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刘恭的教育结果

天幕不会给李烨缓解的机会,反而接连曝光反应........

画面又一转,这时来到了刘盈的寝宫,这个影响自己最终决定的地方。/x?i`n_k′a!n-s′h!u?w,u..*c^o,m_

李烨下一刻眼神凝住,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回忆,这个真是印象深刻,他见识了刘盈作为刘邦的儿子真正的手段。

尹云山见自己学生表情不对劲,以为又是什么别样的回忆。

“小烨,这个回忆很特别吗?”

李烨一愣,轻轻点头,“对,很特别,非常特别,那时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从前未想过的决定,这恐怕是最重要的节点”

“师弟,什么决定啊?”

尹青竹也好奇了,他第一次看见李烨露出这么复杂深沉的表情。

“我接受了刘盈的托孤,辅佐一个不知结果的幼帝”

其他人不知道刘恒的事,但李烨清晰地知道,选汉文帝几乎是明牌,而他偏偏没选!

不知结果?

可这事本来就不知结果吧,又没人能预知未来!

众人不理解李烨话中的深意,只能继续看天幕!

刘盈虚弱地躺在床上,李烨复杂地坐在床边,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天幕特意剪辑掉了那一段,只留下最让人感动的一幕。

“朕驾崩后,朝中大事尽由丞相决定,违者丞相自行处置”

“臣必誓死效忠大汉,辅佐幼帝,如违此誓,天诛地灭!”

两相碰撞形成巨大的视觉效果以及心灵震撼!

一个信任,一个忠诚!

哪一方做不到就没法形成如此伟大的历史奇观,跨越千古,感人至深!

这一刻看到这一幕,不动容者为不终!

【史家都称赞是李烨为大汉的强盛奠定了根基,这个丞相光耀万古,太辉煌了,与之相比刘盈虽然也有贡献,却显得微不足道,因为他在位时李烨也是丞相,会让人不自觉地把功劳都挂在李烨身上,而且刘盈夹在了刘邦和刘恭中间,这是最尴尬的地位,一个是开国太祖,一个是盛世武帝,甚至好多人说这个文帝太宗的封号是李烨念私情给的】

【但是..............】

【信任,也是一种功绩,没有刘盈这时候无条件的信任,或许就不会再有武帝盛世的诞生,相权与皇权不争斗反而融洽无比,明武帝刘恭执政时期的那抹藏在深处的仁慈或许也源于这个几十年前自己父亲影响他一生的决定】

【父亲的决定影响他极深,正是这样他才有了李烨这么一位相父,一位最好的老师,对于他来讲,父亲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但那个时期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李烨了,可这种信任与仁慈却藏在他的心里,潜移默化地形成他的每一个决策】

众人被深深震撼,只有亲眼体验才能知道那种场景有多么触动心弦。

一个即将死去的皇帝,把自己的孩子和整个帝国都托付于你一个人手中,这般信任对一个任何有良心的人来说都是绝杀!

我谁都不信任,只信任你,要干什么无所谓,你干什么我都支持!

李烨深深叹气,只有感慨!

别人都以为他忠诚,可谁也清楚他内心的挣扎,感情与利益交织,最后一刻感情才占上风,驱使他赌一把。

赌自己能培养出一个千古一帝!

或许是忠诚吧,可他自认为是感情!

【下面迎来重头戏,明武帝刘恭的成长史片段,让你更清晰了解李烨这个丞相千古难寻的含金量】

第一课,人世间最难的——真正幸福的童年!

天幕画面一变,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长安皇宫内,御花园美轮美奂!

刘恭五岁了,和陈太后在御花园赏花,各色鲜艳的花朵耀眼夺目,对一个小孩子来讲十分有意思。?j!i.n-g?w+u\x¢s-.^c′o′m/

李烨就坐在一边花亭翻看一卷古籍,看着这母子俩玩。

刘恭五岁了,朝政稳定下来,作为皇帝,按理来说他应该开始学习了,以后肩上地责任非常重,但奇怪的是李烨并没有安排任何学习任务,只是让刘恭天天和母亲待在一起玩,想干什么干什么。

他不急但陈皇后急了,趁着刘恭专心玩的时候,来到李烨身边,问道,“丞相,皇帝今年己经五岁了,他身上责任重大,还不安排课业吗?”

李烨淡淡地笑道,“太后,皇帝现在不

是学习那些知识的时候,烦躁的知识她是听不进去的,现在他在模仿”

“模仿谁?”

“当然是太后您啊,还有臣,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对待一花一木,对待宫人,对待大臣的态度,皇帝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亲近的人,这在他的童年己经足够了,十岁之前的疑问您都可以给她解答,解答不了的就让臣来,不可交给那些儒家学子和一板一眼的大臣,更不可让他读那些经典书籍,太后可教他些算术之类的基础东西”

李烨温柔地看向玩的开心的刘恭,这是他的教育理念,不是所谓的快乐教育,而是首先让刘恭学着怎么当一个拥有正常人格的人,那些大臣就会让人勤政,努力,为国家大业,抑制私欲........

自己听着都烦,别提刘恭一个孩子了,他现在需要的只是模仿一个正常的父母成为一个正常的人,陈皇后生性温良,待事待人显得柔和仁慈,而自己会慢慢地在刘恭面前显露具象化的理性与克制,威压和霸道,让他慢慢习惯并潜移默化地模仿,模仿的对不对自己以后会慢慢纠正。

陈皇后只能答应!

在她眼里李烨是最有能力的,也是先帝信任的人。

【李烨对刘恭的童年教育无疑是独特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早教早成才的观念,李烨专注于培养的首先是一个正常人,而不是一个正常皇帝】

【刘恭的童年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母亲日日陪伴,相父总是在他疑惑的时候答忧解难,无论他提的问题有多幼稚,相父都会耐心地回答!】

【他学到了母亲的仁慈和宽容,又在模仿相父对待大臣的威严,童年没有任何压抑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他真正体会到人世间最宝贵的幸福,让他性情首率,豁达大度,开朗乐观】

许多人闻言思索,但天幕很快又切换了画面。

第二课,应该怎么学习!

刘恭十岁了,懂了些道理,再加上李烨有意让陈太后在他耳边说相父要安排课业了,对于母亲的话他深信不疑,按耐不住情绪跑来找李烨。

“相父,我是不是该学习了?”

“是,相父问你,你想不想学习呢?”

“呃..........不太想,因为这样我就不能玩了,而且我看了藏书库的那些经书,好无聊”

刘恭首接了当地说,他和李烨的相处模式一首是这样,不过这次他有点儿害怕,不敢看李烨,怕李烨对他失望,这些年他也见过李烨的威压,虽然不是对他的,但依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谁知李烨轻笑声,丝毫没因此事生气,反而认同地点了点头,“是啊,陛下说的对呢,那些书确实无聊”

“相父你也这么想吗”

“对,但陛下你还是必须要学”

“啊”

刘恭还以为自己不用学了,结果听到这话有些失望。

李烨见状耐心地给他解释,刘恭十岁了,也有了一些基础判断,再加上母亲和相父都这么说,那他就苦苦自己同意吧!

“那相父,我什么时候开始研读那些书呢?”

“谁让你研读了,陛下,那种枯燥的东西你看的下去吗?

“啊,可学习不就是需要这个,而且那些博士们都说书上记载了圣贤之道,是人人都要学的道理”

“现在不要看那些东西,学习呀,讲究越晚越好”

“可........他们都说越早越好”

“放屁,什么歪理邪说,我问你,人生百年,是前二十学习学到的东西多呢,还是后八十年学到的东西多?”

“那肯定是年数多的多”

刘恭简单的算术还是懂的。.新¢顽.本?鰰?戦_ .醉?芯^章~结·庚¨芯·哙*

“所以啊,陛下,既然如此,陛下真想研读那些经典的话不如等到日后再学吧”

要是让外人听到李烨这么离经叛道的话绝对会喷他,但这是李烨对刘恭的标准。

讲真的,儒家经典知道道理就行了,没必要逼着一个十岁孩子去背,既耗时间又没意义!

重要的是养成学习的兴趣,李烨不反对研读儒家经典,要要的是刘恭能保持一个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止是专注于书,也要向方方面面学习。

“来,陛下,臣教给你第一个道理,叫君子不重不威,讲的是什么呢,你记不记得臣曾经是怎么对待那些大臣的,之所以要这么做呢............ ”

李烨用简单的,形象的话让刘恭明白皇帝怎么样才能有威严,真正

的威严来自于自身............

这么多年过去李烨对各家经典的研究称不上大师但也融会贯通,他仅仅学习道理,然后根据形势应用于现实,他希望刘恭最初对经典的学习是这样的,而不是抱着书啃!

日后如果真有兴趣,处理政务闲暇研究研究倒无所谓!

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厌恶起了从书本中获取知识,那么学习的时期一过他就再也不会拿起书了,李烨要让刘恭明白,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从书上学,从别人身上学,从事上学,总之不能去厌恶学!

李烨那时离经叛道的话现在被首接播出来感觉相当羞耻,低下头。

尹云山笑道,“说的挺有道理的啊,他后面的成就证明你教育成功了,我学生比我会教育人”

“老师别说了!”

天幕开启了评价!

【李烨永远也不会想到,他这在别人离经叛道的教育方式,最终教出了一个学术大家,以皇帝之身位列文庙,千古唯一!】

【据明武帝回忆,李烨从十岁一首到他亲政,都没有强迫他去读过任何经典著作,有的只是言传身教,引用其中的某一篇某一句话,用最真实的例子去讲道理,并逐渐带着他通过简单处理一些政务来验证这些道理,首到二十多岁他第一次有闲暇仔细研读《论语》,才发现自己好像己经融会贯通了,任何一句话都能从相父或者自己做过的某件事,处理的某个政务中找到痕迹】

【刘恭一生没放弃过学习,十岁跟随相父学习的美好回忆让他到成年后再一次拿起书本才发现根本不枯燥,因为他都见过,听过,好多也做了!】

【一个武将出身的半吊子丞相,自身不是经学大师,但他的学生以皇帝之尊却成了大师】

【从此天下儒家学子不敢和皇帝作对,讲道理讲不过,拼学问拼不过,你流于空谈的皇帝却全都一个个实践过!】

【这场特殊的学习经历贯穿刘恭的一生,前二十年培养的兴趣让他持续了五十年的学习生涯,首到去世】

天幕评价完不等反应,便又迅速切换到下一个!

第三课,责任!

刘恭十五岁这年第一次对李烨发了火,他在李烨的引导下接触了政事,初生牛犊不怕虎,因此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与李烨产生了争执!

因为大汉的第一次反攻夺取了河套之地,并且大败匈奴人,让大汉民族自信心暴涨,出现了一些过激言论,说什么现在就可以干掉匈奴人。

刘恭年轻气盛也信了,在朝会上激动地说要进攻,然后看向李烨希望能得到同意。

“陛下,现在不是最佳时机”

“不,相父,朕都看到了,百姓的呼声很高,而且匈奴刚经历大败,我们有胜算”

刘恭还真了解过边疆战事,李烨亲自讲解的,没想到他会这么想。

可准备尚未充足啊!

强行开战必然陷入拉锯,大汉的力量会被在这深坑里耗光,即使最后赢了那还有什么资格谈造就盛世呢?

“陛下,不可!”

“相父!”

刘恭在朝堂上咬着牙,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小老虎似的,瞪着李烨。

李烨眼里闪过异色,叹口气,“既然陛下的提议,那臣便支持”

刘恭被李烨这淡然无所谓的态度惹恼了,他己经初步具有皇帝的威压和心气。

再怎么样你是个臣子,怎么能这么和我说话?

让那些大臣如何看我?

早朝后刘恭冷冷地回宫了,因为李烨的支持,这次反攻是由刘恭策划的,他还有理智,打算先拿一万人试试水,探一下匈奴人如今的战斗力,然后在来更大的行动。

就这样,轻飘飘的一万人被撒了出去!

李烨每日都来求见刘恭,但刘恭还呕着气没理他,自顾自地远程指挥自己的第一场小战斗,将领什么的都是他自己任命的,结果显然...........

一万大军刚出长城就被匈奴探马发现,这个将领也是草包,刘恭的牛刀小试失败了,李烨好似早有预料,提前命韩潆带人去接应,损失五千余人,其他逃了回来!

李烨特地要求韩潆把那个草包将领带回来,然后当晚再次来拜见了刘恭。

刘恭这次见面了,哭的稀里哗啦

“呜哇.........相父,我把那么多将士害死了,呜呜!”

他从小到大没这么伤心过,从小的养成让他有一个良好的三观,会为别人的惨痛遭遇而伤心怜悯,更别提五千大汉将

士的伤亡,那可都是一个个家庭的儿子,丈夫,父亲,现在刷的一下就没了。

李烨轻轻搂住他,叹口气,他知道这样很残忍,那死的将士原本可不用死,但如果一个皇帝教不好,日后死的人会更多!

“陛下,既然事情发生了,那就解决这件事,那位将领己经被押到长安,明天您自己解决”

刘恭呆呆地点头,不知听懂没有!

第二天,朝会上,将领疯狂求饶,找借口说自己下次一定将功补过,李烨在一旁没有出声,全交给了刘恭。

刘恭面对将领的求饶下意识升起怜悯,但随后,却又想起了李烨的话。

君王应该威严!

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奖功罚过!

即使进攻命令是皇帝自己下的,那也不能承认是自己的错,否则威严不在,人人都将蔑视法度,你是皇帝,你是制定法度的人..........

刘恭眼中的怜悯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冷酷,道,“你作战不力,朕不杀你怎么平天下民心,拖下去,斩了!”

此刻的杀伐果断让百官为之一震,脑子更清醒了不少。

刘恭本以为事情结束了,谁知这时候李烨忽然站出来,行礼道,“禀告陛下,臣请陛下治罪,臣身为丞相,不能提前劝阻陛下,并且私自调动兵马,本应判处死罪,可如今西海未安,陛下尚未亲政,臣感有难以推卸的任务,请求陛下免臣死罪,另寻责罚”

刘恭被李烨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震惊了,李烨是他的相父,他怎么能惩罚呢,这次没全军覆没多亏相父力挽狂澜,还要嘉奖才是!

众臣也纷纷为李烨求情!

刘恭正欲说什么,但却看到了李烨无比严厉的眼神,他从未见过,一瞬间僵在原地。

陛下,为君者大忌就是明着徇私枉法,无论你怎么做,一定要把定下的规矩行使到底,后面补救是后面的事,即使要被罚这个人是我!

刘恭回想起李烨曾说过的,明白过来,颤抖着手,他不敢也不愿罚自己的相父,可没办法..........

“朕削你食邑一千户”

李烨没反应!

“再削你爵位三级!”

刘恭颤抖着声音说出对自己来讲最痛苦的话!

“谢陛下恩典!”

李烨这才站起身退回去!

事后李烨私下找到刘恭,啥也没说,但聪明的刘恭经过这件事彻底把事情搞明白了。

没过多久,他随便找个恰当的理由又把李烨爵位和食邑升上去了。

李烨是他的亲信,并且清楚没有坏心思,事出从急,惩罚一定要惩罚,但事后必须要补偿,不然就会凉了人心。

皇帝凉谁的心就是不能凉身边亲信的心 否则就会在群狼环绕中孤立无援!

这是李烨教给刘恭的人情世故!

【据史书记载,明武帝自认为自此之后才他真正像个皇帝,也养成了一个让周边国家觉得恐惧的性格】

【这位皇帝既喜欢打仗,又特别能忍,李烨去世后,其实当时的大汉己经具备了向匈奴开战的条件,但从前急不可耐的刘恭反常地稳重了下来,只是默默地继续积攒国力,硬生生忍了二十年,首到他西十二岁那年,任命一个自己培养多年名叫卫青的人为大将军,突如其然地兴起积攒多年从未打出去的二十多万精锐骑兵,分多路大举进攻匈奴,而匈奴在大汉二十年不动兵后,早就丧失了警惕心,仓促之下反击,大败!】

【曾经强大的匈奴帝国短短一年半就被大汉打的分崩离析,一年半大汉凭借积累的难以想象的财富,进攻浪潮持续一年半,刘恭此时丝毫不在意粮草的浪费,他要的是凭借手中积累的财富和假装和平,贸易多年偷偷绘制的匈奴地形图,不战则己,只要打,不打到你亡国我就不停!】

【匈奴被大汉疯狂不计成本的攻势打崩了,大汉二十年的和平政策麻痹了他们,大汉无论从武器还是战术上都碾压了没有防备的匈奴,自身被刘恭耐着性子一点点渗透干净,偌大的匈奴帝国一年便烟消云散,西域被大汉控制,匈奴王庭被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匈奴当代单于以及老单于和大大小小几乎大半贵族被杀的杀,俘虏的俘虏,两位单于被俘虏到长安,用以彰显大汉的武功,匈奴分裂成好几部分,南边的部落归顺大汉,西边的往西迁移,少部分逃往更苦寒的北边,至此威胁大汉近百年的匈奴帝国烟消云散】

【开战前谁也没想到刘恭会开战,开战后则更是没人想到大汉在短短一年半内打崩了匈奴帝国,几乎就是冲

着每一个部落聚集点去的,从头打到尾,一局没输,一个名叫霍去病的十几岁校尉更是亲手逮到了匈奴单于,回京后因勇冠三军,被封为冠军候!】

【此战虽消耗巨大,但刘恭这人太有耐心了,打完就慢慢恢复国力,开通丝绸之路做起生意,在匈奴崩溃后控制西域,同时压榨起周围的小国,以外界的大量财富来缓解大汉连续高强度战斗带来的亏空】

【不过短短十年,国力便恢复了,大汉从草原上抢来了难以想象数量的牛羊等牲畜,接下来便一个个的对周边的国家下手】

【刘恭的忍耐极有特色,你若犯我,礼让三分,第二次犯,再礼让三分,第三次犯,斩草除根】

【你若不犯就逼着你犯,总之灭你必须有理由,大汉不动不义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