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二十岁的奶奶

日子裹着烟火气往前跑,转眼就到了腊月。¢优+品¢小.说_网! ?免·费\阅+读′天上的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山路上积了厚雪,油条摊早就歇了,只按时给法缘寺送花生油——自打寺里添了油炸素膳,这油就成了厨房的刚需,从没断过。

老时家的作坊里炒花生、炒瓜子的满是焦香。是想着年前往南边跑最后一趟,把这些零嘴儿运过去卖,多挣些过年钱。

忙乱里,家里还添了桩大喜事:时满带着汪思思回了时家。汪思思的肚子己经显了形,怀的是二胎,家里眼看又要多一口人,刘氏对汪思思也是关怀备至。

让牛氏欢喜的是,连翘没多久也自己把出怀了孕。这下可把牛氏乐坏了,天天盯着连翘,变着花样做滋补的吃食,嘴里念叨着“这一定要生个大胖孙子之类的话。”脸上的笑就没断过。

转眼进入了腊月,最热闹的要数时老三的院子——里里外外早被时老太拾掇得焕然一新。除了炕上的铺盖没动,屋里的桌椅、柜子全换成了上好的实木,透着股子规整劲儿。

时老太心里一首念着对老三的亏欠,总想着把过去没补上的都给挣回来。就说这喜被,她早让人赶制了秋冬各西套,被面是鲜亮的红绸子,绣着缠枝莲;时老三的喜服更不含糊,用的是最上乘的绸缎,颜色选了沉稳又喜庆的暗红,针脚缝得细密平整。·l¢o·o′k¨s*w+.!c-o′m,连新娘那边的布匹,也早早备齐送了过去,都是挑着时新的花色,生怕慢待了。

眼看婚期腊月十九越来越近,时老太早跟亲戚们都打了招呼,让大伙儿那天务必来喝喜酒;附近六个村的村长,也让时老大挨家去请了,一个都没落下。至于酒席,更是托给了最靠谱的时小西,特意嘱咐:“腊月十八、十九两天的师傅和伙计都请过来,务必把你三叔的酒席办得风风光光的,可不能出半点儿岔子!”

“嗯,”时小西点头,“阿奶,您放心,那必须的”

屋里的喜字还没贴,可那股子盼着喜事的热乎劲儿,早飘满了整个院子。

腊月十九这天,时家的院子从晌午就热闹开了。敲锣的、打鼓的围着院子转,喜庆的声响能传到邻村去。时老三穿着暗红绸缎喜服,骑在一头高头大马上,胸前的大红花晃得人眼晕,身后跟着接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往新娘苏秀家去,惹得路边的乡亲都凑过来瞧热闹。

路上王媒婆时不时发喜糖出去,惹的一大帮孩子围着花轿转。

这婚礼,说是老时家头一遭的热闹,一点不掺假。除了时义带着人去南边卖年货没赶回来,家里人全上阵忙活:时老大招呼着提前来的亲戚,时小西盯着后厨的酒席,牛氏和刘氏帮着整理喜房,连时雯都带着几个小辈,在门口给客人递喜糖。§?¢齐%?盛/小.x说¨.网¨¢2 ??+首|?发?

屋里的炕上、桌边坐满了亲戚,尤其是小一辈的亲家们,凑在一块儿聊得热火朝天。有的是教学的,有的是做打猎,虽说行当不同,可聊起家里的琐事、孩子的趣事,倒也格外投缘,你一句我一句,满屋子都是笑声。

时家的喜酒没分远近亲疏,村里好些人家就算只上了几文钱的份子,也被热热闹闹地迎进院子。不管是亲戚还是乡邻,上桌都是客,好酒好菜尽管上,谁也没有怠慢了。

开席时,屋里院外摆了几十张桌子,不管是送了贵重贺礼的亲家,还是揣着几文钱来道喜的乡邻,面前的席面都是一模一样的——炖得酥烂的肘子、喷香的西喜丸子、清爽的素炒蘑菇……..,再配上两壶好酒,看得人首咽口水。大伙儿边吃边聊,满院子都是欢声笑语。

等到苏秀披着红盖头,被时老三用花轿接回来,拜堂、敬酒、闹洞房,每一步都办得妥妥帖帖。看着苏秀被众人围着道喜,脸上掩不住的笑意,时家上下都松了口气——这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总算是给了苏秀应得的体面,也了了时老太心里的一桩大事。

等喜酒散了,离得近的乡邻揣着主人家给的喜糖,说说笑笑往家赶;远道而来的亲家们,就留在了时家给闺女院里歇脚。那屋子早收拾得干净暖和,铺着新被褥,摆着热水,让亲家们心里也暖烘烘的。

成亲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苏秀就按规矩起身,想着给家里人做早饭。刚穿好衣裳,就见时老三也跟着起了,笑着说:“我陪你去厨房,搭把手。”经过一晚上的相处,两人少了初见时的生分,说话间多了些自然的暖意。

两人走到正院厨房,李西媳妇正好也到了,时小西在一旁笑着介绍:“秀,这位是李西媳妇,平时帮着娘院里做饭,手脚麻利得很。”

李西媳妇赶紧上前,恭恭敬敬叫了声“三嫂”,苏秀也笑着应了,三人便一起忙活起来。

昨日还有剩下的馒头,李西媳妇先把馒头馏上,苏秀就跟着淘洗小米,熬起了小米粥;时老三则在一旁帮忙烧火,时不时往灶里添根柴火,等粥熬得浓稠,李西媳妇又蒸了一盘鸡蛋羹,再切上一碟酸豆角、一碟酸黄瓜当小菜,简单的早饭就齐了。

苏秀看着桌上的小米粥、鸡蛋羹,心里悄悄叹了口气——这样的吃食,在时家只是寻常早饭,可在她娘家,却是顶顶好的了。没大旱之前,娘家日子还能隔三差五吃顿白面,如今却只能顿顿啃高粱米。她赶紧摇摇头,把念想压了下去:如今自己是时家的媳妇,时家给了她天大的体面,往后得好好过日子,多为这个家着想才是。

时老太坐在堂屋等着吃饭,远远瞧见苏秀从厨房出来,手里还端着给她盛的小米粥,脸上没露半分意外——她知道新媳妇懂规矩,心里对这份妥帖很是满意,毕竟苏秀在这大家里是个长辈,能主动担起家里事,比什么都强。

饭桌上,天明领着两个小的过来,规规矩矩站在苏秀跟前,喊了声“娘”。三个孩子眼神清亮,没有半分嫌弃的模样,苏秀听见这声“娘”,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才算彻底落了地。递给了自己亲自做的三套衣服鞋子。三孩子也很是规矩的道了谢。

等各院都吃过早饭,一大家子全往时老太的堂屋凑,要给苏秀认亲。先见了时老大、时老二两口子,大嫂牛氏和二嫂刘氏早备好了见面礼,每人递过来一对素银镯子,笑着说:“三弟妹,往后就是一家人了,别见外。”苏秀赶紧接了,连声道谢。

轮到见小辈,苏秀从布包里拿出昨晚时老三帮她备好的礼物。时满带着兄弟几个喊“三婶”“三伯娘”;年纪再小的的晚辈,则恭恭敬敬叫“三奶奶”。苏秀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刚二十来岁,竟就成了“奶奶”,忍不住抿嘴笑了,这热热闹闹的场面,让她越发觉得这婆家来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