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打造日不落帝国凌空微步
第三十六章 种植马铃薯
小
大
第三十六章种植马铃薯
海瑞前来主持京察一事,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无人敢继续反对京察实行。
礼部给事中陆树德罢黜官职,抄家问斩。
科道言官们处罚俸禄半年,上交一千两银子。
朱翊钧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着实令百官们心生畏惧!
朱翊钧一如往常一样,在文华殿读经练字,他等候着张居正的前来,听从对方回禀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情况。
脚步声响起,张居正来到。
“先生,请坐。”
每次张居正前来文华殿,朱翊钧都提前给他备好一个紫檀太师椅,正好放置在自己的正前方。
而张居正坐在上面,低头望向朱翊钧,好似后世去办公室受到老师责备的学生。
“陛下,最近各地偶有天灾,百姓颗粒无收,只能被迫成为流民。”
朱翊钧深知,封建王朝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这种个体户种植稻谷,没有化肥增产,更没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压根不可能吃饱饭。
更不要说,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的情况,小农经济更是十分脆弱。
唯一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种植高产的粮食,比如土豆、玉米等。还需要扩耕荒田,增加肥力。
如今,考成法、京察都在进一步地实行。
这些制度层面的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调动官吏们的处理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关键还是要让大明百姓吃上饭。
朱翊钧正在思忖着,他决定下一步——开耕荒地,推广土豆种植。就在京城附近开始实行,自己亲自动手种地。
“张先生,你可知土豆?”
朱翊钧一句话给张居正问蒙了。
土豆,他当然是略知一二的。
“陛下,臣听说过,但不太了解。”
朱翊钧想起万历年间,曾经有一个名叫罗振玉的官员,曾经呈上一些马铃薯的种子。
“张鲸,你前往光禄寺问询一下是否有土豆此物。”
张鲸屁颠屁颠地跑出了文华殿,他听从着小皇帝朱翊钧的安排。
“陛下,老臣不解,你为何要问此物?”
张居正一脸茫然,他不晓得小皇帝又想整出什么花样。
“张先生,你殊不知,这土豆可是好东西,一旦推广种植,颇加施肥,便可以达到一亩田收成一百二十石!”
张居正一脸吃惊,他向来没听说过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陛下,你是从何而知的?”
朱翊钧咳嗽一下,故作高深,开始娓娓道来:“朕不是说过话,太祖爷爷曾经托梦告知朕刺杀案的凶手是谁,昨日,又告诉朕有土豆这种神物!”
张居正听得一愣一愣的,他压根不信。
“反正就找来一些土豆种子,朕一种便知了。”
朱翊钧的想法很天真,京城哪里有水田,可以让他大力推广土豆种植。
“陛下,老臣认为不妥。”
张居正毕竟是大明年间的人,他虽然聪慧过人,但是也受到必然的历史局限性。
“你贵为龙体,怎么可以亲自下田种地,岂不是要成了百官们的笑柄。”
张居正要维护小皇帝朱翊钧的形象,不可让皇上没了权威。
“张先生,朕知晓你的担忧。”
张居正其实更为担心,外人非议小皇帝不务正业,成为种地皇帝。生怕朱翊钧绝成为武宗朱厚照这种玩物丧志的皇帝!
可以找个借口,就当朕行耕籍礼了。”
张居正听闻之后,觉得可以如此。
所谓耕籍礼就是为了表示对土地神、谷神的崇拜,为了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天子定期举行耕种籍田的礼仪。
“皇爷,马铃薯的种子。”
张鲸还真在内廷之中找到了土豆种子,便一手将其捧向朱翊钧。
朱翊钧接过种子,认真端详着,这种土豆种子质量还是不如后世优质培育出来的。
“陛下,你确定自己一个人种植它。”
朱翊钧即便来自后世,他也不懂如何种植,所以还是需要找一个通晓种植的能人。
“朕怎么会种,肯定要找懂行的人。”
张居正看向朱翊钧,这才意识到小皇帝绝非一时兴起而种植土豆种子,他难道真的是为了大明百姓?
“张先生,可有懂得耕籍田地方面的官员?”
张居正摇了摇头,这群只读过圣贤书的文官,他们哪里会种地。
朱翊钧根据后世的记忆,他倒是想起了一个善于水利的官员,名叫徐贞明,江西贵溪人。
他隆庆五年中进士,曾在万历年间上疏条陈水利,想要引水灌溉京城附近的水田。
此人还是有些实用才能,可以提前拿来用用。
“张先生,你可知徐贞明此人现在身在何处?”
张居正一脸雾水,他不知小皇帝问询此人的意图是什么。
“此人曾任过工科给事中,不过因为一些小事,现在革职在狱中等候发落。”
朱翊钧突然想起徐贞明因为受人牵连而入狱。
“朕想任用他前来推广土豆种植。”
张居挠了挠头,他只好点头。
“陛下,臣觉得要是任用徐贞明,可以通过此次京察实行,将其重新起用,这样一来也免得引起其他官员的非议。”
朱翊钧认为张居正想得周到。
“高拱从广西回来了吗?”
“陛下,高拱回来了,正在文渊阁嚷嚷着,非要插手京察一事。”
朱翊钧笑道:“这个高胡子一天都闲不下来。”
他望着手边的土豆种子,觉得还是太少了,必须多搞一些,需要有人前往广东地区去收集。
“不能让他太清闲了,朕命他前往广东去收集土马铃薯种子。”
张居正一听,甚是欢笑。
高拱一日在文渊阁,他一日无比苦恼!
“朕还听说这个徐贞明写了一本关于水利方面的书,你让他亲自来见朕,顺便把书给带上。”
徐贞明所写的书名叫《潞水客谈》,曾经受到一些官员的极力推崇,具有更加科学的实用价值。
其中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为五大点:(1)京畿的物质基础是依存于从江南运来的漕粮四百万石,这种经济结构导致南方与北方之间赋役负担的格差应予消解。
(2)开掘沟洫,分流河道,克服当地的水患
(3)强化北方防备体制的人力基础与物质基础。
(4)恢复以农本思想为基础的地域社会的秩序。
(5)增加王府庄田自身的产量,从而削减朝廷宗禄的开支。
(选自《晚明史》)
朱翊钧觉得可以按照《潞水客谈》来发展大明农业。
张居正不知朱翊钧为何得知徐贞明的,不会真是祖宗显灵,托梦所知!
他记得这个徐贞明曾经上过一道奏疏,其中就提到了改变南粮背调北调的体制。
张居正觉得应该告诉小皇帝朱翊钧。
“陛下,徐贞明在未入狱之前,曾经上过一道奏疏。”
张居正记忆犹新,口中开始复述着:“畿辅诸郡皆可行也,盍先之于京东永平之地;京东永平之地皆可行也,盍先之于近山濒海之地。”
“京东辅郡,而蓟又重镇,固股肱神京,缓急所必须者,矧今地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湖淤而壤沃。”
“为了开发京东永平地区,必须开发滦河、潮河、滹沱河、桑乾河、卫河等流域的水利。”(选自《晚明史》)
徐贞明奏疏的大概意思就是在京城周边地区增加粮食产量,逐步削减从江南运来的漕粮数量。
“与朕的想法一致!”
朱翊钧马上就想要见见这个徐贞明,准备好好任用他。
“现在工部侍郎的位子是否还空着?”
朱翊钧问道,他准备让徐贞明前来担任。
“回禀陛下,还在空缺。”
“那就让徐贞明担任!”
海瑞前来主持京察一事,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无人敢继续反对京察实行。
礼部给事中陆树德罢黜官职,抄家问斩。
科道言官们处罚俸禄半年,上交一千两银子。
朱翊钧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着实令百官们心生畏惧!
朱翊钧一如往常一样,在文华殿读经练字,他等候着张居正的前来,听从对方回禀大明两京十三省的情况。
脚步声响起,张居正来到。
“先生,请坐。”
每次张居正前来文华殿,朱翊钧都提前给他备好一个紫檀太师椅,正好放置在自己的正前方。
而张居正坐在上面,低头望向朱翊钧,好似后世去办公室受到老师责备的学生。
“陛下,最近各地偶有天灾,百姓颗粒无收,只能被迫成为流民。”
朱翊钧深知,封建王朝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这种个体户种植稻谷,没有化肥增产,更没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压根不可能吃饱饭。
更不要说,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的情况,小农经济更是十分脆弱。
唯一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种植高产的粮食,比如土豆、玉米等。还需要扩耕荒田,增加肥力。
如今,考成法、京察都在进一步地实行。
这些制度层面的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调动官吏们的处理问题的积极性,但是,关键还是要让大明百姓吃上饭。
朱翊钧正在思忖着,他决定下一步——开耕荒地,推广土豆种植。就在京城附近开始实行,自己亲自动手种地。
“张先生,你可知土豆?”
朱翊钧一句话给张居正问蒙了。
土豆,他当然是略知一二的。
“陛下,臣听说过,但不太了解。”
朱翊钧想起万历年间,曾经有一个名叫罗振玉的官员,曾经呈上一些马铃薯的种子。
“张鲸,你前往光禄寺问询一下是否有土豆此物。”
张鲸屁颠屁颠地跑出了文华殿,他听从着小皇帝朱翊钧的安排。
“陛下,老臣不解,你为何要问此物?”
张居正一脸茫然,他不晓得小皇帝又想整出什么花样。
“张先生,你殊不知,这土豆可是好东西,一旦推广种植,颇加施肥,便可以达到一亩田收成一百二十石!”
张居正一脸吃惊,他向来没听说过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陛下,你是从何而知的?”
朱翊钧咳嗽一下,故作高深,开始娓娓道来:“朕不是说过话,太祖爷爷曾经托梦告知朕刺杀案的凶手是谁,昨日,又告诉朕有土豆这种神物!”
张居正听得一愣一愣的,他压根不信。
“反正就找来一些土豆种子,朕一种便知了。”
朱翊钧的想法很天真,京城哪里有水田,可以让他大力推广土豆种植。
“陛下,老臣认为不妥。”
张居正毕竟是大明年间的人,他虽然聪慧过人,但是也受到必然的历史局限性。
“你贵为龙体,怎么可以亲自下田种地,岂不是要成了百官们的笑柄。”
张居正要维护小皇帝朱翊钧的形象,不可让皇上没了权威。
“张先生,朕知晓你的担忧。”
张居正其实更为担心,外人非议小皇帝不务正业,成为种地皇帝。生怕朱翊钧绝成为武宗朱厚照这种玩物丧志的皇帝!
可以找个借口,就当朕行耕籍礼了。”
张居正听闻之后,觉得可以如此。
所谓耕籍礼就是为了表示对土地神、谷神的崇拜,为了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天子定期举行耕种籍田的礼仪。
“皇爷,马铃薯的种子。”
张鲸还真在内廷之中找到了土豆种子,便一手将其捧向朱翊钧。
朱翊钧接过种子,认真端详着,这种土豆种子质量还是不如后世优质培育出来的。
“陛下,你确定自己一个人种植它。”
朱翊钧即便来自后世,他也不懂如何种植,所以还是需要找一个通晓种植的能人。
“朕怎么会种,肯定要找懂行的人。”
张居正看向朱翊钧,这才意识到小皇帝绝非一时兴起而种植土豆种子,他难道真的是为了大明百姓?
“张先生,可有懂得耕籍田地方面的官员?”
张居正摇了摇头,这群只读过圣贤书的文官,他们哪里会种地。
朱翊钧根据后世的记忆,他倒是想起了一个善于水利的官员,名叫徐贞明,江西贵溪人。
他隆庆五年中进士,曾在万历年间上疏条陈水利,想要引水灌溉京城附近的水田。
此人还是有些实用才能,可以提前拿来用用。
“张先生,你可知徐贞明此人现在身在何处?”
张居正一脸雾水,他不知小皇帝问询此人的意图是什么。
“此人曾任过工科给事中,不过因为一些小事,现在革职在狱中等候发落。”
朱翊钧突然想起徐贞明因为受人牵连而入狱。
“朕想任用他前来推广土豆种植。”
张居挠了挠头,他只好点头。
“陛下,臣觉得要是任用徐贞明,可以通过此次京察实行,将其重新起用,这样一来也免得引起其他官员的非议。”
朱翊钧认为张居正想得周到。
“高拱从广西回来了吗?”
“陛下,高拱回来了,正在文渊阁嚷嚷着,非要插手京察一事。”
朱翊钧笑道:“这个高胡子一天都闲不下来。”
他望着手边的土豆种子,觉得还是太少了,必须多搞一些,需要有人前往广东地区去收集。
“不能让他太清闲了,朕命他前往广东去收集土马铃薯种子。”
张居正一听,甚是欢笑。
高拱一日在文渊阁,他一日无比苦恼!
“朕还听说这个徐贞明写了一本关于水利方面的书,你让他亲自来见朕,顺便把书给带上。”
徐贞明所写的书名叫《潞水客谈》,曾经受到一些官员的极力推崇,具有更加科学的实用价值。
其中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为五大点:(1)京畿的物质基础是依存于从江南运来的漕粮四百万石,这种经济结构导致南方与北方之间赋役负担的格差应予消解。
(2)开掘沟洫,分流河道,克服当地的水患
(3)强化北方防备体制的人力基础与物质基础。
(4)恢复以农本思想为基础的地域社会的秩序。
(5)增加王府庄田自身的产量,从而削减朝廷宗禄的开支。
(选自《晚明史》)
朱翊钧觉得可以按照《潞水客谈》来发展大明农业。
张居正不知朱翊钧为何得知徐贞明的,不会真是祖宗显灵,托梦所知!
他记得这个徐贞明曾经上过一道奏疏,其中就提到了改变南粮背调北调的体制。
张居正觉得应该告诉小皇帝朱翊钧。
“陛下,徐贞明在未入狱之前,曾经上过一道奏疏。”
张居正记忆犹新,口中开始复述着:“畿辅诸郡皆可行也,盍先之于京东永平之地;京东永平之地皆可行也,盍先之于近山濒海之地。”
“京东辅郡,而蓟又重镇,固股肱神京,缓急所必须者,矧今地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湖淤而壤沃。”
“为了开发京东永平地区,必须开发滦河、潮河、滹沱河、桑乾河、卫河等流域的水利。”(选自《晚明史》)
徐贞明奏疏的大概意思就是在京城周边地区增加粮食产量,逐步削减从江南运来的漕粮数量。
“与朕的想法一致!”
朱翊钧马上就想要见见这个徐贞明,准备好好任用他。
“现在工部侍郎的位子是否还空着?”
朱翊钧问道,他准备让徐贞明前来担任。
“回禀陛下,还在空缺。”
“那就让徐贞明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