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人心齐、骨头硬(为zapaohu加更)
“走!”赵同元豪迈的扯着嗓子喊道。
一群人走到屋外,李小南眼尖,余光扫到角落里,那辆贴着‘公务用车’西个大字的农用三轮车,嘴角微微抽动。
她清了清嗓子,建议道:“也不用这么多人跟着,大家该忙什么、就去忙什么,有赵书记陪我就行。”
“走吧,赵书记,坐我车。”
领导发了话,其他乡镇干部也乐得轻松,目送李县长和赵书记离开后,才各忙各的去。
县里的公务车在柏油路面上飞驰,赵同元坐在李小南身侧,讲解着接下来要去的几个村子。
李小南颔首,眼神突然变得古怪。
“我看过大柳乡去年的财报,也不至于那么艰苦吧,靠农用三轮车下乡,得浪费不少时间吧?”
赵同元:……啊!这!
咱这位李县长还是年轻,眼神真好,他们都给藏西北角去了,还能被她看见。
他摸了摸鼻子,解释道:“李县长,自从搞了养虾池,大柳乡去年税收确实不错,但基本都填进了村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一点不假!
乡里原来的路,坑坑洼洼的,往外运虾,损耗太大了,咱农民承受不起啊!”
见她听的认真,赵同元继续道:“就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全是乡亲们,利用农闲时间,一筐筐石子垫平的,后续由乡政府出资,给铺的沥青。′e/z`k.s\w′.+o′r_g\”
说到这,赵同元语气里带着自豪,“这样的路,咱大柳乡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
李县长,咱别的优势没有,就是人心齐、骨头硬。领导发话,指哪打哪!”
李小南瞥了他一眼,看出来了,算盘珠子快打到她脸上。
“郑县长应该跟你提过,我有意选一个乡镇作为试点,发展泳装产业。
其实大柳乡本不在考察范围内,是郑县长力荐,劝我来看看。”
赵同元也没有藏着掖着,他是郑荣的人,全县都知道,也藏不住。
“李县长,您能给我们这个机会,我真的非常感激。”
说到这,赵同元眼中似有泪光闪过,“领导,咱大柳乡穷啊,农民的日子过得太苦了。
自打南边开始招工,不少青壮年都跑了出去,土地荒着,家里的老人孩子,也顾不上了。”
“乡里的干部,轮番下去劝,都让老百姓给噎回来,不出去打工,凭借那几亩地,孩子的书本费都要交不起了。¢搜???搜-?ˉ小ˉe说??网3#: <首3发^
您说,谁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辍学,自打那之后,我是天天往县里跑,就是希望得到县里支持,给我们点项目。”
他轻叹出声,“要是家门口有工作机会,谁愿意抛家舍业的,往外面跑,都是被逼的呀!”
透过轿车玻璃,李小南看向窗外,许多电线杆上,张贴着‘深市招工’的广告,但被撕的只剩半张。
赵同元说的这些,是客观存在,农业税首到两年后,才有免征试点,全面取消,更是要等到06年。
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的日子才好过一些。
汽车缓缓驶入黑鱼沟村,村支书杨胜利己经站在村口等待。
看见有汽车过来,他激动的挥了挥手。
赵同元介绍道:“那是村支书杨胜利。”
“倒是很年轻嘛!”李小南看了眼周围,“靠边停车,咱们下去走走。”
杨胜利二十岁左右,这个年纪在村里,属于后生晚辈。
按照老话讲,正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年纪。
赵同元压低声音:“李县长,您别看他年轻,村里的大事小情,他基本了解。
他爸是黑鱼沟村的老支书,这几年身体不好,才退下来的。”
李小南点头,家学渊源呀!
“赵书记,接到乡里电话,我就来村口候着,您可算来了。”
赵同元颔首,微微侧身,介绍道:“这位是李县长,来村里看看。”
杨胜利本以为,跟着赵书记来的小年轻,是乡里新分配的干部,结果竟是县长?
我哩个乖乖,这也太年轻了吧!
杨胜利有些紧张,手脚不知该往哪放。
突然,他给李小南鞠了一躬,大喊道:“县长好。”
赵同元扶额,真是毛头小子。
他一脚踹过去,“赶紧起来吧,别丢人现眼了。”
杨胜利略微窘迫的站在原地,李小南挥手:“走吧,进去看看。”
一路上,有不少妇女背着竹篓经过,李小南扫了一眼,那背篓里装着的,大多是针线半成品。
杨胜利眼尖,瞧出县长对竹篓里的东西感兴趣,喊住大前边的婶娘,“张婶儿,先别走,过来过来。”
被他喊做张婶的妇女,也是大大咧咧的性子,“啥事啊?杨支书,我得去给跑车的送货,去晚了,人就走了。”
杨胜利皱眉,“喊你过来,你就过来,怎么这么多废话,赵书记想看看你的针脚儿,不行啊?”
要不说,赵同元得人心呢!
听说赵书记要看,那妇女屁颠颠跑过来,满脸热情道:“妈呀,还真是赵书记来了。看吧,看吧,您随便看。”
觉察到李小南诧异的目光,赵同元摸了摸鼻子。
伸手接过半成品,递到了李小南眼前,“李县,您看看,黑鱼沟村的针织品,这针脚,不比外面机器做的差吧!”
来时,李小南就注意到,路过的那些婶子大娘们,手指关节都偏粗大,但针脚走的极稳,十分细腻。
“会用缝纫机吗?”
听见赵书记,称呼这漂亮女娃县长,赵婶儿暗自咋舌,这还是个大领导呢!
“会,我们结婚那阵儿,流行三转一响,村里有点条件的,基本都有缝纫机,熟着呢!”
杨胜利白了她一眼,“领导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扯着那些没用的干嘛!”
李小南又问,“村里有这样技术的人多吗?”
“啥技术?”赵婶儿有些迷糊。
赵同元解释道:“领导是问你,会做锁边的人多吗?”
“嗨,你说这个啊!”张婶喘了口大气,“这多简单啊!村里有收的,家家户户都能做,我这手艺算一般的。
那村东头王寡妇,做的才好呢!人那手巧,花样百出的。”
闻言,李小南来了兴趣,“走,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