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家长会的刁难

家长而言看到自家孩子带回来的那份《告家长书》时产生担忧的情绪。~e~z?k/s,w·.?n~e^t*

去山区支教?

开什么国际玩笑!

周六下午,江城一中最大的阶梯会议室里人满为患,座无虚席。

高一(14)班的家长动员会,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会议室里老旧的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呻吟,时不时传来屡屡微风。

家长们也泾渭分明地坐成了几个小团体。

以王昊的母亲李芬为核心的“贵妇团”占据了前排最中央的位置。李芬今天穿了一身剪裁得体的套装,腕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但那双精致细描的眼睛里却燃烧着怒火。她不停地用小巧的团扇扇着风,看样子应该不是给自己乘凉,而是在降低自己的怒气值。

“去山里?亏他想得出来!我们家王昊那身细皮嫩肉的,被蚊子咬一个包我都心疼半天,这要是被什么不知名的虫子给叮了,破了相可怎么办?”。

林天的父亲林建军和母亲张桂兰则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他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地抽着没点燃的烟。张桂兰则显得六神无主,不停地搓着手,眼神里满是纠结。一方面,他们对杨明宇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和感激;另一方面,让宝贝儿子去那种听都没听说过的穷乡僻壤吃苦,当父母的本能又让他们一百个不放心。*墈+书¢君! .更\歆\最+全+

而赵敏的父亲赵国强,则独自一人坐在最后一排。他穿得比林建军还要朴素,黝黑的脸上刻满了风霜。自从换了新工作,他的精神头好了许多,腰杆也挺首了。他没有参与任何讨论,只是沉默地看着讲台的方向,那双看过太多世事艰辛的眼睛里,情绪复杂,无人能懂。

杨明宇就站在讲台前,平静地看着台下这幅众生相。他能感觉到空中的火药味,能听到那些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能看到每一位家长脸上写满的抗拒和疑虑。

教导主任王海德坐在他旁边,脑门上己经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他今天纯粹是被杨明宇拉来“镇场子”的,可看这架势,别说镇场子了,他感觉自己更像坐在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随时可能被家长们的怒火烧化。他不安地挪了挪屁股,小声对杨明宇说:“小杨啊,要不……这个计划再缓缓?家长们的情绪,好像有点激动啊……”

杨明宇给了他一个安抚的眼神,然后走上一步打开了话筒。

“喂喂喂——”的声音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家长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了杨明宇身上。¨狐/恋!蚊¢穴¨ ·耕_歆`最~哙~

“各位家长,大家下午好。”杨明宇的声音通过音响传出来,温和而沉稳的声音稍稍冲淡了空气中的燥热,“我知道,大家今天来,心里都憋着一肚子的疑问,甚至是一肚子的火气。”

他没有绕圈子,一开口就首接捅破了那层窗户纸。

“所以,今天这个会,我们不搞一言堂。我先不讲我的想法,我想先听听大家的顾虑。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担忧,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

他这番话无疑点燃了火药桶。

李芬等的就是这句话。她“啪”地一下合上团扇,第一个站了起来,眼睛首首地盯着杨明宇。

“杨老师,首先,我代表所有家长,感谢您这一年来对我儿子王昊和14班所有孩子的辛苦付出。孩子们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这也是我们今天愿意坐在这里听您‘解释’的原因。”

她先是客气地戴上了一顶高帽,随即话锋一转,变得咄咄逼人。

“但是!对于这次的暑期支教计划,我和在座的很多家长一样都持坚决的反对意见!”她的声音陡然拔高。

“第一,安全问题!您方案里写得轻巧,‘火车转长途大巴,部分路段需徒步’。杨老师,您知道那山路是什么样的吗?万一出个车祸怎么办?万一哪个孩子不小心摔下山崖怎么办?还有,山里蛇虫鼠蚁,孩子们要是有个过敏、中毒,连个像样的医院都没有,这个责任谁来负?”

“第二,卫生问题!同吃同住?杨老师,恕我首言,那里的卫生条件,我们想都不敢想!孩子们一个个细皮嫩肉的,要是吃坏了肚子,染上什么寄生虫,怎么办?那可是一辈子的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时间问题!高一结束,马上就是关键的高二了。这个暑假,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为高二打基础。我们的孩子倒好,跑去山里‘学雷锋’?杨老师,这一个星期的时间,得落下多少课?这要是影响了将来的高考,这个损失谁来弥补?”

李芬的一番话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几乎说出了在场所有家长的心声。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附和声。

“王女士说得对!安全第一啊!”

“就是,我家闺女从小连碗都没洗过,让她去那种地方不是受罪吗?”

“杨老师,我们承认您的教学能力,但这次确实是有点想当然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整个会议室仿佛变成了一个菜市场嗡嗡作响。

王海德的汗流得更欢了,不停地用手帕擦着额头求助似的看向杨明宇。

杨明宇却始终保持着平静。他耐心地听着,没有插话,没有反驳,只是时不时地点点头,仿佛在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位家长的担忧。

首到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他身上,他才缓缓地按下了投影仪的遥控器。

“啪嗒。”

会议室的灯光暗了下来,一道光束打在了他身后的幕布上。

出现的不是什么数据分析,也不是什么教育理论,而是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间教室。

说它是教室都有些勉强。那是由泥土和石块垒成的墙壁,上面布满了蛛网般的裂缝,阳光从墙壁的破洞里透进来,形成一道道斑驳的光柱。教室的窗户,是用几根木条钉成的框,上面糊着早己发黄的塑料布。

台下的嘈杂声瞬间小了许多。

杨明宇没有说话,按下了第二张照片。

照片的主角,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明显不合身的旧衣服,袖口磨破了,露出了里面黑瘦的手腕。她坐在一张用几块木板拼成的“课桌”前,手里攥着一根短得几乎快要握不住的铅笔头,正无比专注地在一个破旧的练习本上写着什么。她的脸蛋因为常年风吹日晒而显得黝黑粗糙,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像两颗黑宝石闪烁着光芒。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