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功成身退,帝王再临
整个京师,彻底沸腾了!
百姓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燃放着鞭炮,庆祝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足以光耀史册的伟大胜利。
“赢了!我们真的赢了!”
“李总兵威武!镇辽军威武!”
“天佑我大明啊!”
压抑在京城上空数日的亡国阴云,在这一刻,一扫而空!
李睿的名字,也在这场狂欢中,被推上了神坛。他成了百姓口中,堪比卫青、霍去病的“不世军神”,成了能以一人之力,挽天倾的“大明擎天柱”。
朝堂之上,同样是一片喜气洋洋。
崇祯皇帝龙颜大悦,当庭宣布,要为李睿和所有参战将士,记不世之功!并立刻派遣使者,前往喜峰口,宣李睿、祖大寿等一众有功之臣,即刻班师回京,接受封赏,并参与京城的献俘大典!
这是何等的荣耀!
所有人都以为,那位年轻的、创造了奇迹的辽西总兵,一定会立刻带着他的赫赫战功荣归故里,在京城,接受万民的敬仰和皇帝的封赏。!w.6¨1+p`.¢c.o′m¨
然而,李睿的反应,却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喜峰口,临时中军大帐。
李睿看着手中,那份由宫中使者,亲自送来的措辞华丽、充满了赞美之词的嘉奖圣旨,脸上却没有丝毫的喜悦。
“大人,陛下宣您即刻回京!这可是天大的恩宠啊!”前来传旨的小太监,一脸谄媚地说道,“您不知道,现在京城里,都快把您传成神仙了!百姓们,都等着一睹您这位少年军神的风采呢!”
“有劳公公了。”李睿的回答,却很平淡。
他将圣旨,放到一旁,对着那名小太监,拱了拱手,说道:“还请公公代我,向陛下回禀。”
“就说,辽西初定,百废待兴。且此战虽胜,但后金主力未灭,北境边防,不可一日无帅。臣李睿,才疏学浅,不敢居功自傲,只愿为陛下镇守国门,不敢擅离职守。”
“至于京城的献俘大典,”他顿了顿,将目光,投向了身旁,那位在此战中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辽东老帅。
“便由祖大寿祖总兵,全权代表我辽西将士,押解俘虏回京献捷吧。”
“什么?!”
这个决定一出,不仅是那名小太监,就连一旁的祖大-寿,都惊呆了!
“李老弟!你你这是做什么?!”祖大寿急道,“这不世之功,是你亲手打下来的!怎能怎能让老哥我,去抢你的风头?!”
他知道,李睿这是在,将这天大的荣耀,主动地让给了自己!
“大帅,”李睿看着他,微微一笑,眼神却异常的真诚,“此战,若无您在遵化,断敌后路我等也无法取得如此完胜。}@如¤文d~ˉ网@·u *[¨更???新!??最~全?a?功劳本就有您的一半。”
“更何况,”他的声音,变得低沉而又充满了深意,“我李睿,不过一介武夫,性情粗鄙,不懂朝堂之上的那些繁文缛节。去了京城,说不定还会给陛下惹来麻烦。”
“而大帅您,德高望重,熟悉朝局。由您回京,主持大局,远比我这个‘愣头青’,要稳妥得多。”
他知道自己现在,还不是去京城那个政治旋涡里,抛头露面的时候。
他的根基,在辽西。
他的事业,也在这片等待着他去建设的土地上。
与其去京城,接受那些虚无缥缈的赞美和封赏,不如留在这里,踏踏实实地,将缴获的战利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
祖大寿看着李睿那双清澈而又坚定的眼睛,心中,百感交集。
他知道李睿,不是在客气。
这个年轻人,是真的对那些世人趋之若务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
他心中所想的,是比那一切,都更长远,也更宏大的东西。
“好好兄弟!”许久,他才重重地,拍了拍李睿的肩膀,眼中充满了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感激。
他知道,自己欠了李睿一个天大的人情。
李睿拒绝回京的消息,传回了紫禁城。
崇祯皇帝,在听完使者的回报后,久久无语。
他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下方,那些因为即将到来的献俘大典,而兴高采烈、准备着争功诿过的臣子们,心中,忽然生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荒谬感。
那个真正立下了不世之功的人,却选择了功成身退,默默地,回到了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继续着他的垦荒与练兵。
而这些,在国难当头之时,只会争吵和构陷的“国之栋梁”,却一个个,都准备好了,要来分享这场胜利的果实。
何其讽刺!
一种深深的疲惫感,再次涌上了他的心头。
他忽然觉得,那座充满了繁文缛节、勾心斗角的紫禁城,是如此的令人厌烦。
他忽然,有些怀念。
怀念,在辽西的那段日子。
怀念,那片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田野。
怀念,那个可以与他,在田埂之上,一醉方休的年轻人。
一个念头,再次不可遏制地,从他的心底冒了出来。
京城,就交给他们去“表演”吧。
献俘大典,就让其他人去主持吧。
而朕
他缓缓地站起身,走下了御阶。
他没有再看那些臣子一眼,径直,向着后殿走去。
“王承恩。”
“奴婢在。”
“去,把那套‘黄老爷’的行头,给朕找出来。”
“陛下您您这是?!”
崇祯的嘴角,勾起了一抹,谁也看不懂的,复杂的笑意。
“朕的那个‘投资’,该去看看,第一期的‘回报’了。”
“朕,也该去问问,朕的那个‘合作伙伴’。”
“他接下来,又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新‘产品’,要‘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