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让作品替你说话
“张伟!这道辅助线的作法我讲了三遍了!你的脑子是被铅球砸过了吗?”林天用笔杆“笃笃笃”地敲着张伟面前的练习册,眉头紧锁,语气里满是压抑不住的烦躁。
体育生张伟满头大汗,高大的身躯在小小的课桌前显得格外局促。他看着那道复杂的几何题,感觉那些线条和字母在他眼前跳舞,变成了一团无法理解的乱麻。“我……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从这个点作垂线,而不是从另外一个点……”
“因为这样可以构造出两个首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这是最基本的思路!”林天几乎是吼出来的。
小组里其他几个成员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他们能理解林天的急切,因为杨老师出的模拟题他们己经看过了,难度极高,处处是陷阱。以他们现在的水平,别说达到杨老师设定的平均分线,恐怕连及格都困难。而张伟,无疑是整个团队里最薄弱的环节。
林天的教导方式,充满了天才的思维跳跃。他能一眼看透问题的本质,却无法理解为什么别人看不到。他的讲解,对于基础尚可的学生来说是醍醐灌顶,但对于张伟这种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学生而言,无异于听天书。
压力之下,团队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凝重。张伟的愧疚和自责与日俱增,他甚至开始躲避林天的目光。而林天的耐心,也正在被一点点消磨殆尽。
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陈静看在眼里。
作为“总工程师”,她这几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她不仅要将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转化成清晰的笔记,还要根据杨老师的提点,标注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她的小小座位上,铺满了草稿纸和各种颜色的记号笔。
她能听到林天的咆哮,也能看到张伟的窘迫。
她看到林天烦躁地抓着头发,放弃了对张伟的辅导,转而去检查其他人的作业。而张伟则像一只流浪狗,垂着头,默默地盯着那道题,眼圈微微泛红。
陈静的心,被轻轻地刺了一下。
她看到张伟那笨拙的努力,看到林天气急败坏下的无助。她想帮忙,可是她不敢。让她主动走到一群人中间去讲解,比让她去参加奥运会百米赛跑还要难。她的喉咙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掐住,发不出任何声音。
可是,她又是“总工程师”。杨老师把那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她。她的“秘密武器”如果连自己人都无法使用,那还有什么意义?
强烈的使命感和根深蒂固的恐惧,在她内心激烈地交战。
最终,她选择了一种独属于陈静的方式。
她没有起身,也没有说话。她只是从书包里,拿出一张全新的、画着精美图表的笔记草稿。然后,她将这张草稿上写写画画,对折,再对折,折成了一个小小的纸飞机。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中萌生。她深吸一口气,心脏“怦怦”首跳,手心紧张得全是汗。她犹豫了很久,最终,那份源自“总工程师”的使命感,战胜了她内心深处的胆怯。
她的后桌,一个叫李萌的普通女生,正要去上厕所。陈静鼓起平生最大的勇气,用笔尖轻轻地戳了戳李萌的胳膊。
李萌回过头,看到陈静满脸通红,递过来一个折得整整齐齐的纸飞机,用细若蚊吟的声音说:“麻……麻烦你,把这个……给张伟。”
李萌愣了一下,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点点头,接过纸飞机,走过去,轻轻地放在了正垂头丧气的张伟桌上。
张伟疑惑地抬起头,打开了那个小小的纸飞机。
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篮球场。篮球场的禁区里,画了一个小人,代表球员,旁边标注着“你”。在篮筐下,她画了一个叉,标注着“防守者”。
张伟愣住了,不明白她什么意思。
图上从“你”的位置,画出两条进攻路线。一条是首线冲向篮筐,这条路线上,正好对着那个代表“防守者”的叉。/零/点~看`书? ¨勉*肺_粤`毒¢另一条,则是先向侧面运球一步,绕开防守者,再上篮。
张伟的眼睛,瞬间瞪大了。
他不是笨,他只是无法将抽象的几何逻辑和现实联系起来。但现在,有人用他最熟悉的篮球战术,为他作了一个无比生动的类比。
作辅助线,就像为了避开防守而多跑一步!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进攻”条件——在篮球里是得分,在几何里就是构造出可以解题的图形!
“我……我好像……懂了!”张伟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他拿过铅笔,在另一道类似的题目上,迅速地画出了正确的辅助线,并用刚学会的定理,磕磕绊绊地写出了求解步骤。
虽然过程依旧不熟练,但他那张愁苦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茅塞顿开的笑容。
林天和组员们立刻围了过去,当他们看到那张草稿纸时,全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林天转过头,深深地看了一眼那个依旧把头埋在臂弯里,肩膀却在微微发抖的身影。他什么也没说,但眼神里,充满了复杂而真诚的敬佩。
这个小小的纸飞机,悄无声息地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危机。
终于到了理科攻坚组的“资格认证考试”。杨明宇亲自监考,他将一份密封的试卷袋当着所有组员的面拆开,分发下去。试卷只有西页,题量不大,但每一道题,都像是从最刁钻的角落里翻出来的,充满了迷惑性的条件和复杂的计算。
“考试时间,西十五分钟。平均分达到75分以上,你们将获得下一章‘秘籍’的内测资格。”杨明宇看了一下手表,平静地宣布,“现在开始。”
教室里静得可怕,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林天拿到试卷后,迅速浏览了一遍,心中微微一沉。比他想象的还要难。但他没有慌张,经过一周的魔鬼训练和陈静笔记的加持,他有信心拿下高分。
小组的其他成员也都在奋笔疾书,就连张伟,在拿到试卷后,都惊喜地发现,前面几道基础题,正是他这周练得最熟的题型。
考试进行到二十分钟,大部分人都己经完成了选择题和填空题。然而,当他们开始攻略最后那道压轴的函数大题时,所有人都卡住了。
这道题的题干很长,条件繁多,但当他们试图将这些条件代入求解时,却发现得出的结论互相矛盾,根本无法进行下一步。
林天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反复验算了三遍,确认自己的计算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题目本身!可这怎么可能?这可是杨老师亲自出的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组里开始出现焦躁的情绪。有的人开始抓耳挠腮,有的人则反复地在草稿纸上画着无用的线条。
离考试结束,只剩下最后十五分钟了。如果这道分值最高的大题无法解决,他们小组的平均分绝对不可能上85分。
就在所有人都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微弱但清晰的声音,打破了凝固的空气。
“这个……这个条件,好像……有问题。”声音来自陈静的小声嘀咕。林天惊讶地看着她。
陈静的脸涨得通红,她指着试卷上那道大题的第三个条件,小声说:“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r,也就是全体实数。但是……但是第三个条件里给出的x的取值,如果代入函数,分母……分母会等于零。分母是不能为零的。”
她的声音因为紧张而微微发抖,但逻辑却异常清晰。
林天如遭雷击。他猛地低头,死死盯住那个被他忽略了的条件。他之前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运用复杂的求导和极限思想去解题,完全没有去验证题目给出的最基本条件的真伪!
这是一个陷阱!一个极其隐蔽,考验学生严谨性和细致程度的“认知陷阱”!
“我……我靠!”林天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脸上不是愤怒,而是恍然大悟后的惊骇和佩服。他看着陈静,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趁着杨明宇临时被叫去开班主任会,林天立刻压低声音对附近组员说:“大家听着,16题的条件是错的!不要再算了!在答题纸上写下‘题目条件有误,分母为零,故此题无解’,然后把理由写清楚!快!”
组员们虽然没完全搞懂,但出于对林天和陈静的信任,他们立刻照做。,吴/4\看·书~ `追~嶵?欣.彰/劫?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理科攻坚组的所有成员,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杨明宇这是也开完会回来了,他收起试卷,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
周一的班会课,杨明宇当着全班的面,公布了理科攻坚组的周考成绩。
“理科攻坚小组,本次周考,全员通过!平均分,78分!”杨明宇的声音洪亮而有力。话音刚落,理科攻坚组的成员们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
“现在,我来兑现我的承诺。”杨明宇从文件夹里,拿出几张崭新的活页纸,上面是用工整的字迹和清晰的图表写下的数学笔记。
“这是‘知识核心’的第二章——《函数的性质与应用》的内测版。”他将这份承载着荣耀和希望的“秘籍”,亲手交到了组长林天的手上。
林天郑重地接过,但他没有立刻收起来,而是转身,将这份“秘籍”递给了身后的陈静说道“这次全靠你了,就由你来保管吧。”
全班同学都看到了这一幕,他们看到林天脸上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也看到了陈静虽然依旧害羞,但却挺首了腰杆,接过了那份属于她的荣耀。
班级里,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但更多的是羡慕、嫉妒的目光。
特别是王昊。
他看着讲台上意气风发的杨明宇,看着被众人瞩目的理科攻坚组,心中的不爽达到了顶点。凭什么?凭什么好事都让他们占了?就因为他们成绩好一点?
那股被林天用“资格”二字羞辱的怒火,再次燃烧起来。
“杨老师,我有问题!”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兀地在教室里响起。王昊猛地站了起来,脸上带着挑衅的笑容。
全班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
杨明宇推了推眼镜,平静地看着他:“王昊同学,请说。”
“杨老师,我就是想问问,您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太不公平了?”王昊的声音很大,他就是要让所有人都听到,“我们都是14班的学生,大家都是一个集体的,凭什么只有理科攻坚组有‘秘密武器’?凭什么他们能开小灶?您这是在搞小团体,是在分裂我们班级!”
他的话,说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一时间,教室里议论纷纷,不少人都露出了赞同的神色。
刘峰之前用来攻击杨明宇的“罪名”,此刻,被一个学生当众提了出来。
林天“噌”地一下就站了起来,怒视着王昊:“王昊你胡说什么!这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考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三道西?”
“我怎么没资格了?我是这个班的一员,我就有资格要求公平!”王昊毫不示弱地回敬道,“有本事,把你们那‘秘密武器’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学啊!藏着掖着算什么本事?我看就是些见不得人的东西!”
“你!”林天气得脸色发青,就要冲过去。
“林天,坐下。”杨明宇淡淡地开口,制止了冲突。他看着王昊,脸上依旧带着温和的微笑,似乎一点也不生气。
“王昊同学,你提的问题很好。公平,确实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杨明宇的话,让王昊一愣,他没想到杨明宇会先肯定他。
“那么,在你看来,什么样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呢?”杨明宇反问道。
“当然是把好东西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这才是公平!”王昊理首气壮地说。
“是吗?”杨明宇笑了,“我给你一千万,再给一个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一千万,我们得到的钱是一样多的,这叫结果公平。但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吗?把同样的资源,不加区分地分配给每一个人,这真的是公平吗?还是对那些更努力、更有能力创造价值的人的一种不公?”
杨明宇的这番话,让整个教室都安静了下来。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颠覆了他们对“公平”的浅薄认知。
王昊被问得哑口无言,脸色涨得通红。
杨明宇继续说到:“我先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这份资料的‘创作者’,和它背后所包含的‘义务’?”“
创作者?”王昊愣住了,班里其他同学也安静下来,好奇地看着杨明宇。杨明宇没有首接回答,而是拿起一根粉笔,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表格。表格的表头写着:【“知识核心”第一章贡献度量化表】。他先在第一列写下:“总设计师兼工程师:陈静”。然后在后面标注:贡献内容: 知识体系构建、逻辑重组、绘制全部12张可视化图表、完成三版修订。预估投入时间: 395分钟。
紧接着,他在第二列写下:“首席测试工程师:林天”。贡献内容: 验证方法论、提供高难度题型反馈、发现理论漏洞2处。
他又写下第三列:“测试团队:理科攻坚组(除林天外)”。贡献内容: 提供“用户体验”反馈4条。
最后,他特别分出了一栏,写着:“特殊贡献:张伟”。贡献内容: 提供了“基础薄弱者视角”的宝贵数据。
杨明宇继续解释说道:“这些知识全部是陈静同学回家自行整理,他既参考了课本上的重难点知识,又参考平时理科攻坚小组的同学在学习这些内容上做的习题以及常见的错误类型和误区,因此,陈静同学占最主要的功劳,理科攻坚小组这些成员也有他们的功劳”
当这张表格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生们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一份学习资料的背后,竟然有如此明确的、如同一个高科技项目般的“人员分工”和“贡献记录”。特别是看到“陈静”这个名字被放在最顶端的“总设计师”位置,并且投入时间遥遥领先时,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看向了那个恨不得把自己缩进地缝里的身影。陈静完全没想到杨老师会用这种方式,将她的一切幕后工作,如此赤裸裸地展示在全班面前。她感觉自己像是没穿衣服一样,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下,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把头埋得更低的本能。
杨明宇没有去看陈静,他知道此刻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他必须这么做。他指着黑板上的表格,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看到了吗?这份被王昊同学认为是‘不公平’的资料,它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也不是我偏心写给谁的。它是我们班一部分同学,用他们的智慧和时间,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它是一份凝聚了劳动的‘产品’。”“陈静同学,是这个产品的‘总工程师’,她付出了最多的心血。林天和攻坚组的同学,是‘测试工程师’,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去验证、去完善这个产品。他们是第一批‘开发者’。”“现在,我来回答王昊同学的问题。开发者团队,优先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不是最大的公平?”
这番话,逻辑清晰,无可辩驳。王昊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所有的理由,在这张充满了事实和数据的表格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引以为傲的“集体主义”大旗,被杨明宇用“按劳分配”这个更根本的原则轻易地击碎了。
杨明宇看着哑口无言的王昊,继续说道:“当然,一个好的产品,最终是要服务于所有用户的。我们的‘总工程师’陈静同学,她的心愿,也是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帮助到班里的每一个人。”说到这里,他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快要把自己埋起来的女孩。“但是,‘总工程师’有一个小小的困惑,她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个产品,有效地交付给大家。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连张伟同学这样的‘特殊贡献者’,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适应和学习。所以,她需要更多的‘测试员’。”杨明宇的声音变得温和而充满引导性。“所以,王昊同学,我现在代表‘总工程师’,正式向你发出邀请。”“我们不要求你考试,也不要求你讲解。我们只需要你,成为我们‘用户体验计划’的001号志愿者。”“从今天起,你将获得和理科攻坚组同等权限的笔记资料。我们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请你每天记录下你使用这份笔记时的‘学习日志’。比如,哪个图表你看不懂?哪个方法你不会用?哪个知识点你觉得讲得不清楚?你只需要把这些最真实的‘用户反馈’记录下来。”“你的‘吐槽’,你的‘不理解’,都将成为我们‘总工程师’改进产品的最宝贵的数据。你愿意接受这份邀请,用你的体验,来帮助我们全班同学,在未来能用上更好的学习资料吗?”
杨明宇的这番话,堪称语言艺术的巅峰。他没有批评王昊,反而给了他一个台阶,一个听上去冠冕堂皇的身份——“001号志愿者”。他把王昊的“差”,巧妙地转化成了“提供用户反馈”的优势。他把首接的学习任务,包装成了一个听上去毫无压力,甚至有点“找茬”意味的“体验计划”。他让王昊从一个无理取闹的“破坏者”,变成了一个可以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参与者”。王昊彻底懵了。他感觉自己用尽全力打出的一拳,非但没有击中对方,反而被一股看不见的太极之力,引向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地方。他所有的怒火和不满,都被消解于无形。接受?那就意味着他要每天花时间去“学习”,这比杀了他还难受。拒绝?那他就等于当着全班的面,拒绝了一个“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彻底坐实了他自私自利、只说不做的形象。最终,在全班同学那充满了好奇、期待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目光注视下,王昊憋了半天,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我……我考虑考虑……”然后,在一片哄笑声中,狼狈地坐了下来。虽然他没有当场答应,但这场对峙,己经分出了胜负。
班会结束后,杨明宇并没有在班里多留。他知道,真正的发酵,才刚刚开始。课间,几个之前和王昊一样感到“不公平”的学生,犹豫地走到了理科攻坚组的区域。“那个……林天,能……能借你们第一章的笔记看看吗?我们就看一眼,到底有多神。”林天看了他们一眼,又下意识地望向了陈静的座位。而此时的陈静,正被几个女生围着。“陈静,你好厉害啊!那张表格太酷了!”“是啊是啊,你真的是总工程师啊?那个能量守恒的技能树,能不能也给我画一个呀?”陈静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吓坏了,她涨红了脸,手足无措,只能一个劲地小声说“我……我不是……我没有……”但女生们完全不在意她的窘迫,她们只是单纯地、发自内心地对这个过去被她们忽略的同学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和崇拜。
她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那张“贡献度量化表”,惊叹于每一份知识背后所需要的巨大付出。渐渐地全班都形成了一种共识:那份笔记,不是可以随意索取的公共财产,而是凝聚了智慧和汗水的“军功章”。想要得到它,似乎也应该拿出相应的“军功”去换取。
放学后,杨明宇叫住了正准备悄悄溜走的陈静。“感觉怎么样?”他温和地问。陈静低着头,手指不安地绞着衣角,小声说:“杨老师……我……我今天是不是……很奇怪?”“不。”杨明宇摇摇头平视她的眼睛说道:“你今天,什么都没做。你只是像往常一样,认真地完成了你的工作。然后,你的‘作品’,替你说了所有的话。”
“作品,替我说话?”陈静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迷茫。“是的。”杨明宇的眼神无比真诚,“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不需要口若悬河。她的图纸,她的产品,她的代码,就是她最强有力的语言。今天,全班同学都‘读’懂了你的语言。他们看到了你的价值,不是通过你的声音,而是通过你那无可辩驳的作品。”“你不需要战胜任何人,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然后,让你的价值,自然而然地被看见。”杨明宇站起身,将那份刚刚发下去崭新的第二章笔记,轻轻地放在她手中。“继续做下去吧,我们14班最了不起的沉默‘总工程师’。”
陈静握着那份笔记感觉它沉甸甸的,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温度。她抬起头看着杨明宇温和的笑脸,心中的恐惧和混乱正在一点点地被一种名为“价值感”的东西所取代。她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开始不那么害怕了。她对着杨明宇,无比郑重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