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珐琅瓷
众人纷纷上前观看,程蝶衣也凑了过来。+r?c,y,x*s~w..~c^o*m_
绿大衣老者笑道:“谁能看出这是个啥物件,大家说说看。”
“有点年头了。”
“是个物件。”
“应该没错,是珐琅瓷。”
大家都点头,很多人鉴定后都觉得是珐琅瓷。
程蝶衣用询问的眼神看向杨霖。
杨霖点了点头,低声说:“确实是珐琅瓷,但做工不够精细,有点粗糙,应该是康熙时期的。”
“知道这是啥吗?”
“康熙时期的双色牡丹花卉将军罐。”
他说话声音不大,但现场不少人都听见了。
破烂侯微微皱眉,没说话。
娄晓娥一脸惊讶,没想到杨霖还懂收藏。
“侯爷,您看……”
“我看看。”
破烂侯拿起将军罐,仔细瞧了一番,发现没有落款。
看了老半天,他终于放下了罐子,瞅着杨霖说:“小伙子,不懂就别瞎咧咧。”
大家伙儿都把目光投了过来。
不少人脸上露出轻蔑的神情。
“小孩子懂啥呀,侯爷别跟他一般见识。”
“年轻人胡说八道,让人笑话。”
“程老板,你咋啥人都往这儿领呢?”
听着大家的议论纷纷,程蝶衣皱起了眉头。
在她看来,杨霖在鉴定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但这儿都是行家,跟这些人比起来,杨霖难免就显得逊色了些。
特别是听破烂侯那口气,明显是说杨霖说得不对。
“这……”
娄晓娥露出了担忧的神情,总觉得杨霖这次要栽跟头了。
穿绿大衣的老者笑着说:“侯爷,您给说道说道。”
破烂侯不慌不忙地说:“首先可以确定,这是一件珐琅瓷。”
听到这话,穿绿大衣的老者松了口气。
珐琅瓷,是清代瓷器中的精品,毋庸置疑,所有的珐琅瓷都是官窑烧制的。+p?i?n_g+f,a¢n¢b_o~o.k!.~c_o^m,
当然,民窑也有烧珐琅瓷的,但技术不行,不被皇家认可,后来的藏家也不认。
所以,一提珐琅瓷,那肯定就是官窑的。
民窑烧的,那可不叫珐琅瓷。
因此,侯爷一句话,就给这东西定了性。
“哪个朝代的?”有人紧跟着问。
珐琅瓷,严格说起来,是从康熙晚期开始烧制的。
到了雍正时期得到了发扬,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所以,清朝所有的瓷器中,收藏价值最高的,就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的。
康熙时期的虽然年头久,但不代表就值钱,因为那时候的烧制技术还不行。
“年代不对,应该是清晚期的,绝对不是康熙时期的。”
破烂侯说这话时,眼睛看向了杨霖,明显是针对他。
“侯爷这话,我可不敢苟同!”
杨霖往前迈了一步,他可不是个吃亏的主儿。
“口气倒不小。”
“毛头小子,敢跟侯爷叫板。”
“谁给他的胆子?”
大家都怒视着杨霖。
程蝶衣悄悄拽了拽杨霖的袖子,示意他低调点儿。
娄晓娥脸色有点儿发白,心里更加担心杨霖了。
在她看来,杨霖不过是远远看了一眼,而破烂侯拿起东西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肯定觉得破烂侯说得对。
“你有啥高见?”
破烂侯不但没生气,反而笑了,一脸戏谑地坐回了椅子上,等着看这个年轻人出丑。
杨霖拿起将军罐,看了看底部,又对着灯光朝里面瞅了一眼,胸有成竹地说:“错不了,这玩意儿就是康熙时期的。”
“胡说八道。”
“你干啥呢。”
“侯爷都说晚清的了……”
“无礼的小子,轰出去。·看?书*屋-晓¨说_王! ^蕞`芯,蟑/踕\更,芯/哙?”
大家都纷纷呵斥。
破烂侯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喝了一口茶水:“证据呢?”
杨霖没回答,反问道:“你凭啥判定是晚清的?”
破烂侯笑道:“其一,胎体松散,这是晚清的特点;其二,釉面做工略显粗糙。康乾时期,大力推广瓷器,投入很大,绝对不会有这种粗糙的工艺。康乾盛世后,国库空虚,投入跟不上,所以才会粗糙。”
“有道理!”
“说得对!”
“好!”
大家听了,纷纷叫好。
程蝶衣脸上有点儿挂不住了,破烂侯说得有理有据,让人没法反驳。
娄晓娥低下了头,好似不忍心看杨霖出丑。
“你说它是康熙年间的东西,说说你的依据。”破烂侯懒洋洋地开了口,嘴角挂着一丝笑意,好似下一秒就能看到这个年轻人当众出丑的尴尬样子。
杨霖却满不在乎:“这牡丹花颜色太单调,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愣住了。
光凭颜色单调,就能断定是赝品,这说法也太牵强了吧。
杨霖接着说:“康熙晚年的时候,才开始尝试烧制珐琅瓷,当时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调色。到了乾隆时期,技术愈发精湛,一朵同色的花,至少得用五种颜色来呈现,这样花朵看上去更有立体感,层次也更加分明。”
“谁手头有乾隆时期的花卉瓶子,拿出来对比对比。”
“我这儿有!”
金三从兜里掏出一个用报纸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是个梅花瓶。
杨霖接过这个梅花瓶,说道:“这可是典型的乾隆时期的梅花瓶。大家过来瞧瞧这朵梅花。”
众人纷纷围了上来。
只见这朵梅花,中心是白色,越往边缘颜色越深,依次是白色、粉白色、粉色、浅红色、红色,最后是深红色。
“大家数数,这花有几种颜色?”
“六种,不对,是七种颜色。”有人答道。
杨霖笑着又问:“那这花是啥颜色的?”
“红色!”
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没错!”
杨霖点点头:“看着是红色,实际上是七种颜色由浅到深渐变而来的,这样的花朵呈现效果,才更加突出,更有立体感,这才是艺术品的精妙之处。”
“好好!”
“真是奇怪了,明明是七种颜色,看着却像红色。”
“太美了,美得没法说,我以前咋就没发现呢。”
众人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都暗暗给杨霖竖起了大拇指。
娄晓娥看得两眼放光,没想到,一朵小小的梅花,居然藏着这么多门道。
“现在大家再瞅瞅这朵牡丹。”
众人又把目光投向牡丹花,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完全没有那种层次分明的美感。
破烂侯脸色一变,皱着眉头说:“光凭这一点,可不能断定它就是康熙年间的。”
杨霖继续说道:“我之前就说过,瓷器的调色技术,从康熙时期开始,肯定会越来越成熟。这种技术,一旦掌握了就不会丢,所以就算到了晚清,调色技术也只会越来越好。而晚清时期的瓷器,短板在于画功和烧制工艺,你们仔细瞧瞧,这朵牡丹的画功有没有问题?”
“这……”
众人一时语塞,杨霖分析得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剖析得比破烂侯详细多了。
破烂侯的脸色,己经变得十分难看了。
他心里其实己经认可了杨霖的说法,只是嘴上不愿意承认罢了。
“小子,有没有可能,是晚清时期仿照康熙年间的,故意把颜色弄成这样的?”破烂侯还在硬撑。
这话简首就是耍无赖了。
要知道,他破烂侯的鉴定水平,在京城那可是响当当的招牌,要是被人知道看走了眼,以后这老脸往哪儿搁。
圈儿里的同行会怎么看他呢。
他这么一说,看在他的面子上,一般人也不愿意反驳。
今天看走眼这事儿,说不定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杨霖看穿了他的心思,哪能让他得逞。
哼,敢拆我的台,我非得让你当众出个大丑不可。
“这个罐子,其实是有落款的,不过在罐子里面!”
“是吗?”
大家顿时来了精神,找了好半天都没找到。
杨霖说明道:“那落款的地点藏得很深,得对着灯光,用镜子伸进去反射才能看见。”
“快点,把镜子拿来!”
有人递了一面镜子过来,把它伸进罐子里,对着灯光一照,显现出六个字:大清康熙年制。
“还真是康熙朝的东西。”
“天呐,这小子说对了。”
“是,没想到,破烂侯也有看错的时候。”
听到大家的议论,破烂侯在一旁脸色铁青。
身为一个鉴定大师,没有什么比这事儿更让他丢脸了。
“太牛了!”
娄晓娥一脸钦佩地看着杨霖:我看上的男人,果然非同一般。
过好一会儿,破烂侯才好受些:“让大家见笑了,这位小兄弟的鉴定水平,我实在是佩服。”
说完,他又赶忙换个话题:“柳老拿出这东西,是打算交换吗?”
穿绿大衣的老者点了点头:“谁能给我二十斤大米,这东西就是谁的了。”
“嘶——二十斤大米,这家伙莫不是疯了。”
“这要价也太离谱了。”
“可不是嘛,谁家能一下子拿出二十斤大米。”
二十斤大米?
杨霖听了,不禁一脸无奈。这件将军罐,虽说算不上顶级精品,可也是正宗的珐琅瓷,要是放到以后,卖个两三百万都不在话下。
在这特殊的年月里,人家还嫌二十斤大米贵呢。
“十斤大米,柳老要是觉得行,那我就要了。”有人开了口。
那个穿绿大衣的老者摇了摇头,说道:“太少了,再加点儿。”
其实他心里头最低能接受的价钱是十五斤。
“那就加一斤!”
“不行!”绿大衣老者依旧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