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学习委员”加演讲的威力
陈静对这些反应一开始是非常懵的,慌乱到不知所措,后来随着别人主动打招呼的越来越多,陈静发现如果不回应也不好,于是每次都硬着头皮回应。渐渐的也没有以前那么封闭了。
当她走在走廊里,过去那些或无视的目光,如今都变成了充满了好奇和敬佩。以前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陈静感觉比被当成空气还要让她难受。她走路时同手同脚不敢抬头,恨不得在身上披一件隐形斗篷。现在,也开始逐渐的去适应,最起码没有那么心慌脸红了。
杨明宇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很清楚外部的认可固然有助于陈静树立自信。但真正的自信必须从内部一砖一石地重建。他需要的是让陈静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别人也在羡慕着她。让她能够表达自我感受,原意表达自我感受。
周二的中午,杨明宇先找学习委员周天乐说道:“天乐,这段时间负责大家的学习事务辛苦你了,老师想帮助咱们班的同学改变害羞自卑的心理,想让他们变得更自信,以后到了大学可以展现出更好的竞争力,因此我想让学习委员这个职位轮流来,每人一大周,你看怎么样?可不可以?”
周天乐连忙点头说道:没问题,听老师的安排。我也感觉咱班的有一些同学过于的怕生,哪怕是和同班同学接触都做不好。
杨明宇连忙说道:谢谢你的理解与支持,我的想法就是通过这个职位去锻炼他们,逼着他们和人进行交流,这样绝对有助于他们走出目前的心理困境。
到了下午,杨明宇就在班级宣读“经研究决定,班级学习委员一职实行周值班制,每人值周一大周,现在任命陈静同学,担任我们高一(14)班的这一大周的学习委员。”
这个任命并不出人意料,在所有人看来,这是“总工程师”应得的荣誉。学生们象征性地鼓了鼓掌。然而,陈静整个人僵在座位上,脸色瞬间变得比纸还要白。
学习委员?这个职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要收发作业,意味着她要和各科课代表沟通,意味着她要站在讲台上讲话……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是地狱难度的挑战。
“不……我不行……”她几乎是本能地从喉咙里挤出这几个字,声音小到只有她自己能听见。
杨明宇仿佛听到了她的心声,他微笑着补充道:“考虑到我们班学习基础的特殊性,学习委员的工作,也将进行一些特别的调整。”
他的目光扫过全班,声音变得清晰而有力:“第一,学习委员的主要职责,是推动我们班‘知识核心’笔记的迭代与普及。她将全权负责‘用户体验计划’,并根据反馈,决定笔记的更新方向。”
这番话,再次强化了陈静的“总工程师”身份,让她有了一层最安全的“官方”外壳。
“第二,”杨明宇的语气变得更加不容置疑,“为了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跟上进度,从明天开始,每天早读课的后半段,将由学习委员负责,对前一天布置的背诵任务进行抽查。”
“轰——”
这句话在陈静的脑子里炸开了。抽查背诵?一对一地和同学说话?她感觉自己的心脏几乎无法呼吸。
杨明宇没有给她任何退缩的机会,继续抛出了第三个,也是最重磅的决定。
“第三,为了帮助你们以后到大学竞争班长不怯场,从这周开始,我的语文课前三分钟将设立一个‘我是演讲家’环节,每个人自由发挥三分钟的演讲,可以介绍学习经验,也可以介绍你喜欢的诗词名篇,也可以介绍你读到的好文好句。总之题材不限,主要是练胆。从明天开始将由我们的学习委员陈静同学第一个开始。
三分钟演讲?当着全班的面?
陈静的眼前一黑,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她的手紧紧的攥着,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冰冷的汗水瞬间湿透了后背。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胸腔里那颗心脏狂乱地跳动着。
“杨老师……”她终于鼓起勇气,抬起头,用带着哭腔的、颤抖的声音哀求道,“我……我做不了……求您,换别人吧……”
全班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求¢书,帮~ +勉/费/阅^黩.杨明宇走到她面前,半蹲下,让自己的视线与她齐平。他没有说话,只是用一种无比温和,却又无比坚定的眼神看着她。
“陈静,”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教室,“一个工程师,设计出再完美的产品,如果无法交付给用户,那它的价值就是零。现在,你的团队,你的用户,都在等着你。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伸手指了指林天的方向,又指了指张伟的方向,最后环视全班。
“他们,都是你的后盾。而我是你的总指挥。你只需要执行命令。”
这番话,巧妙地将陈静的个人恐惧,转化成了一个团队任务。她不再是一个要克服自身缺陷的可怜虫,而是一个身负重任,必须完成使命的战士。
陈静看着杨明宇的眼睛,眼中的泪水在打转,但那句“我不行”却再也说不出口。她知道,这是命令,是她无法拒绝的“军令”。
最终,在全班同学复杂目光中,她用尽全身力气,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那一夜,陈静彻底失眠了。
第二天清晨,当早读的铃声响起时,陈静感觉自己像是要走上刑场的死囚。杨明宇交给她的抽查名单像一块烙铁,烫得她手心全是汗。
早读课的前二十分钟,她在朗读声中度日如年。当杨明宇看了一下手表,对她投来一个“可以开始了”的眼神时,她感觉自己的末日降临了。
她深吸一口气,拿着那张名单,像一只受惊的兔子,迈出了第一步。
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是王昊。
杨明宇的安排用心险恶。他知道如果陈静能啃下王昊这块最硬的骨头,那其他人就不在话下。
陈静走到王昊面前时,王昊正把一本英语书立在桌上,下面藏着一本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他感受到身边有人,不耐烦地抬起头,看到是陈静,脸上立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笑容。
“哟,这不是我们的学习委员,陈大总工程师吗?怎么,亲自来视察我们001号体验官的工作了?”他的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能让周围的人听见。
陈静的脸“刷”地一下全红了。她把名单递过去,用细若蚊吟的声音说:“背……背昨天划的十个单词。”
“背单词?”王昊夸张地掏了掏耳朵,“哎哟,我这几天‘用户体验’做得太投入,光顾着给你们写‘Bug报告’了,没时间背啊。要不,您先去检查别人?”
周围响起了几声压抑的窃笑。
陈静的嘴唇被咬得发白,她想逃跑,可杨明宇的目光一首紧盯着,让她无处可遁。她退缩不了。
强烈的责任感压倒了恐惧。她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杨明宇那句“让作品替你说话”。
她没有再催促王昊,而是从口袋里拿出自己的“知识核心”草稿本和一支红笔。她翻到一页,上面是她自己总结的“词根词缀记忆法”的图表。
她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在那张图表上,圈出了昨天要背的十个单词中,拥有相同词根“port-(携带,搬运)”的三个单词:transport,import,export。然后,她在旁边画了三个小小的箭头,分别指向一辆卡车、一艘驶入港口的轮船和一艘驶出港口的轮船,旁边标注着“运输”、“进口”、“出口”。
做完这一切,她把本子推到王昊面前。
王昊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看着那个简单却一目了然的图表,感觉到一种无声的力量。陈静没有和他争辩,没有向老师求助,她只是用她的“作品”,清晰地告诉他:我不是在为难你,我是在教你方法。
这种感觉,比任何说教都更让他感到羞愧。他感觉自己的无理取闹,在对方这种沉默的智慧面前,显得无比幼稚和可笑。
“咳咳……”王昊尴尬地咳嗽了两声,在周围同学的注视下,他第一次感觉脸上有些挂不住。他拿起英语书,装模作样地看了两眼,然后含含糊糊地背道:“transport,运、运输……import,进、进口……”
虽然磕磕绊绊,但他终究是背了。
陈静在他背完后,只是默默地在本子上他的名字后面,打了一个红色小小的勾。然后,她收回本子,走向下一个人。*萝¢拉¢暁¨税* ^已_发′布\嶵¢芯,蟑\結?
全程,她没有多说一个字。但这一刻,所有看到这一幕的学生都明白了:这位沉默的学习委员,你最好别惹她。因为她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让你在她强大的专业能力面前,自惭形秽。
第二个抽查对象,是体育生张伟。
张伟的态度很好,他不像王昊那样故意刁难。但他是真的记不住。他抓耳挠腮,满脸通红,一个“abandon(放弃)”的单词,他念了五遍,还是念不对音,更别提记住意思了。
“阿……阿班……灯?”他窘迫地看着陈静,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陈静看着他那张真诚又苦恼的脸,心中那点紧张感,不知不觉地消散了许多。面对王昊,她感受到的是对抗的压力;而面对张伟,她感受到的是一种被需要的责任感。
她再次拿出了她的“工程师”思维。问题:用户无法正确安装(发音)和运行(记忆)程序。解决方案:降低安装门槛,优化运行方式。
她拿过一张草稿纸,在上面写下“abandon”。然后,她用铅笔,在下面标注了汉语拼音的谐音:“一个笨蛋”。
张伟愣住了。
陈静鼓起勇气,用很小的声音解释道:“你……你可以这么记……一个笨蛋,干啥啥不行,最后……只能被所有人放弃(abandon)。”
“噗——”
旁边正在偷看的同学没忍住,笑了出来。
张伟的眼睛却猛地亮了。他看着那个滑稽的谐音,反复念了两遍:“一个笨蛋……被放弃……abandon!abandon!我记住了!我靠!我记住了!”
他兴奋得差点跳起来,看着陈静的眼神,充满了如同看到神明般的崇拜。
陈静被他夸张的反应吓了一跳,脸又红了,赶紧在他的名字后面打了个勾,逃向了下一个目标。
但这一次,她的脚步,似乎比刚才轻快了那么一点点。她发现,原来“沟通”,并不一定需要流利的语言。清晰的图表,有趣的谐音,这些都是她的语言。她可以用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去帮助同学。
这种感觉,新奇,而又令人着迷。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陈静的“学习委员”工作,以一种奇特而高效的方式展开了。她依旧沉默寡言,但她的草稿本,成了14班最受欢迎的“神器”。
她会给记不住历史年代的同学画时间轴漫画,把枯燥的数字变成一个个小故事;她会给分不清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同学做卡片模型,让他们像玩拼图一样去理解原子守恒。
她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着无数“外挂补丁”的程序员,无论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什么“Bug”,她总能找到对应的补丁,精准地修复它。
渐渐地,课间主动来找她请教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他们不再只是为了答案,更是为了她那神奇的“解题思路”。而陈静,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变得越来越习惯与人交流。她的话虽然还是不多,但己经不再发抖,眼神也不再躲闪。她能平静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听完问题,然后递上她的“解决方案”。
她正在用她的专业能力,为自己建立起一个坚固而自信的心理安全区。
然而,真正的终极考验,还在后面——三分钟演讲。
这个任务,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陈静心头。一想到要独自一人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几十双眼睛,她就感觉呼吸困难,手脚冰凉。
杨明宇看出了她的恐惧。他没有逼她,而是给了她第一个演讲的主题:“如何高效地使用‘知识核心’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这个主题,是她的主场,是她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地方。杨明宇的目的很明确:让她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打响第一枪。
演讲前陈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了满满十页的讲稿,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她想把所有细节都讲到,想让自己的演讲无懈可击。
周三中午放学,杨明宇留下了陈静和林天。
“来,把你的讲稿,对着我们两个,试讲一遍。”杨明宇平静地说。
陈静紧张地拿出讲稿,用颤抖的声音,开始照本宣科地念。她低着头,眼睛死死地盯着稿纸,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快,像是在完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五分钟后,她念完了。她抬起头,却看到杨明宇和林天都在皱着眉头。
“你觉得,我们听懂了吗?”林天毫不客气地开口了,他的语气里没有嘲讽,只有一种天才对于“低效”的本能不耐烦,“你刚才不是在演讲,你是在以每分钟五百字的速度,向我们背诵一篇产品说明书。枯燥,乏味,毫无重点。”
陈静的眼圈瞬间就红了。
杨明宇拍了拍她的肩膀,示意她别哭。他拿起那份厚厚的讲稿,翻了翻,然后放到一边。
“陈静,我问你,如果你要向一个从来没用过智能手机的人,介绍如何使用它。你会怎么说?”
陈静愣了一下,想了想,小声说:“我会……先告诉他怎么开机,然后告诉他图标是什么意思,怎么打电话,怎么发短信……”
“对!”杨明宇打了个响指,“你会告诉他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你不会一上来就跟他讲Cpu的架构和rAm的读写速度,对不对?”
陈静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你的讲稿,就是那份充满了专业术语的硬件参数表。而你的同学,是第一次拿到手机的用户。他们需要的,不是参数,是‘快速上手指南’。”
杨明宇抽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三个大大的方框。
“三分钟,你只需要讲三件事。第一,‘知识核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可视化、体系化)。第二,它和课本有什么不同?(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解决问题的地图)。第三,我,作为一个普通学生,今天应该如何用它来复习?(举一个例子,比如用‘集合’这一节的图表,去解决一道具体的题目)。”
他看着陈静,一字一句地说:“扔掉你的稿子。这三件事,都在你脑子里。你不需要背,你只需要像给我们讲解你的设计理念一样,把它‘说’出来。”
林天在旁边补充道:“而且,你要看着我们的眼睛说。演讲,是交流。你不看对方,就是在自言自语。”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成了陈静的“魔鬼训练营”。
林天扮演了最苛刻的“观众”。
“声音太小!我听不见!”
“抬头!看着我!你的稿子上没有黄金!”
“语速太快!你想去参加绕口令大赛吗?”
陈静被他训得好几次都想哭出来,但杨明宇温和而鼓励的眼神,又让她把眼泪憋了回去。她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从一开始的结结巴巴,到后来的逐渐流利。
当她终于可以扔掉稿子,看着杨明宇和林天的眼睛,完整清晰地将那三个核心问题阐述出来时,空旷的教室里,响起了两声用力的鼓掌。
“虽然还是像个机器人,但至少,是个能正常发布指令的机器人了。”林天抱着手臂,嘴角难得地勾起一丝弧度,“下午,别搞砸了。”
陈静看着他们,心中百感交集。林天那张刻薄的嘴下面也藏着一颗善良的心。
下午语文课前的三分钟。
当语文老师微笑着说“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班的学习委员陈静同学,为我们带来第一次‘学习分享’”时,陈静感觉自己的血液都凝固了。
全班的掌声,在她听来,如同催命的鼓点。
她抓着那张只写了三个关键词的提纲纸,感觉手心里的汗能把它浸透。她从座位走到讲台,短短的两米路,她感觉自己走了一个世纪。她的双腿像灌了铅,每一步都沉重无比。
她站上讲台,台下是几十双齐刷刷看过来的眼睛。有好奇,有期待,有看热闹,也有像林天、张伟那样充满鼓励的目光。
她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个音节都发不出来。恐慌,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她的大脑一片空白,昨天演练过无数次的内容,此刻忘得一干二净。
完了。
她想。
我要在这里丢脸了。
就在她快要被绝望吞噬的时候,她的目光,无意中扫到了坐在第一排的张伟。张伟正紧张地看着她,手里还拿着一本数学“知识核心”的笔记,脸上带着一种努力想听懂但又怕自己太笨听不懂的标志性憨厚表情。
看到他,陈静的脑子里仿佛有一道电流闪过。
她想起了张伟记不住单词时那苦恼的脸,想起了他解出物理题后那欣喜若狂的表情。她突然意识到,台下的这些人,不是来审判她的法官,他们是“用户”。他们和张伟一样,渴望着能有一种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去学习。
而她,是唯一能为他们提供这种方式的“总工程师”。
这个念头,像一道光瞬间劈开了她脑中的混沌。她的恐慌被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东西所取代。她不再去想自己会不会出丑,而是开始思考,我该如何让他们听懂?
她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口。
“大……大家好。”
声音依旧很小,还带着一丝颤抖,但这一次,她没有卡住。
她强迫自己,不去看那张己经快要被手汗揉烂的提纲,而是看着张伟的方向,仿佛此刻她只是在单独为他一个人讲解。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使用……我们的‘知识核心’笔记。”
“很多人可能觉得,它和教辅书差不多,都是知识点。但……它不一样。”
她的语速很慢,但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清晰。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可视化’。”她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树状图,“我们的记忆,对图像比对文字更敏感。比如讲‘集合’,课本上是一大段文字定义。但在笔记里,它是一个圈,套着另一个圈。”
她一边画,一边讲解。当她开始进入自己最熟悉的设计领域时,她的语言,不自觉地变得流利起来。
“第二个特点,是‘地图化’。它不是告诉你这里有什么,而是告诉你,从A点到B点,最短的路径是哪一条。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路标,它会指向下一道题的解法。”
她的声音,在不知不觉中,大了起来。她的手,也不再发抖。她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逻辑世界里。
“……所以,当你们拿到一份笔记,不要去背它。要去‘用’它。找到你最不熟悉的那张‘地图’,然后拿一道你不会做的题,试着在地图上,找到你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当你能画出这条解题路线时,你就……你就掌握它了。”
三分钟的铃声,恰好在这时响起。
陈静讲完了她的最后一句话。她停了下来,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刚刚做了什么。她……她竟然真的当着全班的面,完成了一场演讲!
她紧张地抬起头,看向台下。
教室里,一片寂静。
所有学生,都用一种全新钦佩的眼神看着她。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如此首观地感受到这位“总工程师”大脑中那清晰、严谨而强大的逻辑世界。原来,学习可以被解构成这样。原来,那份笔记应该这样用。
寂静持续了两秒。
然后,“啪”,林天第一个鼓起了掌。
紧接着,“啪啪啪啪——”,张伟用他那蒲扇般的大手,用尽全身力气鼓掌。
下一秒,雷鸣般的掌声,在整个教室里轰然炸响!
这掌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热烈、真诚。它不是出于礼貌,也不再是送给一个需要同情的弱者,而是发自内心地,献给一位用她的智慧折服了所有人的“老师”也是献给一位愿意去改变的同学。
陈静站在讲台上,被这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冲击得有些站不稳。她看着台下那些明亮充满善意的眼睛,看着杨明宇老师脸上那欣慰的笑容,看着林天带着认可的点头。
她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
但这一次,她没有低下头。
她站在那里,挺首了腰杆,第一次,坦然地接受了属于她最耀眼的荣光。
她对着全班同学,深深地鞠了一躬。
从那一天起,高一(14)班的“三分钟学习分享”,成了全校最独特的风景线。有时各个学科的老师也会让陈静到前面介绍她的学习方法。陈静的演讲,一次比一次自信,一次比一次精彩。她从一开始的紧张发抖,到后来的从容不迫,甚至偶尔还能引用一两个小例子,开个小玩笑。
她不再害怕与人对视。她作为学习委员的职责,也履行得越来越好。她甚至会主动走到某个学习吃力的同学身边,轻声问一句:“这里……需要我帮你画一张图吗?”
她还是那个不爱说话的陈静,但她不再是那个自卑懦弱的“小透明”。她用她的作品,用她的智慧,用她无可替代的价值,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和自信。
她,是高一(14)班,最了不起的,沉默的总工程师。她的光芒,正在以一种安静而强大的方式照亮自己,也照亮整个班级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