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空投狂言

林舟走进军工部特设会议室时,满屋子的高级干部和专家们正在小声交谈。^白,马`书.院/ ¢耕~歆·醉*全?这是"苍鹰"计划的季度推进会,各个子项目负责人都要汇报进展情况。

他轻轻咳嗽一声,室内立刻安静下来。林舟早已习惯这种突如其来的寂静——自从"碳鸟"项目成功,他在军工系统的地位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些曾经对他充满质疑的老专家们,现在看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某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

"林工,请开始你的汇报。"赵部长示意他站到会议室正前方的讲台上。

林舟整了整衣领,环视了一圈与会者,目光在几位关键人物身上稍作停留——发动机研究所的王院士,航空设计院的陈总工,军方代表郑将军,以及最近从调来的监督"苍鹰"计划的高级专员李处长。

"各位好,今天我要汇报的是'苍鹰'计划的两个核心子项目——变循环发动机和飞翼构型机体的最新进展。"

林舟按下投影仪开关,第一张幻灯片显示出一个极其复杂的机械结构图——变循环发动机的核心机部分,包括压气机、燃烧室和高温涡轮。

"首先是变循环发动机。核心机部分已接近完成。"

"核心机采用了双转子设计,高压级压气机压比达到12:1,涡轮前温度控制在1300k以内,这在保证现有材料可靠性的同时,也能满足推力要求。.咸,鱼\墈!书, ?追.罪.辛^璋-劫?"

林舟指着投影中的一系列关键参数,语气平稳得仿佛在讨论今天的午餐菜单,而不是一项足以改变国家命运的核心技术。

发动机研究所的王院士探身向前,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林工,这些参数...我们前天才收到了最新的高温合金样品,你就已经完成了核心机设计?这种速度..."

林舟微微一笑:"王院士,设计和实际制造是两回事。我的设计已经考虑到了材料的极限性能,只要样品达标,就能立即投入制造。"

不等王院士继续追问,林舟已经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飞翼构型机体的整体结构图。

"关于机体设计和制造,进展同样顺利。我们已经完成了80%的详细设计工作,其中40%的非核心部件已经进入制造阶段。"

林舟指向投影中一个醒目的红色区域:"这是最关键的混合材料连接区域,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特种合金的过渡带,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应力集中问题,采用渐变过渡设计,大幅提高了结构强度。"

航空设计院的陈总工忍不住插话:"林工,这种连接方式我们从未尝试过,风洞试验进行了吗?"

"还没有,"林舟坦率地承认,"但我们的计算机模拟显示,这种结构在超音速状态下的气动性能极为稳定,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咸-鱼,看^书`罔? +已.发,布¢嶵\鑫/蟑¢洁,"

陈总工皱了皱眉,但没有继续追问。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林舟的"计算机模拟"指的是那台神秘的"银星",一台性能远超外界认知的计算设备,它的计算结果迄今为止尚未出现过错误。

"总结一下,"林舟合上手中的文件夹,"按照目前的进度,发动机和机体的研发都处于可控状态,没有遇到无法克服的技术障碍。"

会议室内响起了一阵掌声,这个汇报乍看之下确实令人振奋。

但林舟并没有就此结束。他深吸一口气,知道接下来的话将会在这个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各位,我还有一个补充提议。"

掌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察觉到了林舟语气中的某种变化。

"我建议在广交会结束当天,也就是三个月后,在西北某试验场,进行一次使用碳纤维/合金混合结构验证机的空投试验。"

会议室内瞬间变得死一般寂静,仿佛所有人都忘记了如何呼吸。

林舟平静地继续道:"这将是一架简化版的飞翼构型验证机,不装载雷达等复杂航电系统,但核心结构和气动布局与最终设计一致。我们将从高空轰炸机上空投这架验证机,测试其在真实条件下的飞行性能和稳定性。"

"这...这不可能!"航空研究院的李副院长猛地站起身,打破了沉寂,"林工,我必须提醒你,从设计到首飞,任何新型飞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地面测试、风洞试验、静力测试、滑跑等多个环节,这是不可逾越的安全程序!"

"是啊,"试飞中心的张主任也忍不住开口,"更何况这还是一种全新的构型,没有垂直尾翼,完全依靠电子系统保持稳定,这种飞机连我们最资深的试飞员都没见过,怎么可能直接空投?"

"三个月?"发动机研究所的王院士摇着头,"林工,即使是最简化的发动机,从零部件制造到总装调试,再到台架试验,没有一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

一时间,会议室内爆发出一阵混杂着震惊、质疑和不满的嘈杂声。

林舟站在讲台上,面对潮水般的质疑,神色依然平静如水。他既没有急着辩解,也没有表现出丝毫退缩,只是静静地等待着。

看到气氛几乎要失控,赵部长敲了敲桌子:"安静!大家都冷静一点,让林工把话说完。"

待会议室重新安静下来,林舟才开口道:"各位的顾虑我完全理解。确实,按照常规研发流程,三个月内完成验证机的制造和测试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每一位专家和领导的脸庞:"但是,我们不是在走常规路线。"

"发动机问题,我全权负责解决,保证在节点前完成可靠装机。"林舟的语气坚定而自信,"我们不需要一台完整的量产型发动机,只需要一台能够正常工作几小时的验证型号,这完全可以在三个月内完成。"

"机体制造和总装,我会亲自指导,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新的管理流程大幅提速。材料已经有了,设计图纸已经完成,关键是组织好生产力量。"

"至于试飞科目..."林舟微微一笑,"可以高度简化。这次我们只验证飞行平台的基本性能和空投能力,不追求全性能展示。实际上,这种验证方式反而比常规首飞更安全——空投高度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如果出现问题,验证机会自动进入安全模式,展开应急伞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