的考生和家人,连风里都带着几分期待与紧张。时满依旧按自己的节奏过日子,只是偶尔翻书的间隙,会抬头望向窗外——他心里清楚,这份平静之下,藏着对未来的期许,也藏着对一家人安稳生活的盼头。

老时家近来喜事连连,先是郑氏给时海生了个软乎乎的小闺女。时老太最喜欢孙女,见孩子粉雕玉琢的模样,欢喜得合不拢嘴,当天就偷偷给了郑氏一个一百两的大红包,特意嘱咐别让旁人知道。

没几天,李青青又顺顺利利生下个大胖小子。这下轮到牛氏乐坏了,抱着大孙子不肯撒手,连饭都顾不上吃。时老太瞧着不像话,忍不住训了她一句:“快把孩子给青青,该喂奶了,别总抱着耽误事!”牛氏这才恋恋不舍地把孩子递回李青青怀里。

自打孙子出生,牛氏对李青青的月子格外上心,每天变着花样做补品,后来更是自掏腰包买猪蹄,天天炖猪蹄黄豆汤给李青青补身子。直喝到李青青一看见猪蹄就犯恶心,牛氏才总算换了别的汤水,惹得家里人哭笑不得。

老时家的喜事像是赶了趟儿,外院那三个小媳妇也前后脚添了娃——两个壮实的小子,一个娇俏的丫头,哭声笑声在院子里此起彼伏。

更让时老太高兴的是,连翘给外院里其他五个媳妇把脉时,又查出她们都怀了身孕,只是月份各不相同。这下可把时老太乐坏了,逢人就念叨:“咱老时家这日子,就跟大山里的果树似的,一茬茬开花结果,人丁越来越兴旺啦!”

家里的屋子渐渐不够用,时老大便琢磨着往外院在扩几间房,牛氏和刘氏也忙着给未出世的孙辈做小衣裳、小被褥,整个老时家都浸在添丁进口的欢喜里,热闹得不像话。

家里添丁的欢喜劲儿还没过去,时雯却犯了愁,拉着时老太的手说:“阿奶,您看咱家这阵子添了这么多小娃娃,媳妇们要么坐月子,要么怀着孕,能下地干活的人一下子少了大半。眼瞅着要开春了,地里的活计可耽误不得,您说咱是接着买人来种田,还是把田佃出去给旁人种啊?”

时老太一听,也收起了笑容,琢磨起来:“你说的是实话,人是多了,可干活的手却紧了。买人得花不少银子,还得管吃管住;佃出去倒省心,就是收的租子比自己种少些。”她顿了顿,又道:“这事得跟你大伯、你爹他们商量商量,看看哪种法子更划算,可别误了春耕的时辰。”

一旁的刘氏也搭话:“是啊,今年这情况,确实得早做打算。”一家人围着这事,你一言我一语,倒把添丁的热闹劲儿,暂时换成了对农事的盘算。

时老太听了时雯的顾虑,当即让人把时老大四兄弟叫到堂屋,一家子围着农事安排商量起来。

时老大先开口:“佃出去是省心,可咱家庄稼种得精细,旁人哪会像自己人这般上心?到头来收成少了,反倒不划算。”

时山三人也附和同意时老大的说法。

时老太接着说:“去年虽说为救老三花了几百两,但各处买卖的进帐比这多得多,分完年钱还剩不少,手里有银子,不如买些人手来得实在。”

时老四跟着点头:“不光要添人,家里人口多了,屋子也不够住,正好趁开春,一并把新房盖起来。”

几人一合计,主意很快定了:既买人帮忙种田,也抓紧盖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