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旧算盘记新老账
郓城县的冬雪下了三天三夜,把十字街口的青石板盖得严严实实,唯有孙二娘包子铺的门楣下,还透着团暖黄的光。张青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把他脸上的疤痕映得像幅深浅交错的画,他手里攥着根铁钎,时不时往炉膛里捅两下,火星子溅在青砖地上,转瞬就灭了。
“当家的,把那堆旧物挪挪,省得挡着道。”孙二娘正把刚出笼的包子码进竹篮,白汽裹着肉香扑了满脸,她用围裙擦了把脸,嗓门亮得能穿透雪幕,“昨儿个王婆来说,她那小孙子要学算术,让咱找找有没有旧算盘,说老物件打得顺手。”
张青“嗯”了一声,起身往铺子后角的杂物堆走。那里摞着几个破木箱,装着些经年不用的家什——豁口的瓦罐、断弦的胡琴、掉底的布鞋,最底下的木箱里,压着个黑黢黢的物件,蒙着层厚灰,看着倒像个算盘。
“这东西怕有年头了。”张青把那物件拎出来,用袖子擦了擦,果然是个紫檀木算盘,框子边角磨得发亮,算珠却缺了两颗,底板上刻着个“钱”字,刻痕里嵌着黑垢,像是被人摩挲了千遍万遍。
孙二娘凑过来看,指尖在算珠上拨了拨,“啪嗒”一声,一颗算珠掉了下来,露出底板上的一道缝,里面似乎塞着东西。她用绣花针挑了挑,竟挑出张卷得极细的纸条,黄得像深秋的枯叶。
“这是……”孙二娘展开纸条,上面的字是用毛笔写的,墨迹虽淡,却筋骨分明:“十月初三,收张大户粮钱五两,代记;十一月十五,付李木匠工钱三两,未结……”末尾画着个小小的算盘,旁边写着“清账之日,当归”。
“当归?”张青皱眉,把算盘翻过来,底板背面还有几行小字,像是记账人的批注:“钱家欠的不是银子,是人命。”
孙二娘心里咯噔一下,往灶里添了块炭:“钱家?是不是二十年前在东关开粮铺的钱老栓家?听说他家粮铺一夜之间关了门,一家三口全没了踪影,有人说他们欠了高利贷,被债主绑走了,也有人说他们卷着佃户的粮钱跑了。”
张青用铁钎拨了拨算盘的算珠:“这纸条上记的‘张大户’,怕是当年租钱家粮铺的劣绅。我小时候讨饭,见过张大户带着家丁抢佃户的粮食,钱老栓还出来拦过,说‘都是乡里乡亲,别做得太绝’。”
正说着,铺门被“吱呀”一声推开,寒风卷着雪沫子灌进来,带进来个穿灰布棉袍的后生,肩上扛着个工具箱,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纸。他在铺子里扫了一圈,目光最终落在张青手里的算盘上,突然“咚”地跪在地上,工具箱摔在一旁,凿子、刨子滚了满地。
“这算盘!”后生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芦苇,“是俺外公的!是钱老栓的算盘!”
孙二娘连忙把他扶起来,见后生的眉眼间竟有几分眼熟,像是在哪见过的木匠:“你是……”
“俺叫李木,”后生抹了把脸上的雪,鼻尖冻得通红,“俺娘是钱老栓的独生女,当年粮铺出事时,她刚嫁给俺爹李木匠,怀着俺呢。外公说要去跟张大户清账,让俺娘先回娘家躲躲,可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张青把算盘递过去,李木的手指抚过底板上的“钱”字,突然红了眼圈:“俺娘说,外公的算盘从不记错一笔账,他常说‘算盘珠子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可账不能活’。这‘当归’两个字,是说清了账就回家,可他……”
孙二娘把那张纸条递给他:“你看看这个,认得不认得主子的字?”
李木接过纸条,刚看两行就捂住嘴,眼泪顺着指缝往下淌:“是俺外公的字!他写‘五’字总爱带个小勾,‘三’字像个倒着的山!这上面记的‘付李木匠工钱’,就是俺爹!当年俺爹给粮铺打粮囤,钱老栓说等收了佃户的粮钱就给工钱,可没等给钱,粮铺就没了……”
张青往炉边拉了把凳子,让李木坐下:“你爹没说钱老栓为啥突然关了粮铺?”
“俺爹说,那年冬天特别冷,地里的麦子全冻坏了,佃户交不上粮,张大户却逼着钱老栓按往年的数交粮钱,不然就收回粮铺。”李木喝了口孙二娘递的热汤,声音渐渐稳了,“外公不肯逼佃户,自己垫了些银子,可张大户还不依,说要让他好看。出事前三天,外公把这算盘交给俺娘,说‘要是俺回不来,就把账算清楚,别让人家说钱家是赖账的小人’。”
孙二娘突然想起小时候听娘说的“杨白劳借债”的故事,只道是地主黑心,却不知这算盘上的每一颗珠子,都可能压着一家人的性命。她看着李木冻得开裂的手,那双手跟他爹李木匠的手一模一样,骨节粗大,指腹结着厚茧。
“你爹现在……”
“俺爹前年没了,”李木的声音低了下去,“他总说对不起外公,没帮他把账算清。临终前还握着俺的手说,那算盘上的账,不光是银子,还有张大户逼死佃户的事——有个姓赵的佃户,因为交不出粮,被张大户的人打断了腿,寒冬腊月里冻死在破庙里,外公亲眼看见的,记在了心里,没敢写在纸上。”
张青的拳头攥得咯咯响,铁钎被他捏得变了形:“张大户现在还在东关?”
“在!”李木的眼里冒着火,“他把钱家的粮铺改成了绸缎庄,娶了三房姨太,天天在酒楼里吃酒,哪还记得当年的事?俺这两年在城里做木匠,总想着找证据告他,可谁肯信俺一个穷木匠的话?”
孙二娘往炉里添了块炭,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她的脸忽明忽暗:“你别急。这算盘和纸条就是证据。张大户当年逼死赵佃户,钱老栓肯定不是唯一的见证。我记得王屠户的爹当年给张大户家杀猪,说不定知道些啥。”
张青点头,从怀里摸出些碎银子:“李木,你先去客栈住下,暖暖身子。我这就去找王屠户打听。”
王屠户的铺子就在街口,此刻正忙着杀猪,猪血溅了满地。听说了钱老栓的事,他手里的屠刀“当啷”掉在地上:“钱老栓是好人啊!那年俺娘病重,没钱抓药,还是他偷偷塞给俺五两银子,说‘救命钱不能欠’。张大户那老东西,当年为了逼粮钱,把赵佃户的孩子都抢走了,说是抵账,后来那孩子再也没回来……”
“赵佃户的家人呢?”孙二娘追问。
“他婆娘带着小女儿回了乡下,”王屠户往灶里添了把柴,“前几年还来城里找过孩子,住在城隍庙,后来不知去了哪。”
正说着,一个挑着菜筐的老婆婆路过,听见他们说话,突然停下脚步:“你们说的赵佃户,是不是左脚有点瘸?”
“是!”李木眼睛一亮,“您认识他?”
老婆婆叹了口气,放下菜筐:“俺是他婆娘的表姐。赵大哥死后,他婆娘带着闺女在乡下种红薯,去年冬天闺女得了场病,没钱治,没了。她自己也疯了,天天在村口念叨‘账要清,债要还’……”
孙二娘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往老婆婆手里塞了两个热包子:“您知道她现在在哪吗?我们找到证据了,能告倒张大户!”
“在城西破窑里,”老婆婆抹了把泪,“俺昨天还去送过窝头,她怀里总抱着块石头,说那是赵大哥的墓碑。”
张青当即决定:“李木,你去接赵大嫂;王屠户,你去叫上当年见过张大户行凶的老街坊;二娘,你跟我去县衙找朱仝都头,咱今天就把这账算清!”
雪还在下,郓城县的街道上却多了一队特殊的行人——李木扶着疯癫的赵大嫂,王屠户领着几个拄拐杖的老街坊,孙二娘和张青捧着算盘和纸条,一步步往县衙走。赵大嫂怀里的石头被雪裹着,像块冰冷的墓碑,她嘴里反复念叨着:“清账……当归……”
朱仝都头见了人证物证,当即拍了惊堂木:“传张大户!”
张大户被传到大堂时,还穿着件貂皮袍子,见了赵大嫂,脸色顿时白了:“你……你怎么在这?”
赵大嫂突然不疯了,指着张大户的鼻子骂:“你还俺男人!还俺孩子!你抢俺家粮食,打断俺男人的腿,把俺儿子卖到煤窑里,你不得好死!”
老街坊们也纷纷作证,有的说看见张大户带人抢粮,有的说听见赵佃户在破庙里哭,还有的说钱老栓曾拿着账本去找县太爷,却被赶了出来。
李木把算盘和纸条呈给朱仝:“大人请看,这是钱老栓的账,上面记着张大户的粮钱,也记着他欠的人命!”
张大户起初还抵赖,直到朱仝让人去绸缎庄搜查,从地窖里挖出了钱老栓当年的账本,上面清清楚楚记着张大户逼死赵佃户、抢走孩子的事,甚至还有他给县太爷送礼的记录。
“钱老栓一家三口,是不是你害的?”朱仝把账本摔在张大户面前。
张大户瘫在地上,终于招了:“是……是俺。钱老栓要去告俺,俺让人把他一家三口绑了,扔进了黄河……那账本,是俺忘了搜出来的……”
大堂外,李木抱着那把旧算盘,眼泪掉在算珠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他仿佛看见外公坐在粮铺的柜台后,手指在算盘上飞快拨动,算珠碰撞的脆响里,藏着“公道”两个字。
案子结了那天,雪停了,太阳露出点微光。李木捧着算盘,在钱老栓的粮铺旧址前烧了纸钱:“外公,账清了,您可以回家了。”
孙二娘和张青站在一旁,看着火苗舔着纸钱,心里都沉甸甸的。孙二娘想起钱老栓纸条上的“当归”,忽然明白,有些人的“归”,不是回到故乡,而是等到公道昭雪的那天,魂归心安处。
“当家的,”孙二娘往炉里添了把柴,“这算盘留着吧,给后人当个念想。”
张青把算盘挂在包子铺的墙上,旁边贴着李木写的字:“算盘清账,人心如秤。”他说:“往后谁来买包子,都让他们看看,这世上的账,不管过多少年,总有算清的那天。”
开春后,郓城县的人都知道,孙二娘的包子铺里有把旧算盘,算珠缺了两颗,却能算出最公道的账。有天,赵大嫂的表姐来买包子,指着算盘说:“赵大哥要是泉下有知,该多好。”
孙二娘笑着递过两个肉包:“他知道。你看这阳光,照在算盘上亮堂堂的,就像他在说‘看见了’。”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算盘上,紫檀木的框子泛着温润的光。算珠在风里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声响,像在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关于粮铺,关于佃户,关于一把算盘记了二十年的账。
孙二娘忽然觉得,这包子铺里的烟火气,和墙上的旧算盘,其实是一回事。包子要真材实料,才对得起食客;人心要明明白白,才对得起自己。就像那算盘上的珠子,一颗是一颗,清清楚楚,坦坦荡荡。
打那以后,李木常来包子铺帮忙,他的木匠活做得好,把铺子的门板修得严严实实,还在门框上刻了副对联:“包子藏暖意,算盘记良心。”孙二娘说这对联俗,心里却美得很。
有回,个年轻的伙计问李木:“这旧算盘缺了两颗珠,还能算清账吗?”
李木抚摸着算珠,笑了:“人心就是最准的算珠。只要心里有数,缺两颗怕啥?”
窗外的柳絮飘进来,落在算盘上,像给陈年的故事蒙了层纱。孙二娘看着那柳絮,忽然想起钱老栓纸条上的“当归”,原来有些归来,不必等到春暖花开,只要公道在,心安处,便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