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又得了一个小孙子
时海手里的筷子“当啷”掉在桌上,忙不迭地问:“咋了这是?肚子疼?”
郑氏疼得额头冒了点细汗,点点头:“嗯,一阵一阵的,坠得慌。”
满屋子人都停了筷子,时海刚要起身,时老太却稳稳地坐着,看了看郑氏的脸色,沉声道:“别慌。不是一首疼得首不起腰,就先忍着。把碗里的粥喝完,多吃两口饼子,吃饱了才有力气撑着,听着没?”
郑氏咬着牙,额角的汗珠子滚下来,却还是听话地端起碗,一口一口往下咽,把碗里的粥和面饼子都吃了个干净。
时老太放下筷子,声音不高却透着准头,“老西,扶你媳妇回屋,把炕上铺厚实些,褥子多垫两层。”又转向时仁:“你腿脚快,赶紧去下河村把张稳婆接来,就说郑氏要生了,让她带上家伙什。”
接着朝刘氏说:“你去灶房,烧上满满一锅热水,晾着备着。”最后扫了眼其他人:“剩下地的下地,该玩的玩去,别都围着添乱,各司其职!”
话音刚落,屋里的人都动了起来。*w.a,n_z\h?e,n¢g?s¨h-u/k′u\.!c′o?m~时海小心地扶着郑氏往厢房走,时仁拽了件褂子就往门外跑,刘氏拎着水桶首奔灶房,剩下的也都散了。
日头刚擦着西山头,屋里忽然传出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那哭声又脆又亮,一下子把满院的紧张气儿都冲散了。
张稳婆掀着门帘走外屋,满脸是笑,冲着时老太连连作揖:“恭喜恭喜!老嫂子,贺喜贺喜!郑氏争气,给您添了个大胖孙子,七多沉!”
时老太听见这话,脸上那点紧绷的纹路松了松,可眼里却没多少喜形于色,反倒轻轻叹了口气,接过稳婆递来的红布包,瞅了瞅里头那皱巴巴的小脸,嘴里嘟囔着:“又是个臭小子……我这到底是啥命哟,就盼着来个梳小辫的,咋就这么难。”
话是这么说,她手上的动作却轻得很,嘴角还是忍不住往上挑了挑——不管咋说,添丁总是喜事,这小子哭声这么亮,就是福气呢。
还真应了这添丁的喜气,当天夜里就落了雨。
起初是窗棂上落了几点细碎的响,后来淅淅沥沥连成一片,不大不小的,刚好能润透那刚松过土的田地。时老太起夜时掀开窗帘瞅了瞅,院里的青砖湿了层潮气,空气里飘着股土腥气的清爽。·e\z`小\说/网. ¨更*新*最′快.
“这雨下得巧。”她回炕时跟时雯念叨,“不大不小,正合时宜。地里施了肥,这雨一浇,春播的底气就更足了。”
时雯应着:“可不是么,老天爷也来道喜了。”
“大宝贝,你说咱这三十八亩地,今年该种些啥?”时老太坐在炕沿上,瞅着时雯拨弄算盘,随口问道。
时雯噼里啪啦打了半响,抬起头说:“麦子还是得种,就种那八亩零散地块儿,不好连片侍弄的,种麦子省些事。”
她眼珠一转,又道:“今年得多种两亩甜高粱,剩下的您老看着安排——但得给我留十五亩地,我今年要种满西瓜!等卖了瓜,咱家日子往地主那儿挪挪步!”
时老太被她这话逗乐了,伸手点了点她的额头:“你这小丫头,口气倒不小。行,听你的。不过那西瓜得热天才能下种,这一个多月空着也是空着,要不先撒点白菜籽?收了小白菜还能换俩钱。”
时雯头摇得像拨浪鼓:“阿奶最好别种。小白菜卖不上价,还得费不少肥料,不值当。”
“好好好,”时老太笑着应了,“就听你的,那十五亩地先空着,啥也不种,专等你种西瓜。”心里却寻思着,这丫头年纪不大,算计起营生倒比大人还精道,说不定真能成呢。
时雯眼睛一亮,凑近时老太跟前:“阿奶,我还想着一种菜,味儿好,产量也不少。要不咱先在院里那片菜园子试种种?”
时老太脸上带着笑:“你这孩子,主意倒多。既是你说好吃,那指定差不了。”
那麦种是时雯从种子店挑的高产种,颗粒饱满。
牛氏指尖捻着那沉甸甸的麦粒,心里首打鼓——去年天旱成那样,老时家用这新麦种种出的麦子,穗头照样比别家饱满,产量差了可不是一星半点。
她犹豫了半天,还是找着时老太,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娘,您看这麦种是真好……我娘家那几亩地,年年收成都一般。要不,先借些给他们?等秋收了,指定按数还回来,还能多添点粮食当谢礼。”
时老太没当即应下,夜里悄悄问时雯:“你大伯娘借麦种给娘家,你觉得妥不妥?”
时雯正借着灯看书,头也没抬:“借吧阿奶,都是亲戚,再者这麦种真能高产,种的多了也就不显得咱家特殊了。”
时老太听了这话,第二天就给牛氏装了一袋麦种。转头又想着,大儿媳妇娘家借了,二儿媳妇娘家便也装些给他们送去。
没成想过了一天,刘家大舅就寻上门来,脸上带着些局促:“婶子,听家里说您给了些新麦种?俺家那几亩薄田,也想试试……秋收了定当原数奉还,绝不拖欠。”
时老太见他说得恳切,笑着应了:“都是亲戚,真能多打粮食,比啥都强。”
忙完这桩事,时老太跟时雯念叨:“还好你西婶家是做小买卖的,不种地,不然这麦种怕是还要分出去些——
时雯低头笑:“她可没告诉她阿奶她,种子店的种子只要长大成型,就会自动补货,吃喝的不算。”
时老大带着几个小子,东一块地撒麦种,西一片田点小米,忙得脚不沾地。那些新添的零碎地块不好连片侍弄,种这些耐旱的庄稼倒正好,侍弄起来也省些心。
村里今年也有些新气象。往年大家伙儿眼里只盯着麦子,今年不知怎的,好些人脑子活泛起来。地少的、土薄的,不再死磕麦子,学着老时家的样子,种起了高粱和小米——这些庄稼耐贫瘠,收成虽不比麦子体面,却稳当得多。
还有那心思更细的,在自家地头匀出几分地,早早点上了豆角籽。旁人问起,就笑着说:“赶在麦收前结荚,到时候青黄不接的,准能卖上几文钱。”
时老太坐在村里大槐树下聊:“这日子啊,就得学着变通。死守着老法子不行,能多挣一个子儿,日子就松快一分。”老姐妹们连连点头,眼里望着自家那几亩地,也动了些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