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去府城打听打听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时山就带着时雯往府城赶。,d,a′w~e+n^x`u¨e~t_x¨t-.\c^o`m^一路走下来,倒和平日没两样——田埂上有扛着锄头下地的农人,路边小摊贩支着摊子叫卖,连风里都带着熟悉的泥土气。

可越靠近府城,周遭渐渐变了样。快到府路时,远远就见前头围了些人,时山加快脚步走近,才发现路中间竟裂了道大口子。

那口子宽得能容下两人并排走,时雯俯身往下瞅,黑黢黢的望不见底,只觉一股寒气往上冒,腿肚子不由自主地发颤,赶紧往后退了两步。

时山皱着眉拉过她:“站远些,小心脚下。”又朝旁边看热闹的人问:“老哥,这口子是地龙翻身时裂的?”那人叹着气点头:“可不是嘛,那天夜里轰隆一响,路就成这样了,还好没伤着人。”

正说着,就见几个官兵扛着长矛走过来,老远就扬声喊:“快走快走!离这裂口远点!”

一个络腮胡官兵走近了,又补了句:“这地方悬得很,底下深不见底,掉下去可就没救了,别在这儿扎堆!”

围在旁边看的人这才三三两两往后退,有人还回头瞅那裂口,小声嘀咕:“这地龙翻身真吓人……”

时山拉着时雯也往旁边挪了挪,避开那危险处,又问官兵:“官爷,那城里头咋样?松山书院没受影响吧?”

那官兵瞥了他们一眼,随口应道:“府城里头比较严重些,塌了几些处老房子,你们进去瞧就知道了。/x?i`n_k′a!n-s′h!u?w,u..*c^o,m_”顿了顿又补充,“不过松山书院倒没啥事,听说地龙翻身第二天,还有不少学子跑出来帮忙救人呢。”

时山这才松了口气,悬了一路的心“咚”地落回肚子里,眉头也舒展了些。

他拍了拍时雯的胳膊:“听见没?书院没事,你大哥应该是平安的。”时雯也跟着点头,刚因裂口发颤的腿,这会儿也稳当了。

父女俩赶着驴车进了府城,刚进城时瞧着倒如常——街上人来人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穿巷而过,酒肆门口挂着幌子晃悠,还是往日那番热闹繁华的模样。

可再往里走,就见着不一样了:好几处街口围着木栏,里头是塌了半截的老房子,碎砖烂瓦堆在一旁,不少工匠正挑着泥浆、搬着木料忙重建,叮叮当当做活的声响混着吆喝声,倒也透着股踏实的劲儿。\c¢u?i~w_e·i^j+u!.^i`n~f?o~

按着时雯先前记的路,父女俩赶着驴车到了沈家深宅外。远远就见门里人进进出出,有的扛着木料,有的端着水盆,虽忙却不乱。

角门旁站着的小厮眼尖,瞅见时雯,赶紧跑过来,脸上堆着笑:“时姑娘?您怎么有空过来了?”

时雯从驴车上下来,笑着回礼:“小哥好。这不听说府城遭了地龙翻身,想着过来看看沈府怎么样,也好放心。”

小厮忙摆手:“劳您惦记!我们沈家还好,就后院几间老屋子塌了点,人都没事,您宽心。”

“那就好。”时雯松了口气,又道,“不知沈掌柜在不在?我想请他出来说几句话,有件事想托他帮忙。”

“在呢在呢,您在这儿稍等,我这就进去通传!”说罢转身就往里跑,脚步都带了风。

“雯丫头过来了啊。”沈管家从角门走了出来,脸上带着笑。

时雯忙上前行礼:“见过管家大伯,近来可好?”

“好,好,”沈管家摆摆手,眼里透着暖意,“多谢雯丫头还惦记着,特意跑一趟看我们。”又瞧她神色,“这次来,怕不只是来看看吧?还有别的事?”

时雯首爽点头:“是呢大伯,今年我们地里的瓜快熟了,想着问问您这儿还收不收。”

“收!怎么不收!”沈管家拍了拍大腿,“别看宅子受了点灾,府里用度一点没受影响,该收的照样收。”

“那正好,今年除了往常的瓜,还种了种头小些但口味更清甜的西瓜,另外还有两种新甜瓜。等熟了我先送些过来给您尝尝,您觉得好,咱再论价。”

“行,没问题!我这儿先记着,就等你送瓜来。”

“那我们就不打扰了,管家大伯。”时雯福了福身。

“回吧回吧,路上慢点。”

往驴车那边走时,时雯拽了拽时山的袖子:“爹,咱还去松山书院看大哥不?”

时山脚步顿了顿,摇头道:“不去了。方才官兵也说书院没事,这时候去,指不定学子们还忙着呢,咱别过去添乱。”

时雯点点头,又眼睛一亮:“那爹,咱去买些点心呗?这边的会更好吃。”

时山被她逗笑了:“行,这就带你去买。”

沈管家转身就往书房去,推门时见沈大人正伏案写着折子。

等沈大人搁了笔,他才把时雯说的新瓜的事一五一十讲了。沈大人原本微蹙的眉舒展开,眼睛亮了亮:“哦?还有这新鲜事?”

他指尖敲了敲桌面,忽然道:“那正好。今年你去安排人,把京城那间闲置的铺子改一改,专门用来卖瓜。西瓜送了两年,京里人也瞧不新鲜了,有了这些新品种,倒不妨多赚些银子。”

顿了顿又补了句:“记得新品价格定高些,京里那帮勋贵人家,不差这点钱,就图个稀罕。”

“是,老爷。”沈管家躬身应下,“我这就差人去京城递信,赶在瓜熟前把铺子拾掇妥当。”说罢便退了出去,脚步比来时更急了些。

时雯这会儿正跟着时山在稻香楼挑点心,手里捏着块刚尝的杏仁酥,真是太好吃了……

她哪能想到,自己觉得定价不算低的新瓜,往后到了沈家手里,竟在京城里翻了好几番售卖。

那些在村里甜瓜、哈密瓜,小西瓜,到了京城勋贵面前,成了“南边来的稀罕物”,不仅让沈家赚得盆满钵满,还因这“独一份”的新鲜口味,博了不少好名声。只是这些,此刻咬着点心笑的时雯,是半点没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