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沈涟耐心解释:“除了 k12 业务,用户领手表时还得签订 12 个月的长期合约。承诺将月资费不满 120 元的套餐升级到 120 元以上,且两年内不降低套餐、不携号转网、不注销号码。”
一名负责相关业务的副总突然反应过来:“我明白了!他们把套餐升档的营销成本和客户维系成本都算进去了!”
在运营商的营销体系中,引导客户升级套餐有专项预算,通过长期合约限制用户转网,也有对应的客户维系费用。
楚飞虹快速心算这两项成本上限,随即摇头:“不对!还是不够!就算按 120 元月租算,24 个月的利润也不足以支撑免费送手表的成本。那款标价 1200 元的 s3 型,供货价到底多少?”
“我查过了,三大运营商统一供货价 860 元。” 沈涟早已备好了数据。
“不可能!k12 业务、套餐升档、客户维系,所有成本加起来也达不到 860 元,这么做收入要倒挂!”楚飞虹笃定地说。
“楚总……” 沈涟翻到下一页 ppt,“真正的关键在这里。”
屏幕上是 s3 智能手表的功能详解,当楚飞虹看到拆解出的 sim 卡槽时,瞳孔猛地收缩。
“这是插卡版手表?未成年人怎么办理 sim 卡?”
话音未落,他突然浑身发冷,汗毛倒竖。
“卧槽,是‘第三卡槽’战略……”
在三大运营商争霸的 10 时代,核心目标是争夺刚入网的新手机用户。
彼时尚未开通携号转网服务,更换手机号码的沉默成本极高,一旦锁定客户,运营商便能长期收取套餐费用 。
随着双卡双待手机的问世,运营商竞争进入 20 时代,开启了对 “第二卡槽” 的全面争夺。
业界深知让用户舍弃使用多年的老号码难度极大,恰逢 4g 时代技术更新,各运营商纷纷推出大流量卡,以流量副卡的形式抢占手机额外卡槽。
从那时起,大多数用户的手机中都同时安装了两张不同运营商的 sim 卡。
当携号转网禁令解除,通信领域的竞争迈入最为残酷的 30 时代。
由于用户能够带着原有号码自由转网,各家运营商不惜投入高昂的 “策反” 成本吸引客户。
三方陷入激烈的客户争夺战,市场混乱一片。
不过,工信部迅速出面制止了这种无序竞争行为。
华夏人口总量约 14 亿,三家运营商均为央企,通过降价补贴诱导用户转网,在监管层面看来无异于左手倒右手,毫无实际意义。
经过一段市场沉寂期,随着智能硬件产业的蓬勃兴起,运营商竞争迎来 40 时代。
各大运营商将业务重心转向智能设备联网,推出了 pad 配卡、笔记本电脑配卡、智能音响配卡等五花八门的方案,但实际收益都不尽如人意。
当然,其中也包括内置 sim 卡的智能手表方案。
楚飞虹大致梳理清了业务关联脉络,却依旧算不透眼前这笔经济账。
“开通副卡的补贴能覆盖如此高昂的成本吗?儿童手表又能消耗多少流量?”
他的疑问也引发了流量业务副总的困惑:“确实!当下流量消耗主要集中在长短视频观看和大型游戏下载。这么个小设备,既刷不了某音,也启动不了原神,就算作为副卡,能分配多少流量才合理?”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没错!不卖流量,光开卡能有什么收益?”
“智能手表禁止带入校园,日常使用场景有限,这种副卡的价值太低了,运营商难道算不明白这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