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各方疑云

林舟的解释有理有据,但会议室内的气氛依然凝重。¨丸\夲+鰰\颤¨ ·芜\错¢内·容^航空设计院的陈总工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眼睛:"林工,你这个提议太冒险了。我们都知道你的设计理念超前,但航空领域没有捷径可走,任何草率的决定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试飞中心的张主任也摇着头:"没有经过充分地面测试的飞机,直接空投?这在航空史上几乎没有先例。"

林舟并不气馁,反而更加从容:"张主任说得对,确实几乎没有先例。但请各位想一想,如果我们永远只走别人走过的路,怎么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内赶上甚至超越星条国和北极熊?"

他环视众人:"当年,蘑菇弹研制时,不也是在很多环节'跳过'了常规步骤,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例子显然触动了在座的许多人。确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龙国的科研人员创造了无数"不可能的奇迹",其中不乏冒险和捷径。

"更重要的是,"林舟继续道,"这次空投试验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验证。它将是广交会的完美收官,向全世界展示龙国空天力量的崛起。想象一下,当西方代表团还在消化广交会上那些令人震撼的民用碳纤维产品时,我们已经用同样的材料制造出了战略级的飞行平台!这种震慑力,是任何外交辞令都无法比拟的。_优\品~晓·说+蛧? `首,发¢"

会议室内的气氛微妙地变化着,一些原本强烈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林舟知道,他的话触动了这些老一辈科研人员和军工干部内心深处的那份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不过,质疑并未完全消失。航空研究院的李副院长冷静地指出:"林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三个月内要完成这么多工作,人力和物力从哪里来?更何况,任何试飞活动都需要层层审批,走完程序没有半年根本不可能。"

林舟点点头:"李院长说得有道理。关于人力和物力,我已经准备了详细的需求清单和调配方案。"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件,递给赵部长,"这里有具体的人员、设备、材料需求,以及时间节点安排,请各位过目。"

赵部长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紧锁:"这份计划确实很详尽,但调动这么多优质资源,需要高层的批准。"

"至于审批流程,"林舟看向军方代表郑将军,"郑将军,我想请问,如果这个计划得到高层支持,军方是否可以开辟绿色通道,简化部分非关键审批环节?"

郑将军沉思片刻,谨慎地回答:"理论上可行,但前提是高层明确指示,且计划本身经过严格论证,确保安全可控。·零\点^墈+书? ~追!蕞^薪¢蟑?结¨"

"那么,"林舟环视众人,"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说服高层,这个计划值得支持。"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各位,我完全理解大家的顾虑。确实,按照常规思维,这个计划近乎疯狂。但我必须强调,'苍鹰'计划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常规项目,它的目标是让龙国在空天领域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

"如果我们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那么追赶西方可能需要二十年,甚至更久。但现在,我们有机会在三年内打造出一款领先世界的战略武器系统,这种机会,不应该错过。"

林舟的话掷地有声,会议室内再次陷入沉默,但这次的沉默中多了几分思考和犹豫。

最终,赵部长打破了沉默:"林工的提议确实大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行性。我建议,组织一个专家小组,对这个计划进行深入论证,一周后再做决定。"

他转向林舟:"林工,专家们的担忧也有道理。科研工作确实需要闯劲和创新精神,但也需要严谨和规范。你的想法很好,但具体实施还需要更加细致的规划。"

林舟点点头:"完全理解,赵部长。我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论证和质询。"

会议就这样结束了,但与会者们的思绪远未平静。他们三三两两地离开会议室,小声讨论着林舟的"狂言"。

"太冒进了,真的太冒进了,"航空研究院的李副院长摇着头,"三个月造出一架验证机?就算是美国,也不敢这么玩啊。"

"可是'碳鸟'项目,当初不也是大家都说不可能,结果林工硬是做出来了吗?"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反驳道。

"那不一样,"李副院长叹了口气,"造材料和造飞机是两个概念。飞机是要载人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次不是无人验证机吗?"

"就算是无人机,也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如果验证失败,不仅是材料和时间的浪费,更会打击团队士气,影响整个'苍鹰'计划的进程。"

类似的讨论在整个军工系统内快速蔓延。有人坚决支持林舟的大胆尝试,认为只有打破常规才能实现真正的跨越;也有人对此深表忧虑,担心过度冒进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林舟似乎对这些议论毫不在意。会议结束后,他直接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墙上挂了一个大大的倒计时牌:距离广交会结束——90天。

赵部长在当天晚上找到了林舟。办公室只开着一盏台灯,林舟正埋头修改着某个复杂的技术图纸。

"林工,能谈谈吗?"赵部长轻声问道。

林舟抬起头,脸上露出疲惫但坚定的微笑:"赵部长,请坐。"

赵部长在林舟对面坐下,直截了当地问道:"林工,老实说,这次空投计划,你有多大把握?"

林舟沉默了片刻,然后直视赵部长的眼睛:"技术上,八成把握。时间上,五成。"

"只有五成?"赵部长皱眉,"那你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么冒险的计划?"

林舟放下手中的铅笔:"赵部长,您还记得我第一次提出'苍鹰'计划时,有多少人说那是天方夜谭吗?"

赵部长点点头:"记得,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