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霸主1980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第354章 整合德 日 以技术与人才

江城,红星高端制造研发中心。

深夜的厂房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机油和金属混合的独特气味。

李卫国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死死地盯着眼前那台半成品机床的主轴部分,周围围着一圈同样愁眉不展的技术人员。

“不行,还是不行。”李卫国摘下沾着油污的手套,烦躁地在工作服上擦了擦,“西门子这套840dsl系统配上他们的1ft7伺服电机,理论上是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顶级货了。但只要转速一超过两万转,主轴的径向跳动和热伸长就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设计公差。误差太大了!”

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周毅,也是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推了推眼镜,说道:“李工,我们已经按照德方提供的标准手册,把装配精度和动平衡做到了极限,可结果还是不理想。感觉这套系统的潜力,好像已经被我们榨干了。”

秦奋站在他们身后,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他从沪市连夜赶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卡了团队近半个月的瓶颈。

眼前的景象,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仅仅通过收购,将不同国家、不同技术体系的顶尖公司捏合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

德国人的精密机械工艺、日本人的伺服电机技术、以色列人的软件算法……这些就像一颗颗顶级的珍珠,但如果没有一根足够强韧的线将它们完美地串联起来,它们永远只是一盘散沙,甚至会相互碰撞、彼此掣肘。

“这根线,必须由我来做。”秦奋心里清楚。

他走到众人中间,拿起一份测试数据报告,上面密密麻麻的曲线和数字,在他眼中却异常清晰。

“问题不在电机,也不在装配。”秦奋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嘈杂的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他指着报告上的一条震动频率曲线:“你们看这里,震动的峰值出现,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与控制系统发出微调指令的延迟,呈现出高度相关性。我们的控制逻辑,是‘出现偏差,进行修正’,这太慢了。在高转速下,零点零一秒的延迟,都足以让误差被指数级放大。”

李卫国和周毅等人凑过来,顺着秦奋的手指看去,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秦总,您的意思是……我们的软件算法跟不上硬件的性能?”周毅问道。

“没错。”秦奋点头,“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能够‘预测偏差,提前干预’的算法。让系统在震动将要发生的前一刻,就做出补偿动作。”

他看向李卫国:“老李,你这个级别的工匠,靠的是几十年的经验,是手感,是直觉。但我们要造的,是超越人类直觉极限的机器。所以,我们需要把你的‘直觉’,变成可以计算、可以预测的数学模型。”

李卫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个全新思路的震撼。

秦奋放下报告,环视了一圈众人:“现有的团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把手头的工作先停一下。”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方志的号码。

“方志,帮我办三件事。”

“第一,立刻在瑞士日内瓦,找一个足够大、足够安静、安保也足够好的地方,比如湖边的城堡或者庄园,租下一周。”

“第二,以我的名义,向我们参股的德意志斯图加特精密机床公司、刚刚完成收购的东瀛多摩川公司,以及以色列m-systes的核心算法团队,发出最高级别的邀请函。告诉他们,红星集团董事长邀请他们参加‘昆仑项目全球启动峰会’,所有差旅费用按最高标准报销。”

“第三,通知李工和周毅带上我们国内的总设计团队,准备好所有现阶段的技术资料和遇到的问题。一周后,我们日内瓦见。”

电话那头的方志虽然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惊讶,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好的,秦总,我马上去办。”

挂断电话,秦奋看着眼前这台陷入沉默的机器,眼神锐利。

是时候了。是时候把这些来自不同山头的“技术大神”们,全部关在一个屋子里,用最直接、最强硬的方式,将他们彻底整合成一支真正属于“昆仑”的军队。

……

一周后,瑞士,日内瓦湖畔。

一座始建于18世纪的古老城堡,被红星集团以每天十万瑞士法郎的价格整个包了下来。城堡外围,是来自瑞士本地的专业安保团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确保任何信息都无法泄露出去。

城堡内最大的会议厅里,一场注定要载入工业史册的峰会,正在紧张地进行。

长条形的会议桌旁,泾渭分明地坐着四个团队。

为首的是以李卫国和周毅为首的华国总设计团队,他们是项目的主导者,负责提出需求和最终集成。

左手边,是来自德意志斯图加特的团队,领头的是一位名叫克劳斯·施密特的老工程师。他五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表情严肃得像一块花岗岩,代表着德意志引以为傲的百年精密制造工艺。

右手边,是来自东瀛多摩川公司的团队。负责人名叫田中健,他穿着笔挺的西装,不断地向周围的人鞠躬,态度谦卑,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执着,这是东瀛匠人对细节追求到极致的体现。

而在会议桌的末端,则是个性最鲜明的以色列m-systes算法团队。他们的负责人叫阿维·科恩,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穿着一件印着代码的t恤,翘着二郎腿,脸上带着一丝玩世不恭的笑容,充满了挑战一切的个人主义气息。

峰会一开始,气氛就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周毅用流利的英语,刚刚把江城研发中心遇到的主轴震动问题在投影上展示完毕。

施密特先生就推了推老花镜,用带着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毫不客气地开口了:“周先生,恕我直言,这不是我们硬件的问题。我看过你们的装配流程图,简直是一场灾难。主轴轴承的预紧力矩控制,缺乏恒温环境下的动态校准,这完全不符合我们德意志工业的din标准。问题的根源在于你们的工艺,而不是我们的铸件和机床结构。”

他一边说,一边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抽出一本厚得像砖头一样的德语标准手册,啪地一声放在桌上。

他话音未落,对面的田中健便微微鞠躬,用一种彬彬有礼却同样坚决的语气说道:“施密特先生,我同意工艺非常重要。但谈论工艺之前,我认为我们首先需要对问题本身达成共识。我们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在出厂时都经过了超过一百项指标的严格测试。现在出现问题,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供电系统的微小波动、电磁干扰,甚至是车间地面的共振频率。我建议,我们应该成立一个跨团队的联合分析小组,用两到三天的时间,对所有可能的原因进行逐一排查,找到根本原因,然后再讨论解决方案。”

“两到三天?田中先生,等你们达成共-识,我们的项目已经落后了!”坐在末尾的阿维·科恩嗤笑一声,打断了田中健,“你们两位,一个抱着一百年前的标准不放,一个沉迷于开会和流程。这太可笑了!”

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眼神发亮:“这根本不是机械问题,也不是流程问题,这是一个数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难题!给我授权,让我直接访问你们电机的底层驱动接口。我只需要24小时,就能写出一个预测性补偿算法的原型,让系统在振动发生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不可能!”施密特和田中健几乎异口同声地吼了出来。

施密特涨红了脸:“年轻人,机床是严谨的科学,不是你手里的电脑游戏!你这是在用软件的投机取巧,来掩盖机械基础的不足,这是对百年工业精神的亵渎!”

田中健也收起了笑容,严肃地说:“科恩先生,电机的底层驱动接口是我们的核心机密,不可能对外部开放。而且,没有经过完整的测试和验证,任何对控制系统的修改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会议室里顿时吵成了一锅粥。

德语、日语、英语夹杂在一起,施密特在痛斥以色列人的狂妄,田中健在反复强调流程的重要性,阿维则一脸不屑地嘲讽着德国人的刻板和日本人的低效。

李卫国和周毅夹在中间,面面相觑,完全插不上话。他们想要整合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却没想到,迎来的却是这些“大神”之间如此剧烈的冲突。

会议,陷入了彻底的僵局。

就在这时,“砰”的一声。

一直沉默地坐在主位上的秦奋,用手掌轻轻拍了一下桌面。

声音不大,却像一道无形的指令,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位年轻得过分的项目出资人身上。他们想看看,这个只会“付钱”的华国老板,要如何收场。

秦奋缓缓站起身,没有理会三方争执的内容,而是走到背后的巨型电子白板前,拿起一支笔。

“先生们,感谢各位提出的宝贵意见。”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有一点,我必须在这里说明白。”

他转身,锐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昆仑’项目,不是一个供大家进行学术探讨的民主论坛,也不是一个用来争论谁家标准更优秀的委员会。”

“这里,是我的项目。”

话音刚落,他身后的电子白板上,瞬间显示出一个无比庞大而精密的树状结构图。那是他花了整整三天三夜,结合了系统中关于高端母机的所有知识,亲手绘制出的“昆仑”项目全景分解方案。

整个项目被分解成了上千个独立的任务模块,从最基础的床身铸件材料配方,到主轴系统的每一个轴承型号,再到数控系统的每一行代码接口,都定义得清清楚楚。

“从现在起,我们不讨论‘应该用谁的标准’。”秦奋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在我的项目里,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红星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在这块屏幕上。”

他指向施密特:“施密特先生,你的团队,负责结构设计和精密装配。这是你们的任务清单,”屏幕上立刻高亮了一片区域,“你们需要达成的,是这个级别的公差,和这个数值的结构刚性。至于你是用din标准还是用你祖父的秘方,我不管。我只要结果。”

他又转向田中健:“田中先生,你的团队,负责伺服系统和传感器阵列。这是你们的性能指标。我需要你们的电机在指定的负载下,达到这个级别的响应速度和定位精度。同时,你们必须按照我方定义的这个数据协议,开放你们的实时状态接口。”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阿维·????身上:“阿维,你的团队,负责核心控制算法。田中先生的团队会为你提供数据接口。我要你在72小时内,提交第一版预测性减震算法。算法的优劣,不看代码有多漂亮,只看它能否让这台测试样机,”他指向屏幕上的一个模块,“在两万五千转的转速下,将主轴跳动控制在0.5微米以内。”

秦奋放下笔,环视全场。

“我划分了你们每个人的战场,也定义了你们的胜负条件。在自己的战场里,你们是国王,拥有最大的自主权。但只要涉及到跨团队协作,就必须无条件遵守我制定的接口标准。”

“有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有争议,由我来仲裁。但最终的决定,由我做出。”

“现在,还有人有异议吗?”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施密特、田中健、阿维,这些在各自领域里独当一面的天才们,此刻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屏幕上那份详尽到令人发指的方案。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根本不是一个只会砸钱的“土豪”。他对整个项目的理解,其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越了在场的任何一个人。

在这样绝对的专业和权威面前,任何争辩都显得苍白无力。

短暂的沉默后,施密特第一个站了起来,他对着秦奋,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肃态度,微微欠身:“秦先生,我收回我之前的看法。我为我的无礼道歉。我的团队,接受任务。”

田中健和阿维也相继点头,眼神中充满了被激起的挑战欲和好胜心。

强硬的“独裁”,在这一刻,反而催生出了最高效的秩序。

峰会的后几天,奇妙的化学反应,真的在这座古老的城堡里发生了。

在秦奋的强力整合下,这些原本互相看不顺眼的团队,被迫开始了协同工作。

阿维的团队拿到了多摩川电机的数据接口后,犹如鲨鱼嗅到了血腥,通宵达旦地建立数学模型。田中健的团队则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配合他们进行各种极限测试。

当阿维的第一版算法加载到测试平台后,所有人都围在了监视器前。当主轴转速的指针稳稳地冲过两万转,并一路飙升到两万三千转时,震动曲线却奇迹般地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数据显示,伺服电机的综合响应速度,比之前提升了整整15%!

田中健看着屏幕上的数据,震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而在城堡的另一个实验室里,施密特的团队正在对一块来自华国的新型合金材料进行测试。这是秦奋按照“红星标准”提供给他们的,用于制造机床关键承重部件的配方。

起初,施密特对这种他从未听过的“华国材料”嗤之以鼻。但当测试结果出来后,他的表情彻底变了。在保持了与德意志克虏伯钢材同等级别的刚性和韧性的前提下,这种新材料的重量,竟然减轻了10%。

这意味着,整台机床的运动惯量可以大幅降低,对伺服系统的负担也更小了。

施密特抚摸着那块闪烁着暗光的金属样品,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曾经坚固的团队壁垒,在这些实实在在的、1+1+1gt;3的成果面前,开始迅速融化。

峰会的最后一天,会议室里不再有争吵。

施密特正拉着周毅,用蹩脚的英语讨论着新材料的铸造工艺;田中健则和阿维凑在一起,指着一块屏幕上的代码激烈地讨论着某个算法的优化;李卫国则拿着一张总装图,居中协调。

秦奋站在远处,看着这幅景象,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

他知道,整合已经完成。

他走上前去,所有人的讨论都停了下来,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他。

“先生们,一周的峰会结束了。成果,我很满意。”

“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已经发生。现在,”秦奋的语气变得果决,“把所有的设备、数据、图纸,以及你们自己,全部打包,运往华国江城。”

“两个月后,我要在我们的研发中心里,看到第一台整合了你们所有人智慧的‘昆仑’一号原型机,正式下线。”

“时钟,从现在开始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