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去城里看灯会

腊月中旬,天终于落了场雪,可雪片子小得很,落地没积多厚,太阳一出就化得差不多了,地上只留层湿痕。~三\叶-屋/ ?已*发_布¨最\新\章^节¨

这雪一落,村里的老人们心里头更沉了。先前还存着几分侥幸,如今见雪这么稀松,那点盼头也淡了。

家里人口多的,己经悄悄改了吃食。早饭粥熬得更稀,晚饭多掺些干菜,馒头也做得比往常小了一圈。谁也不说破,可心里都揣着同一个念头:这时候省一口,真到了难捱的时候,或许就能多撑一天,保住条命。

灶房里的烟火气比往常淡了些,连孩子们都被大人嘱咐着“慢点吃,省着点”,整个村子仿佛都屏住了呼吸,等着一个未知的将来。

偏巧小年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就见天上飘起了大朵大朵的雪花,鹅毛似的,簌簌落个不停。首下到天黑透了,那雪势也没见小,院子里、屋顶上早积了厚厚一层。

村里人瞅着这雪,悬了许久的心总算落了地。先前那点薄雪带来的愁绪,早被这场大雪冲得一干二净。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起了欢实的烟,案板声响成一片——都在包饺子呢。一来是赶小年的习俗,二来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这老天爷总算是开了眼。

老时家自然也不例外。-看/书·屋/小*说-网′ ?更·新/最!快~灶房里暖烘烘的,女人们围坐在大案板旁,和面的和面,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时老太手里捏着饺子边,笑着说:“这下可好了,雪下得这么厚,来年墒情准错不了。”牛氏接话:“可不是嘛,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

“来来来,满上满上!”时山举着酒碗:“这饺子就酒,可不是瞎说的,越喝越有奔头!”

周年端起碗,跟主子们碰了个响,仰脖灌了一大口:“时大哥说的对,干杯!”

这帮汉子在老时家落脚快半年了,自打进了这个门,就没受过半分亏待。老时家待他们和亲儿子没两样,桌上的吃食、碗里的酒,从来都是一式一样,热乎饭顿顿管够,天冷了还添了棉衣。

这会儿捧着碗,咬着热腾腾的饺子,烫得首哈气也舍不得松口。肉馅饺子的鲜香混着酒香往鼻尖钻,汉子们你看我我看你,眼里都带着热乎劲儿。心里头早把自个儿当成了老时家的人——哪有主家待下人这么实在的?

“婶子这饺子,比我娘包的还香!”李西抹了把嘴。

旁边的人跟着笑:“往后咱就多干活,把地里伺候得比啥都强!”

时老太:“好,好好,快吃,快吃锅里还多着呢!”汉子们笑得更欢了,就着这暖融融的热气,把心里那点想家的念想,全化成了对这个家的实在劲儿。·兰\兰~文^学* ¨已?发¢布_最.新?章/节?

腊月二十八这天,时满从书院回来了。平时不爱说话的林阳,不知怎的,总爱往时满跟前凑,两人竟也聊得投缘,从书里的道理说到院里的景致,没个停。

时老太看在眼里,悄悄把林阳拉到一边问:“小阳,你先前是不是在学堂念过书?”

林阳红了脸,点头应道:“回时奶奶,读过几年,后来家里出了点事,就……”

“哎,阿奶知道了。”时老太摆摆手,没让他多说。

她又转头找着大孙子,道:“我瞧小阳这孩子不错,你在书院里,身边正好缺个书童打理杂事。明年开春,让他跟你一块儿去,成不?”

时满自然乐意。书院里不少同窗都有小厮伺候,能省下不少琐碎功夫,他也能多些时间读书,当即就应了。

时老太再把林阳叫来,问他愿不愿意去当书童。林阳眼睛亮了亮,使劲点头:“愿意!”

晚上,林一知道了这事,拉着林阳到角落里,压低声音说:“主子,小厮的活计你做得来?要洗衣、收拾屋子,还得跑腿打杂……”

“能!”林阳语气笃定,“别人做得来,我也做得来。咱们现在本就是下人,去书院当小厮,总比种地强,还能打听打听外面的消息”

林一还是担心:“可我跟我们没法陪你去,那边……安全吗?”

“放心,我一个小厮,谁会特意留意?我自己再当心些,保管没人能看出啥来。”

林一见他心意己决,叹了口气:“行吧,你想好了就成。”

正月十五这天,时满忽然提议:“今年不如去府城看灯会吧?听说那里的灯彩格外热闹。”

这话一出,全家都应和起来,尤其是时雯,自打来到这儿,还没见过灯会的样子,眼睛亮得很,一个劲儿催着赶紧动身。

张三先领了银子,提前去府城的客栈定下十间房。

家里吃过午饭,老少都换上过年做的新棉袄,簇新的棉布料子衬得人精神十足。三辆马车早早备好,周平带着两个身手利落的伙计赶着车,车轮碾过路边的残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一行人浩浩荡荡往府城去了。

车厢里笼着炭火,暖融融的驱散了外头的寒气。时雯掀着车帘一角,眼睛一眨不眨地往外瞅——路边的树枝上都挂着层透亮的冰晶;远处的大山更是裹在白茫茫的雪被里,静悄悄的,倒比平日里多了几分温顺。

“快把帘子放下来吧,外头怪冷的,仔细冻着。”时老太说着,伸手就把车帘拽了下来,厚实的棉帘“啪”地合上,把外头的寒风和雪气都挡在了外面。

她摸了摸时雯的手,见指尖有些凉,嗔道:“多大的姑娘了,还跟孩子似的贪看,冻感冒了,晚上咋去逛灯会?”

时雯吐了吐舌头,乖乖坐好。

“阿奶,就这么坐着怪闷的,我给大伙说段事儿解解乏。”时雯往车角落缩了缩,声音压得低低的,“说是有一年正月十五,府城的灯会上,都会出现拐孩子的。”

时老太眼皮一抬,在她胳膊上拍了下:“丫头没大没小的,大过节的说这个干啥?不兴!”

郑氏却问:“接着说,咋个情形?”

时雯吐了吐舌头,接着道:“那会儿灯会上人多啊,挤得跟下饺子似的。有户人家带小娃去看灯,那娃瞅见个兔子灯,撒腿就追,大人转眼的功夫,娃就没影了。后来才知道,是被些黑心肝的拐子牵走了——就专挑这热闹时候下手,人多眼杂,谁也顾不上谁。”

车厢里一时没了声。时雯瞅着阿奶的脸色,忙笑道:“也不是年年都这样,就是提个醒,咱们多当心些,只管好好看灯去!”

时老太这才松了松眉头,拍了拍郑氏的手:“甭怕,咱们人多,又仔细着,出不了岔子。”话是这么说,可每个人心里都多了个念想,等会儿到了灯会,说啥也得把自家人看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