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不容乐观的现状

与柏上的谈判在关键问题上全部结束了,除了个别的几个小问题,其他的关键问题双方都已经谈妥。`鸿*特¢小.说-网. ¢最,新?章_节+更′新+快`

为了双方工作顺利地展开,北华市成立了合资企业落地筹备小组,筹备小组被暂时安置在了郊区的一片平房内。距离合资企业的新厂址大概一公里左右。

1986年2月份的时候,张克祥被调去了筹备小组办公。

张克祥走后,张卫东正式就任厂长。

他接手的电子管厂与张克祥时期相比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情况更加危急。

张卫东一上任就发现厂里的资金已经近乎枯竭,职工的工资都已经不能按时发放。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离开电子管厂连一年的时间都不到,厂里居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付出巨大代价建起来的半导体车间已经不可能拿到军队的订单,虽然还可以接到一些军工整机厂少量的订单,但是量太少,对于解决电子管厂现在的问题无疑是不可能起到有效作用的。

而如果想要转做民品,就需要继续追加投资来完成生产线的转型。张卫东也曾尝试过向电工部申请将半导体生产线进行改造,但是部里不同意他的申请。他又报到北华市,北华市也不同意。

道理其实很简单,谁同意谁就得出钱。

电工部认为企业已经下放,自己没有这个义务在继续支援企业,而应该由地方政府承担这个责任。地方政府又担心下放企业被收回去,也不愿意向其倾斜资源。

所以像电子管厂这样被反复下放的企业夹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就变成了弱势群体。

而好不容易拿到的彩电显像管项目最终也没有落在厂里,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争取股份。

厂里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张卫东深知,想要扭转亏损的情况,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才行。

张卫东每天日思夜想,脑海里都是各种改革方案,但是他还是理不出个头绪。

他决定先去各车间和下面的分厂详细了解一下情况。

电子管厂有六个生产车间,下面还有八个分厂。

张卫东在另外几位厂领导的陪同下,准备一一走访了解情况。

张卫东先来到了栅极车间。*x-i,n_x¨s¨c+m,s^.¢c\o′m\

栅极车间的雷主任事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着急忙慌地出来迎接。

雷主任不知道是正常的,张卫东确实没有提前通知。

张卫东来到栅极车间,直接就往里走。

雷主任从车间一路小跑过来,来到张卫东面前。

“张厂长,您来了。您有什么事直接把我叫去,我当面给您汇报就行了。您看您还亲自跑一趟。”

张卫东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里走。

“没事,我来咱车间看看,了解了解情况。”

“好的好的,您看想了解什么,我带您去。”雷主任紧跟在张卫东身后。

“我随便看看,你们忙你们的,不用管我们。”

“是是是。”雷主任嘴上这么说,但是依然跟在张卫东身后。

张卫东随口问道:“你们车间最近生产情况怎么样?”

“我们车间生产情况目前还都正常,各产线的良品率都在98%以上,厂里的订单目前都能按时交货。”

“哦,那挺好。”

“就是……”雷主任欲言又止。

听到雷主任话说一半,张卫东停下脚步转过身来。

“就是什么?”

雷主任脸上的表情有些僵硬,笑着说:“就是目前订单有点少,厂里每个月的订单我们车间不到月底就生产完了,有时候月中就生产完了,后面就只能停工等着。您看能不能想办法多帮我们争取一些订单。我们每个月停几天,一年下来就是不少时间了,这对咱厂的产能也是一种浪费不是。”

张卫东无言以对,只能继续往车间里走。

车间里的生产确实像雷主任所说的那样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个人都在自己产线上的位置聚精会神的工作。

张卫东准备继续往车间里再走走看看,还没走出多远,就看到角落放着一台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设备,那设备有两米多高,被塑料布严严实实地盖了起来。

张卫东看向雷主任:“这是什么东西?”

雷主任赶忙解释道:“这个……是坏掉的设备,一直也没有修,就暂时先放在这里。”

张卫东很奇怪:“为什么不报机修科让他们来修理?”

雷主任有些为难地说道:“我们很早就报给机修了,但是这台设备是建厂第三年添置的,还是苏联援助给我们的。!q~i_u?s*h¨u,b.a+n/g_.,m^e*机修说已经找不到能更换的零件了。所以就一直没有修。”

张卫东再次沉默。

见张卫东不说话,雷主任赶紧说道:“其实这台设备还能用,苏联造的东西确实都皮实,可惜找不到零件了,要是有更换的零件,再用个几年没有问题。” 张卫东看着这台比自己资历都老的设备,心中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酸楚。他没想到这种已经被淘汰的设备,厂里居然还在用。

他看向雷主任,问道:“像这种老旧的设备,你们车间有多少?”

“嗨,什么老旧不老旧,我们车间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苏联援助时期的,基本上都用了二十来年了。”

张卫东心中五味杂陈,他再次看向那台老旧的设备。

“掀开让我看看。”

“啊?哦……哦……来,你俩,过来帮我个忙。”

雷主任又叫来两个人,一起把盖在设备上的塑料布揭开。

塑料布被拽下来的时候不知道碰到了哪里,一个金属零件从上面“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零件与地面的碰撞发出了刺耳的声响。

接着,就是一阵慌乱的鸣叫,一只鸡突然从设备后面飞了出来,直直地扑向张卫东。

张卫东猝不及防,来不及躲闪。鸡扑腾着翅膀迎面飞到了张卫东脸上。张卫东被吓得下意识后退,脚下没站稳,向后摔倒过去。

其他人赶忙扶住了张卫东。

“我的鸡!”一名女员工突然跑了出来,抓住了从设备后飞出来的鸡。

雷主任马上斥责道:“你干什么!还不把鸡抱走。”

那名女员工满脸的慌乱,听到雷主任的话赶紧转身就走。

张卫东一脸惊诧:“等会!”

他叫住了那位女工,看向雷主任:“雷主任,这怎么回事?”

“啊,这……”雷主任支支吾吾起来。

“车间里怎么会有鸡呢?”

“这个……这个……都是员工自己养的。”

“在车间里养?”

“是……这个……他们工资……不太够花,就在厂里……养点鸡。”

张卫东五味陈杂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您放心,我马上让他们都清理出去。”

张卫东没有吭声,他既没有表示同意,也没有表示不同意,只是什么都没说就离开了栅极车间。

栅极车间的情况在各个车间当中算是好的。其他几个车间的情况还不如栅极车间。

有的车间已经完全停产了,张卫东去的时候连车间主任都找不到,员工们就在车间里无所事事,有的聚在一起打牌,有的干脆蒙着头睡觉。

还有的车间已经彻底变成了农场,车间外面的几块土地被开垦成了菜畦,种着各式各样的蔬菜。员工养的羊在车间里肆意走动,拉的到处都是羊粪。

下面各个分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分厂的车间也已经处在停工的状态中。

动力分厂是张卫东视察的最后一站。动力分厂的情况要好一些,至少生产还在继续。

结果,就在张卫东继续了解动力分厂的设备时,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瞬间冒了一头冷汗。

动力分厂的生产设备没有太大的问题,之前还添设了一些新设备,只是像其他分厂一样,有些设备太过老旧。

张卫东看的很仔细,问的也很仔细,动力分厂的负责人一一向他详细地汇报。就在他以为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一眼就瞥见了旁边的一个煤气罐。

第一眼看过去,张卫东以为自己看错了,他还特意眨了眨眼。最终,他确认自己没有看错,那个煤气罐上密密麻麻打满了补丁。

张卫东快步走过去,指着那个煤气罐,朝分厂负责人问道:“你们厂煤气罐都这样了,还不报废?”

没想到那位分厂负责人笑笑,不以为然地说道:“嗨,都这样,打了补丁一样正常使用的。”

“都?”

张卫东赶紧让分厂负责人带他去了气体储备间。

就如同那位分厂负责人说的,动力分厂的气体储罐大部分都有补丁,它们被整齐地堆放在一起,里面储藏着煤气、氢气、氧气……

张卫东一身的冷汗,这些储罐堆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万一出事,整个动力分厂可能就没了。

而动力分厂有数百名员工。

“你们这些储罐,从现在开始,谁都不许动!等着换新的,总厂给你们拨钱。”

“没事,厂长,这都还能用。再说总厂现在也困难……”

“什么还能用?这多危险啊!那都是易燃易爆气体,你们怎么想的,给煤气储罐打补丁?”

“这不是……一直没钱更换嘛。”

“我给你换!马上就换!这些,还有这些,全都送去报废。”

张卫东说完就急匆匆地离开,准备回厂。

回去以后,张卫东第一件事就是从厂里拨款,加上部里之前拨给他们的一笔设备维修费,凑足了两千万,把动力分厂用了几十年的气体储罐全部换掉了。

这笔钱几乎已经是电子管厂最后的家底。

张卫东从各个车间和分厂走访回来以后,对于电子管厂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电子管厂开工整整三十年,如今产品落后,设备老旧,厂房破败,全厂七千多台仪器,使用年限在二十年以上的占40%,还在进行生产的单位连一半都不到。厂里目前的具体亏损情况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肯定不乐观。

转天,他去找了原总,想看下财务报表了解厂里现在具体的亏损情况。

原总把财务报表拿给张卫东。

张卫东看着财务报表,越看越困惑。

每个月的财务报表都是盈利的。

“原总,这不对啊,咱厂连职工的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了,怎么财务报表还是月月盈利呢?”

原哲升解释道:“因为咱们国家工业企业的财务统计跟一般的企业不一样。”

张卫东更不明白了:“怎么个不一样?”

“咱们国家工业企业的财务统计用的是滚动法,也就是从开工那一年开始,每年进行滚动叠加。所以当年的亏损情况是被往年的盈利抵消掉了。咱厂之前是盈利大户,所以亏损情况从财务报表上是看不出来的。”

张卫东一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到底亏损多少,我们也不知道?”

“其实我们也可以采用反应当期盈亏情况的统计法来核算厂里的财务状况,但是这个必须上报上级主管单位,他们批准了才可以。”

张卫东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