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要育的苗太多了

冬天的雪一场接一场,来得总那么合时宜。-精_武′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快*每次落雪都不多不少,薄薄一层铺满屋顶,不会压得茅草屋吱呀作响;落在地上也积得刚好,能盖住田垄里的裂痕,却又不至于让人出行艰难。

时老太站在门口看雪,都忍不住念叨:“这雪下得讲究!”老辈人常说,冬雪下得匀净,来年地里的墒情就好,病虫害也少。如今瞧着这一场场知趣的雪,谁都明白,明年准是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月,地里的庄稼定能长得旺,新添的几百亩地也能有个好收成。

今年这个年,全村人、全县人,甚至全国人,都因为北边下的雪而高兴。老话不是说“瑞雪兆丰年”嘛,雪下得好,明年地里收成就好,老百姓日子就能好过,谁能不高兴呢?

可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县里里大地主盯着自家囤的红薯,脸色沉了沉——雪好收成好,这价格怕是要跌;城里的大世家也犯了嘀咕,明年佃户交的租子虽会多,可百姓日子好了,想再拿捏着苛待,也没那么容易;最不痛快的要数做人口买卖的,年景好了,百姓能吃上饭,谁还舍得卖儿卖女?他们的生意,这下可要冷清不少。?j!i.n-g?w+u\x¢s-.^c′o′m/

过了二月,天刚透着点暖意,时老太就叫上大儿子时老大和时雯,商量今年几百亩地的耕种计划。大暑、小暑知道几人要谈正事,识趣地退到门外,还轻轻带上了屋门。

时雯掏出一个自制的笔记本,上面记着每个村的田地亩数和土壤、水源情况,一目了然。时老大先开口:“娘,我觉得今年还是多种麦子、高粱稳当——万一再闹旱灾,这些庄稼耐旱,能保收成。”

时老太摇摇头:“先前那老道没再提旱灾的事,不用总揪着这点。”

“大伯说的有道理,但咱们也得种上能多卖钱的作物。”时雯接过话,指着本子上的地块划分,“离咱家最远的三个村,种小麦和红薯,耐储存还能当口粮;近点的地块种玉米、小米,方便打理。剩下的地,咱得种点新鲜的。”

时老大追着问:“难道还是种西瓜?”

“西瓜肯定要种,但不种那么多了。”时雯边说边从怀里掏出个小布袋,倒出几样东西摆在桌上,“这是花生,这是葵花籽,都是从蜀国传过来的新鲜吃食,咱这边还没人种,每种二十亩试试水;这个是山药豆,从大山里挖的,没人种过,我想种一亩,就是得等两年才能成熟;还有地窖里存的土豆,量不多,估计只能种半亩。`l~u¢o′q¨z,w_..c+o/m~”

“红薯还种吗?大家估计都吃腻了。”时老大又提了个疑问。

时雯点头:“要种,还得多种。明年我有办法把红薯做成菜,到时候卖价可比三文一斤的生红薯好得多。”

“行吧。”时老太应着,又添了句嘱咐,“别忘了把菜地也规划上,等明年菜熟了,你西哥估计就要把酒楼开起来了。”

“嗯,知道了阿奶。”时雯应下,又皱起眉,“我会把哪里种什么、种多少都写得清清楚楚,可眼下还有个问题。”

时老大忙问:“什么问题?”

“就是这么多地,咱们家这些人,种得过来吗?”

时老大愣了愣:“这个还真没想过。”

时老太接话:“这事小雅之前提过,要么把多余的地租出去,要么就雇长工、短。”

时雯当即说:“那雇人的事我就不管了,大伯,这事就交给你了。”

“好,这个我来安排。”时老大爽快应下。

时老大这边先行动起来,他把家里外面的十二个汉子叫到一间屋里,开门见山说了今年的情况:“家里新添了不少地,得选三户人家去稍远的三个村子住,盯着新买的地。”

汉子们听完都点头,齐声说:“大哥你安排,谁去都行!”时老大一时也拿不准选谁,便想了个法子——找来十一根小木棍(周年来是管家,不算在内),其中三根截得短些,谁抽到短棍谁去。这么一抽,人选很快就定了下来。

随后,时老大带着当选的三户人,挨个去了那三个村的村长家。他给村长们介绍了负责管理时家田地的人,又拜托村长帮忙找几个人,等天暖了盖几间简单的茅草屋。村长们感念前两年时家买地时的厚道,没提任何条件,欣然答应了。

时雯这边在屋里忙得不停,桌上摊着纸和炭笔,一边写写画画梳理种植计划,一边盘算着种子的事。等规划得差不多,她进了种子店,把花生和葵花籽的种子都搬了出来。

看着这些种子,时雯松了口气——今年一次性种上二十亩花生、十亩葵花籽,完全没问题,不用再担心种子不够的麻烦。

敲定了种植计划,时雯又马不停蹄地琢磨育苗的事——红薯要育秧、葵花籽要催芽、西瓜得先育苗,就连菜园子里的菜种子,也得提前培育好壮苗,才能保证后续栽种成活率。

她拿着写满待办事项的纸,掰着手指一桩桩数,越数越觉得头大,忍不住小声念叨:“要育的苗也太多了,红薯、葵花、西瓜、还有各种菜……我好忙,好忙啊!”

桌上的种子袋摆了一排,每一袋都对应着一项育苗任务,看着这满满当当的活儿,时雯揉了揉太阳穴,只觉得接下来的日子,怕是连喘口气的功夫都少了。

好在今年有两个小丫头能搭把手,帮着递工具、拿种子,能省不少力气。可即便如此,时雯看着要育的红薯、葵花籽、西瓜和菜种子,心里还是没底,暗自盘算:得赶紧跟二哥和小叔说,今年春天他俩啥别的活儿都别安排了——这么多育苗的活儿,离了他俩可不行。

不过转念一想,她又有了新主意:今年不再用育苗盆端来端去,打算全改成育苗炕,再盖上地膜。这样一来,不仅育苗效率能提高,还能省不少人力,就算活儿多,大家也能轻松些。想到这儿,时雯心里的愁绪散了大半,赶紧拿起纸笔,开始琢磨育苗炕的尺寸和地膜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