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村里媳妇爱闲聊

牙婆那双精明眼转了两转,凑到时老太跟前,声音压得低低的:“老嫂子,会武艺的汉子倒是有,可这价码……实在不便宜,您可得掂量掂量。?y¢a¨n~h.u,a¨l^u?o..`c\o-m+”

时老太手往腰上一叉,爽利得很:“价钱不是事儿,你先把人领来我瞧瞧!”

牙婆见她这态度,也不多啰嗦,转身就往后院去。

没一会儿,就领来一群汉子,指着他们跟时老太介绍:“老嫂子您看,这些都是官府发下来的,先前主子家犯了事儿,连带着他们一起发卖。别看现在一个瘦的很,个个都有真本事,身手利索着呢!”

一旁的时山己经开始打量起来。这些汉子虽说面相蜡黄,可个个站在那儿稳稳当当,一看就不是孬种。他悄悄朝时老太递了个眼色,那意思是“人靠谱”。

时老太这才开口问:“这些人,你打算怎么卖?”

“三十两一个!”牙婆赶紧接话,又忙着夸,“您买回去看家护院,保准值这个价!比外头雇的那些闲散人牢靠多了,绝不会出幺蛾子!”

最后时山从中挑了十五个看着最壮实的汉子。刚要掏钱,人群里突然“噗通”跪下两个人,对着时老太连连磕头,声音带着哭腔:“老夫人,求您发发慈悲,把俺家那两个孩子也一起买了吧!俺们给您做牛做马,一辈子报答您的恩情!”

时老太皱了皱眉,转头看向牙婆。?比/奇.中!文?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牙婆赶紧上前解释:“老嫂子,是这么回事。他们俩同批来的,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十二岁的小子,就是身子弱了点,整天病恹恹的;还有个小丫头,也就十岁,倒还算机灵。您要是不嫌弃,那小子就当添头,白送给您!那丫头,您给二十两银子就行。”

“把孩子带过来我瞧瞧。”时老太没松口,只说要见孩子。

没多大工夫,两个孩子就被领了进来。时老太、时山还有牙婆一看,那男孩脸色白得像纸,嘴唇没半点血色,站在那儿都打晃,瞧着就跟快不行了似的;那丫头头发乱得像鸡窝,头埋得低低的,两只小手紧紧攥着衣角,像是怕被人看见似的。

“把头抬起来!”牙婆见状,立马板起脸训斥。那丫头身子抖了抖,这才慢慢抬起头。虽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脸上也脏兮兮的,可那眉眼长得周正,一看就是个好底子,养养肯定是个俏姑娘。

时老太瞧着俩孩子可怜,又想着别把人家一家子拆了,心一软就点了头:“行,这俩孩子我也要了。`鸿*特¢小.说-网. ¢最,新?章_节+更′新+快`”说完,又转向那十五个汉子,提高了声音问,“你们里头,还有谁的家人也在这儿?都说说!”

话音刚落,人群里又走出两个汉子,闷着嗓子说:“俺俩有婆娘,也在这儿,就是娃早就被卖走了,现在在哪儿都不知道。”

“那俩婆娘也一并买了!”时老太干脆地说,“正好买回去给大伙儿做饭,也省得你们惦记。”

这话一出,那两个汉子和先前跪着的两人,赶紧又“噗通”跪下,对着时老太磕了好几个响头,嘴里不停地道谢:“谢老夫人!谢老夫人!您真是活菩萨啊!”

时老太也不磨叽,点了银子数给牙婆,又嘱咐时山:“你先领着大伙儿回家收拾收拾。”

时山应了声“晓得了”,便带着人回了小河村。

这边时老太拉着时雯,跟在牙婆身后往县衙走。牙婆一路都在说好听的:“老嫂子您放心,这县衙的手续我熟,盖印拿契一条龙,保准耽误不了您回程的工夫。”

管盖章的不是旁人,正是王主薄。他把盖好红印的契书递到时老太手里,随口问了句:“老嫂子,你们村今年的麦子,长势咋样?”

时老太双手接过契书,笑着回话:“托大人的福!今年开春到收麦,没遇上啥旱涝,风调雨顺的,麦子穗子沉得很,产量比去年还高些!”

王主薄听了点点头:“那正好,你回去跟你们村长通个气——凡是用了你家麦种的地,收上来的麦子先别着急卖,县里这几天就会下来安排,到时候自有说法。”

时老太心里虽犯嘀咕,却没多问,赶紧点头应下:“哎!好嘞!您放心,我一回去就找村长说,保准传达到!”

从县衙拿了卖身契出来,两人就开始采买——十九口人的生活用品,小到针头线脑大大被褥衣料。

时老太两人也坐着送货的牛车回了家。

时老太先去瞧了瞧收拾出的房间——心里松了口气。

时老太刚把碗筷、皂角这些零碎物件分完,转头就朝院门口喊:“牛氏!你过来一趟!”

牛氏正帮着搬新到的布匹,听见唤声立马应着跑过来:“娘,您叫我?”

“你去村里跑一趟,找几个针线活利索、手艺好的媳妇们,让她们带上家伙事儿过来,咱得赶紧赶制些被褥——新来的这些人,夜里总不能没个盖的。”

牛氏本就爱串门子,听要去叫人,满口应得干脆:“哎!娘您放心,这事儿我最熟!保准把村里最好的针线手都给您请来!”说着,撸了撸袖子,转身就风风火火往村头去了。

不多时,村里的媳妇们三三两两来了,手里都带着针线笸箩,进门就笑:“婶子,听说要做活计,我们都来搭把手!”

时老太笑着招呼她们坐,指着堆在一旁的布料棉花:“辛苦大伙儿了,料子都在这儿,按人头做,厚实些才暖和。”

媳妇们应着“知道啦”。

新买来的张氏和李氏也围坐过来,手里拿着针线跟着忙活。村里来的媳妇们本就爱热闹,手里飞针走线,嘴里也没闲着,你一言我一语地搭话。

“大妹子,你这手真巧,针脚缝得又细又匀,你叫啥名儿啊?”

“今年多大岁数了?原先在家也常做针线活不?”

“咋好好的,就落到被发卖的地步了?”

张氏和李氏性子都稳,捡着能说的慢慢回应,也不藏着掖着。聊着聊着,不知是谁先提了一嘴“赵寡妇”,院里顿时热闹起来——有说赵寡妇昨天跟卖豆腐的砍价砍得脸红脖子粗的,有笑她家晚上不知道谁又翻墙进去了,一群女人你说一段我接一句,笑得前仰后合,连手里的活计都慢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