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红星自己的五轴机床项目
日内瓦峰会结束后的第三天,数架满载着精密仪器、技术资料和顶尖人才的包机,从欧洲和中东起飞,跨越万里,最终降落在华国沪市。
与此同时,在沪市远郊一个地图上都没有明确标识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一个占地数百亩、被高墙和严密安保系统包裹的崭新建筑群,正式挂牌。
一块简洁的深色金属牌匾被挂在了主研发楼的入口处——“红星集团高端装备研究院”。
没有剪彩,没有媒体,甚至没有鲜花。
到场的只有秦奋、刚刚从江城赶来的李卫国和周毅,以及一脸疲惫却又难掩兴奋的施密特、田中健和阿维·科恩。
这里,就是秦奋为“昆仑”项目准备的心脏。
从峰会上做出决定,到研究院正式启用,前后不过半个月。方志和他带领的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将秦奋投入的巨额资金,迅速转化为了眼前这个拥有恒温恒湿超净装配车间、独立供电系统、以及最高级别信息安全网络的顶级研发基地。
“各位,欢迎来到昆马项目未来的家。”秦奋站在空旷明亮的前厅,对众人说道,“从今天开始,这里将是项目的总装和核心测试基地。各位从德意志、东瀛、以色列带来的所有核心部件与技术,都将在这里汇合,并最终融为一体。”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继续道:“我知道,让各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我保证,在这里,你们将拥有最好的工作条件,以及最大的施展空间。”
施密特看着眼前一眼望不到头的巨型装配车间,里面已经预装好了德国进口的超高精度龙门吊和蔡司三坐标测量仪,他那张一向严肃的脸上,也不禁露出了一丝动容。
田中健和阿维等人同样在观察着这里的设施,无论是实验室的仪器配置,还是车间的工艺标准,都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他们明白,这个华国老板是动真格的。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秦奋召集所有核心成员,在研究院最大的会议室里,召开了项目落地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
这里,将真正决定“昆仑”的未来。
“在日内瓦,我们统一了标准和目标。现在,我们要明确分工和责任。”秦奋开门见山,他身后的屏幕上,亮起了全新的组织架构图。
在架构图的顶端,是秦奋自己,作为项目总负责人。
而在他之下,两个华国人的名字被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
“我宣布,任命李卫国工程师,为红星高端装备研究院制造总工程师。”
秦奋看向李卫国,这位一辈子都在和机床打交道的老工匠,此刻正襟危坐,脸上写满了郑重。
“李工,从图纸到零件,从零件到部件,再从部件到整机,所有‘制造’环节,都由你全权负责。施密特先生的团队将配合你,完成所有结构件的制造和精密装配。你的任务,就是将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分毫不差地变成现实。”
李卫国猛地站起身,声音洪亮地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秦奋点点头,目光又转向了另一边的年轻人。
“我宣布,任命周毅工程师,为研究院系统集成总工程师。”
周毅显然有些意外,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眼神中闪过一丝紧张。
“周毅,你的任务,比李工更复杂。”秦奋的语气十分严肃,“你要负责将机、电、软三大系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田中先生的伺服系统,阿维先生的控制算法,以及我们自己开发的辅助系统,你就是它们之间的桥梁和翻译官。我需要它们像一个人的大脑、神经和肌肉一样协同工作,不能有丝毫的延迟和冲突。”
“这个……”周毅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秦总,我怕我太年轻,经验不足……”
“经验不是问题。”秦“奋打断了他,“你的优势在于学习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这正是在多个技术体系之间进行集成的关键。田中先生和阿维先生会全力支持你。记住,你是系统的粘合剂,是昆仑机床的灵魂工程师。”
阿维·科恩在一旁吹了声口哨,用不甚标准的中文说道:“周,别担心,我的算法很友好。只要你的集成平台不出错,它自己会跑得很欢。”
田中健也微笑着点头:“周桑,我们多摩川的工程师会随时待命,配合你完成所有接口的调试。”
在这样的安排下,华国团队作为项目主导和最终集成方的核心地位被彻底确立。李卫国代表了华国制造业最顶尖的“手艺”,而周毅则代表了新一代工程师的“智慧”。他们两人,成为了连接所有海外技术的最终枢纽。
会议结束后,庞大的“昆仑”项目,就像一头苏醒的巨兽,正式开始运转。
来自德、日、以的团队,在华国工程师的配合下,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深化设计和部件试制阶段。研究院的灯火,从此夜夜通明。
而秦奋,则扮演起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一个无形的指导者。
他不再像在日内瓦时那样,用强硬的手段直接给出方案和标准。他将自己上辈子管理类似复杂项目时积累的经验,以及通过系统扫描发现的那些隐藏在设计深处的潜在问题,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传递给团队。
每周一上午,是雷打不动的项目例会。
在一次讨论冷却系统管路设计的会议上,德方团队的一位资深工程师,汉斯,正自信地在屏幕上展示着他们设计的3d模型。
“……我们采用了最新的流体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整个管路布局实现了最优的压力和流量分配,并且所有弯曲半径都符合din标准,可以确保十年以上的使用寿命。”汉斯总结道,脸上带着一丝自得。
在场的工程师们纷纷点头,从设计图上看,这套方案确实无懈可击。
秦奋一直静静地听着,直到汉斯说完,他才指着屏幕上一个不太起眼的位置,看似随意地问道:“汉斯先生,这个地方,液压管路的走线,距离A3主轴驱动电机的变频器是不是太近了?直线距离不到十五厘米。”
汉斯愣了一下,调出数据看了一眼:“秦先生,是的。但我们之间有双层电磁屏蔽,理论上不会有干扰。”
“理论上?”秦奋笑了笑,“我关心的是实际情况。机床在高负载下进行高速切削时,整个床身会产生高频微震,这个震动频率,有没有可能和变频器工作时产生的某个特定谐波的电磁脉冲,形成共振?”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共振?电磁脉冲和机械振动的共振?这是一个极其刁钻,也极其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秦奋继续说道:“如果发生共振,哪怕是最轻微的,也会导致液压管路产生人眼无法察觉的金属疲劳。也许一年、两年看不出问题,但到了第三年,管路就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一个微小的渗漏点。这对一台追求极致精度的母机来说,是致命的。”
汉斯的额头上渗出了一丝冷汗。他迅速在电脑上进行验算,几分钟后,他抬起头,脸色变得有些苍白:“秦先生……您是对的。在某个极限工况下,确实存在您说的这种风险。我们的仿真忽略了这种跨系统的耦合效应。”
又一次项目例会上,周毅正在汇报数控系统和伺服驱动器的集成方案。
“……我们采用了高速总线技术,理论延迟可以控制在0.1毫秒以内,完全满足阿维先生算法的实时性要求。”
秦奋点点头,却指向了软件架构图中的一个模块:“这个数据校验模块,用的是标准的CrC循环冗余校验?”
“是的,秦总,这是最通用、最高效的方式。”周毅回答。
“通用,但不一定最可靠。”秦奋说道,“高速切削时,车间环境的电磁干扰非常复杂,有极低的可能性会产生特定的数据包错误,而这种错误恰好能通过CrC校验。一旦发生,错误的指令就会被发送给电机。我建议,增加一个我们红星内部开发的‘时序特征码’校验,作为第二重保险。它会稍微增加一点点计算量,但可以1100%杜绝误码问题。”
一次,两次,三次……
每周的例会,秦奋总能像一个幽灵一样,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提出一些直指要害、如同“预言”般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机械、电子、软件、材料学等各个领域,其深度和前瞻性,让在场的所有技术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渐渐地,研究院里开始流传一个说法:不要在秦先生面前说“理论上”和“没问题”,因为他总能找到那个你没想到的“万一”。
一种近乎敬畏的感觉,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工程师心中慢慢滋生。他们不再把秦奋仅仅看作一个“有钱的老板”,而是看作一个拥有上帝视角的、真正的项目掌舵人。
在这样高效而精准的协同下,“昆仑”项目的图纸被一天天完善,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提前攻克。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随着项目进入深水区,几百个子系统、上万张图纸堆积在一起,即便是最顶尖的工程师,也开始感到一丝迷茫。
德意志团队只关心他们负责的龙门结构是否坚固,东瀛团队只在乎他们的电机响应是否够快,以色列团队则沉浸在自己优美的算法世界里。
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的那一小块了如指掌,但对于这台机器最终会是什么样子,它作为一个整体将如何运作,所有人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开始影响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士气。
在一个深夜,李卫国找到了还在办公室研究图纸的秦奋。
“秦总,这样下去不行。”老工匠一脸愁容,“大伙儿现在就像在凭空造零件,没有一个直观的东西让他们瞅瞅,心里没底。特别是我们国内的这些年轻技术员,他们没亲眼见过最顶级的五轴机床,光看图纸,感觉总是差了点什么。”
秦奋放下手中的笔,点了点头:“老李,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能不能先不管里面的电机和线路,就用普通钢材,先把机床的架子,一比一地搭出来!”李卫国眼睛里放着光,“做一个不动的模型!让所有人都看看,我们到底在造一个什么样的大家伙!让德国人看看他们的铸件要安在什么地方,让日本人看看他们的电机要怎么布局,也让咱们自己的小伙子们,有个奔头!”
秦奋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要的就是这个!
“这个主意好!”秦奋当即拍板,“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设备给设备!我给你一个月时间,把这个‘昆仑’的壳子,给我立起来!”
命令下达,李卫国带领的制造团队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一个月后。
研究院最大的恒温总装车间内,所有的核心工程师都被召集于此。
车间中央,一个被巨大幕布覆盖的庞然大物,静静地矗立着。
李卫国走到幕布前,深吸一口气,用力一拉。
哗啦——
幕布滑落。
一瞬间,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一头灰色的钢铁巨兽,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它高达五米,占地近百平方米,由厚重的床身、巨大的龙门框架、以及一个造型复杂的双轴旋转工作台组成。虽然只是一个没有内在功能的1:1模型,但它身上每一条硬朗的线条,每一处严丝合缝的拼接,都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工业美感和力量感。
德意志的施密特,下意识地走上前,伸出手,像抚摸情人一样,轻轻划过一道粗壮的焊缝,眼中满是赞叹。
东瀛的田中健,则矮下身子,仔细观察着预留给伺服电机的安装基座,不住地点头。
而算法专家阿维,则呆呆地看着那个复杂的双轴工作台,喃喃自语:“原来……我的代码,以后就要住在这里面,控制这个大家伙跳舞……”
李卫国和周毅,以及他们身后的华国工程师们,挺直了胸膛。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自豪。
当虚无的图纸变成了眼前触手可及的钢铁实体,所有人心中的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共同信念和高昂的士气。
秦奋站在人群后方,看着眼前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他走上前,来到模型旁边,轻轻拍了拍冰冷的金属外壳。
“很好。”他环视众人,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车间,“现在,我们有了一具强壮的骨架。”
“但是,这还不够。”
秦奋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从明天开始,我们要为这具骨架,移植上最精密的心脏、最敏锐的神经、以及最聪明的灵魂。”
“周毅,系统集成方案的最终评审,定在后天。所有人,准备迎接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