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在下愿从赵子!为治家之人

无论男女,在劳动角色上是一致的,男子擅长什么,就让他们去做,女子擅长什么,也让他们去做。.8*6-k.a,n~s-h*u*.′c\o.m¨

而不是简单地男主外,女主内。也可以男主内,女主外。

当然,这些话她不能说出来。

她只能说一些人力资源利用率相关的东西。

赵九元花了两刻钟的时间给冯去疾补充一些人力资源上的理论知识,把冯去疾听得一愣一愣的。

当下的时代环境比较开阔,的确可以做到让女子也有光明正大的入学的机会。

其实明清时期也有才女文化,甚至男子鼓励闺阁女子向学,比如清代的袁枚就收有女弟子。

女子更是意识到了文学创造的主体性,自觉进行文学创造,加之出版业的发展,自觉出版自己的作品。

还出现了有文化的女子入闺围成为闺塾师的,专门教授女子学问。

明清虽封建,但女性的自我意识也更加觉醒。

话说远了,咱们回到战国末期。

冯去疾被赵九元的蓝图世界给说服了,为了大秦能有更好的发展,不就是男女同等进学嘛,他拼了命也得推行下去。

庶民得知郡县均在兴建学校,并且还准许他们的孩子进学,恍若惊雷劈进了他们的心里。·e′z′小?说·网. .免+费-阅,读-

有些人的认知接触不到这个层面,还很矇昧,只知道孩子可以像贵族一样读书了,但又害怕孩子有了学识,就变得和那群高高在上的贵族一样,令人不可触摸。

还有人阴谋论,觉得肉食者卑鄙,不可能真的给庶民机会。

但被征调前去修建学校的民夫给了他们一剂强心剂。

“这是真的,俺听监督的长官说,这是南山侯很早就设计的,从计划到兴建,花了整整九年呢。”

“大王重用南山侯,我们才有今日啊!”

“是啊,南山侯是额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人了。”

“听闻南山侯是个女人!”

“女人怎么了?谁对我们好,那就是好人,没有南山侯,我们现在连饭都吃不饱。”

“是啊是啊,听说女孩也可以入乡学,到时候等学校建成了,俺就让俺们家幺妹儿也去上学!”

“切,上学得交束脩,就你们家那穷酸样,能交得起吗?”

“这就不劳你费心了。”

“哼!”

庶民对学校的支持率远远高于贵族。

朝廷大力兴建学校,这就意味着贵族没了垄断知识的条件了,以后还怎么拿捏那群愚昧的庶民?

其实在纸被赵九元弄出来的那一刻起,贵族就失去了知识的垄断权。`秒/章/节.小?说,网\ !更\新?最!全-

“所以,冯先生,你是哪一家的?”赵九元靠坐在懒人椅上,手里捏着把蒲叶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风。

冯去疾想,南山侯应当是在问儒、墨、阴阳、名、法……他属哪一家?

现在他哪一家都不是了,他得南山侯指点,己成治家。

“在下斗胆,得南山侯教诲,受益良多,不知可否成为治家之人?”

赵九元的夏乏之气顿时被惊醒:“????”

“什么?你说什么?”赵九元怀疑她没听清,又重复问了一遍。

“在下愿从赵子!为治家之人。”冯去疾躬身对赵九元一礼。

不是?这什么情况?

赵九元有些懵。

“赵子之说,在下深感奥然,得之恍若遁入天人之境,还请赵子受在下一拜。”说罢,冯去疾俯身跪地,对着赵九元就是三拜。

赵九元手里的蒲扇掉到了地上,震惊地扶起他道:“哪里能够如此?”

“我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思,倒是拂了你的一腔热情。”

冯去疾诚挚道:“先生之言,总能发人深省,先生之治,海纳百川,您就当我冯某今日拜谢先生点拨吧。”

你都这样说了,我还能拒绝?

赵九元无奈了。

冯去疾从地方上调入中央,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升职加薪机会,有大腿可抱自然要去抱上大腿。

选择了赵九元,以后他就是南山侯一派的人了。

南山侯不是擅权之人,她是大王的人,西舍五入,他也是大王的人。

不算背叛大王。

赵九元一眼便看穿了冯去疾的心思,不过此事还是得和嬴政说一说。

王翦

为防被君王疑有二心,自污以示清白一事,历史有载。

说明局势并非常人所看到的那般简单。

她绝不可以拿自身安危去试嬴政的人品,因为他是君王,君王处事和普通人不一样。

他必须为大局考虑,有时候也会有被迫的牺牲。

所以赵九元从不涉足兵权,非必要也不主动登他人之门,与大臣往来,除了政事就是吃喝。

有时候受了委屈也和嬴政告状,总之,让嬴政看到她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个搞政治的机器。

这个度,她拿捏地很好。

赵九元还是低估了自己在嬴政心中的地位,一个病弱的满腹才华的女子,甘心做了孤臣,为他扛起大秦一统的担子,他又怎会起怀疑之心?

只是赵九元一心扑在治理上,只把嬴政看作老板,忽略了这一点。

不过她也能感知到嬴政对她的特殊待遇。

冯去疾离开后,赵九元又躺回了躺椅上,阿笙将蒲扇捡起来,继续替赵九元扇风。

哪知道冯去疾就是个大嘴巴子,跑到李斯面前炫耀他己从治家。

诸子百家轰然就出现了个治家,同文学府诸子学院不少人改换门庭。

这一切都是在赵九元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韩非代赵九元著述,一下子变得奇货可居起来。

不少人上门讨要手稿,愿抄写摘录,效仿孔子弟子,记录赵子言行,成一本《赵子语录》。

朝内的言行记录,全靠胡无悔二道贩子倒卖。

朝外的言行记录,便只有同文学府讲学时,赵九元与学子的互动。

此二者,足以让读书之人受益终身了。

“各郡县陆陆续续开启郡学和乡学,有的地方学生少,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有的地方学生多,有五六十人。”韩非向赵九元汇报地方学校的情况。

无论是地方学校还是同学文府,一律采用有教无类的态度,不得铺设阶级门槛。

尽管郡学和乡学都有补贴,但也只有少数人能承担得起教育的代价。

其中女学生虽是少数,但也并非没有。

赵九元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