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清明时节
下午余坤安醒来,脑袋还有些发懵。他坐起身,望着窗外有些灰蒙蒙的天发了会儿呆,才彻底清醒过来。看外面天气这个样子,怕是要变天了。
他起床穿上鞋快步出门。院子里,余母、王清丽她们正忙着把晾晒的草药和羊肚菌往空屋里搬。
他赶紧走过去接过王清丽手里的簸箕,“这雨要下来了?”
“一时半会儿倒不像能下的,但是今天晚上说不准就要下雨了!”
王清丽抹了把额角的汗,接着说,“这不是快清明了,就怕这天气作怪。幸好这两天收上来的货不多。待会儿收货时,跟大家伙说说吧,明儿起咱家先停两天,等天气转好了再收。”
“好,是该提前说一声。”余坤安点头。
“还是大太阳天好,晒得干。捂在屋里阴干的,总归要糟蹋一些。”
“那肯定的……”
旁边的余母手下动作不停,嘴里也跟着叹气:“唉,这一下起来,谁知道得连绵几天?”
“多下几天雨,正好多歇歇……这天要下雨,没法子的事……”
下午收货时,天阴沉得厉害,雨点却一直没有落下来。余坤安他们顺便通知了接下来几天暂停收货。
乡亲们也都理解,其实这两天,来卖草药的人本就少了些。村边近处的草药都挖得差不多了,新一茬还没长起来。
送走最后一个卖货的,余母她们背起背篓要去地里摘桑叶,想赶在下雨前把今晚和明早蚕要吃的桑叶备足。余坤安也被安排了背篓,刚出院门,家里一串小尾巴就自动就跟了上来。
“余文涛!你们几个,作业写完了?明天不上学?”余坤安回头瞪眼。
“老叔,我们老师说了,明天是清明,能请假上坟!”余文涛笑嘻嘻地。
“那也别跟屁虫似的黏着我后头!”
“嘿嘿,老叔,我们帮你摘桑叶!”
“帮个屁~”余坤安笑骂一句。
这群小崽子撵是撵不走了,他只得由着他们叽叽喳喳地跟在后面。
“阿爹,看!小牛牛……”余文洲指着路边。
“老叔,是大爷爷在放牛!”余文波跟着喊。
草地边,余大伯牵着一大一小两头黄牛,正等着牛啃食路边的青草。听见动静,他转过头来。
“安子?你这一串尾巴,带地里干啥去?”
“摘点桑叶。”余坤安回道。
“你娘她们养的蚕,是不是快到捡亮蚕准备上山的时候了?”
这“上山”是他们的当地话,就是用稻草扎成蚕簇,把停止进食、身体变得透亮(俗称“亮蚕”)的熟蚕放上去。熟蚕吐丝前会本能地往高处爬,寻找结茧的地方。
“哦?那快了。等要上山了,要是忙不过来,喊我们一声。”余大伯点点头。
俩个人简单说了两句,便各自忙去。
几个孩子一步三回头地瞅着两头黄牛,余文波看得入神,差点被块石头绊个跟头。
“看啥呢?眼珠子掉牛身上了?好好走路,小心摔个狗啃屎!”余坤安小声提醒道。
“老叔,咱们家只有马,还没牛呢。咱家也买头小牛崽呗?”
“买牛?谁放?你放?”余坤安挑眉。
“嗯嗯!老叔,我要当放牛娃!”余文涛挺起小胸脯。
“我也要当!我还要骑牛玩!”余文波不甘落后。
“阿爹,骑牛牛……”余文洲奶声奶气地跟着喊。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余文涛摇头晃脑地背起了诗。
余坤安乐了,“嗬!余文涛,长能耐了哈!说这话还给老子拽上诗文了,成小夫子了?”
“嘿嘿,老叔,我想放牛玩!”
“关我屁事……”
“老叔,你才有大钱买牛啊……”
“找你们爹娘说去。”
“那我的屁股会被抽烂的……”
“放牛就那么好玩?”
“放牛当然好玩了,我们老师还教我们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呢!王二小是小英雄!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他忍不住哼唱起来。
“我也会唱!……”其他孩子立刻跟上
几个孩子刚刚还想求着他买牛来着,说着说着一言不合就开唱了。余坤安抽抽嘴角,懒得管几个人来疯。
到了自己水浇地这边,地里的小麦还没有开始抽穗。微风缓缓拂过,麦秆随风起伏,涌起一波接一波的绿色麦浪。地头的桑树,因余母她们侍弄得好,叶子格外宽大肥厚。
余坤安叮嘱几个小的不许踩小麦,不许爬树,老实在地边等着。
“老叔,我们想吃蚕泡儿!”余文波舔舔嘴唇。
“嗯嗯,想吃蚕泡儿……”几个小的立刻眼巴巴望着。
“晓得了!就知道跟着老子没好事,净找事……”余坤安一脸嫌弃地走过去。
“嘻嘻~~~”孩子们得逞地笑了。
余坤安动作麻利,不一会就薅满了一背篓嫩桑叶。又踮脚从高枝上摘了些熟透的、乌紫乌紫的蚕泡儿,用大桑叶托着递给他们。
“小心点吃,别蹭衣服上!不然洗不干净的!”
“哈哈,老叔最好啦!”孩子们欢呼着一拥而上。
“老子天天被你们发好人卡。”余坤安笑骂,背起沉甸甸的背篓。
“好人卡是什么!”
“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啊?想知道自己去翻书!”
“……”
带着一串嘴上乌紫的尾巴回到老屋,余母她们正忙着清理蚕匾里的蚕沙。余坤安放下背篓。
“阿娘,刚碰见大伯放牛。他家那小牛崽,是要卖的吧?”
“咋?你问这个干啥?”余母头也没抬。
“你们家这几个小宝贝,吵着要当放牛娃!”余坤安朝孩子们努努嘴。
“当啥放牛娃?书不好好念,尽想些没用的!”
“这不还有几个没到上学年纪的嘛,给他们找点正经事做做……”
“我看你是惯得他们没边儿了!想要啥就给啥?”余母不满。
旁边的大嫂也搭腔:“就是,安子,咱家就没你这么顺着孩子的!”
“我惯他们了?”余坤安有点冤,他觉得家里孩子都挺懂事的。他对孩子其实挺糙的,要说惯,那是余大嫂她们没见过后世怎么养娃的……
“说牛呢,咋扯到惯孩子了?咱家地也不少,添头牛,犁地拉车不也轻省点?”
“你大伯家那小牛估摸是要卖的。你想买?”余母停下手中的活计。
“嗯,买下来,让这几个小的负责放牛……”
“那你还不如买几只羊!羊吃得少些。”余母道。
“家里孩子多,买头牛再加几只羊也行,一块儿放去……”
“你就是闲得慌!”余母瞪他一眼,“不过牛的事,等我明儿问问你大伯娘、二伯娘。当初买那母牛,是他们两家合伙出的钱。”
“行,阿娘你别忘了问。顺道也打听打听,哪儿有好的母羊,也买几只回来。”
“你说得倒轻巧!嘴皮子一碰就安排上了。这牛羊,真养多了,操心费力,最后还不是落到旁人头上……”余母没好气。
“听见没?”余坤安立刻转向孩子们,“赶紧给你们阿奶保证!以后你们把咱家放牛放羊的活儿,包圆儿了!”
“阿奶!我们保证好好放牛放羊!你就给我们买头小牛吧!”孩子们立刻围上去,七嘴八舌地保证。
“去去去!大的没个正形,带着小的净添乱……”余母被吵得头疼,干脆低下头继续清理蚕沙,不再搭理他们。
余坤安摸摸鼻子,溜出了屋子。
“嘿嘿,老叔,你真给我们买小牛啊?”
“不是你们哭着喊着要当放牛娃吗?老子满足你们!”
“嘿嘿!我们肯定把牛养得大大的!”
“好!以后喂牛的草料,可就指着你们了!”
“老叔,你还要去哪儿?”见他又往外走,孩子们追问。
“回家!”余坤安看着这群甩不掉的“小尾巴”,一脸无奈。
“我们也回……”孩子们呼啦啦又跟上。
自己这边,王清丽在伙房忙着烧火做饭,老太太坐在堂屋门口,正专注地折着金银元宝,面前的簸箕里已堆起一小摞。
余坤安对这种精细活儿没耐心,索性把屋里的靠椅拖出来,摆在门口台阶上,舒舒服服躺下。吹着凉风,他拧开那台收音机,不一会传出天气预报播音。
“今晚上,有小阵雨喽。”余坤安听着广播,随口道。
“阿奶,你这两天折的元宝,怕是有两大麻袋了,还不够?”
“呵呵,闲着也是闲着,多折些。地下的老祖宗们,也让他们手头宽裕点。别人家烧黄纸,咱家烧金银,祖宗脸上也有光。”
“好,明天都提上山,多给祖宗烧些钱过去……”余坤安接口道,眼睛望着灰沉沉的天。
第二天便是清明节。其实他们这地方,祭祖也不全挤在清明节当天,前一天已有不少人家上了山。
昨天夜里果然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早上起来,地面湿漉漉的。天色依旧阴沉,看样子今天是难见太阳了。
“阿奶,今儿山上路滑,你和清丽就别上去了,在家歇着。”
“阿源他们几个小的也别带了,”余母接着道,“带上去,回来准成泥猴儿!”
正端着碗埋头吸溜面条的余文源一听,猛地抬起头,小嘴油汪汪的:“不要!阿奶,我们要上坟!”
其实小孩子可不管什么上坟不上坟的,也哪里懂什么“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愁绪。
在他们眼里,清明上坟是难得的热闹日子。满山遍野都是人,炮仗声此起彼伏,跟着大人满山跑,祭完祖还能分到甜甜的糖果。留在家里?那可不行!
“阿爹!阿爹!我们要上坟!”
“老叔,要上坟!”
余文源、余晓萱几个小的也围过来,仰着小脸,眼巴巴地瞅着余坤安,他被几个小家伙看得心一下子软了。
“行行行!都带上!都带上!”他大手一挥。
“哦哦~~~上山喽!”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
“净找事儿……”余母看着他被孩子们三言两语就拿下,小声嘀咕。
“一年也就一回,都去吧。”余坤安笑道。
“回来那些滚得泥里扒出来的衣裳,你洗?”余母没好气。
“……我教他们自己洗!”余坤安看向几个大点的孩子,“阿涛、阿泽,你们也上学了,该学着自己洗衣服洗鞋子了……以后你们的脏衣裳臭鞋子,自己洗!”
“啊?!”余文涛、余文泽几个大的傻眼了。
刚才不是说弟弟妹妹能不能上山吗?怎么说到了他们以后要自己洗衣服了……
“都愣着干啥?赶紧吃饭!吃完上山!”
“哦……”
出门时,王清丽看着跟在余坤安后面的一串孩子,忍不住笑:“今天会时不时飘一点小雨,路上都是泥水,你看好他们……唉,算了,看也看不住,横竖回来都得成泥猴子的。”
她摇摇头直接不管了。
“哈哈!你也知道看不住!现在不带他们去,一会儿指不定自己就偷偷摸摸跟着上山了。”
家里大大小小九个孩子,加上几个大人,队伍颇为壮观。走到路口与余大伯、余二伯两家人汇合,浩浩荡荡向山上走。
还没到半山腰,几个小的已是两脚泥,裤腿上溅满了泥点子。余坤安本想扛两个小的走,一看他们身上的稀泥巴,还是算了吧。
好不容易连拖带拉地把几个小家伙带到了山上。到了坟地,叮嘱他们别跑远,就在附近玩。
余父、余大伯他们几个带着其他几个男丁开始清理几座祖坟周围的杂草灌木。
清理干净坟包,余母和两位伯娘便把带来的香烛、纸钱、金银元宝、供品一一取出来。
余父带着男人们,在每座先祖坟前虔诚地点上香烛。余母她们则将带来的供品仔细摆好:糯米饭、火草粑粑、大刀肉、一整只卤鸡、鸡蛋……
现在日子好过了,这次清明祭祖,余母还特意卤了一整只鸡作为供品。
供品摆齐整了,余大伯娘招呼大家:“都过来,给老祖宗磕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