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安息商传警,大秦影初现
“大贤良师,安息商队到了。” 张辽的声音带着笑意,他手中把玩着一枚安息银币,上面的国王头像被摩挲得发亮,“领头的叫马鲁夫,据说带了两骆驼的珍奇货物。”
张角转身下楼时,正见马鲁夫指挥着仆从卸货。那商人头戴卷檐帽,鼻梁上架着水晶眼镜 —— 这是西域罕见的宝物,镜片将阳光折射成七彩光斑,落在他身旁的木箱上。见张角走来,马鲁夫连忙躬身行礼,腰间的金链撞击着玉坠,发出细碎的脆响。
“尊敬的大贤良师,请看这个。” 马鲁夫掀开最沉的一口木箱,里面铺着深红色的绒布,一柄短剑静静躺在中央。剑身不足两尺,却泛着冰湖般的幽光,刃口的锻造纹路如流水般蜿蜒,与中原的百炼钢截然不同。
张辽伸手去拿,指尖刚触到剑柄,就被马鲁夫按住。“小心,” 安息商人的汉语带着浓重的口音,“这是大秦人的剑,能轻易劈开铁甲。” 他取过短剑,手腕轻抖,剑身在阳光下划出一道冷弧,竟将旁边的青铜灯柱削下一片,切口平整如镜。
张角的目光落在剑身上的纹路里。那些螺旋状的锻痕细密均匀,显然经过了反复折叠锻打,却比中原的折叠钢更显柔韧。“大秦?” 他想起古籍中对罗马帝国的记载,“他们的疆域已到何处?”
马鲁夫突然压低声音,水晶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忧虑:“他们击败了我们的国王,占领了两河流域的所有城邦。现在,他们的军团正沿着药杀水向东推进,离大宛不过千里路程。” 他从怀中掏出一枚金币,上面的人像轮廓分明,卷发高鼻,眼神锐利如鹰,“这是大秦的凯撒,据说他想让太阳永远照耀他的领土。”
金币在张角掌心沉甸甸的,凯撒的头像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突然想起前日收到的军报,说大宛以西的康居部落近来频繁迁徙,当时以为是匈奴余部骚扰,如今看来,恐怕与大秦的东进有关。
“召集工匠营的人。” 张角将金币递给张辽,“让他们立刻仿制这柄短剑和金币,我要知道大秦的锻造水平。”
工匠营的炉火彻夜未熄。铁匠们围着那柄罗马短剑,用卡尺测量剑身厚度,用放大镜观察锻纹。老工匠刘铁山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他用锥子在铜板上划出凯撒的轮廓,铜屑落在满是老茧的手背上:“这金币的边缘有齿纹,既防磨损又便于计数,比咱们的五铢钱精巧。”
年轻工匠李二郎正用熔炉试炼新钢。他将西域的铁矿与中原的木炭按比例混合,风箱拉动的 “呼哧” 声与锻锤的 “叮当” 声交织,火星溅在墙壁上,烫出一个个小黑点。当第一柄仿制短剑出炉时,他迫不及待地劈向铁甲,却只在甲片上留下一道浅痕,远不及原剑锋利。
“差得远呢。” 刘铁山敲了敲剑身,“大秦的钢里定有别的东西,或许是药杀水的矿石?” 他拿起罗马短剑,突然发现剑柄的凹槽里嵌着一粒黑色晶体,“这是什么?”
马鲁夫恰好路过,看到那粒晶体时脸色微变:“这是安息的天然沥青,用来黏合剑柄与剑身。大秦人从我们这里买了很多,说是能增强铁器的韧性。”
张角正在地图前标注大秦的位置,闻言突然抬头:“沥青?能否引火?” 马鲁夫点头:“遇火即燃,火势比油脂更烈。”
“太好了!” 张辽猛地一拍案几,“若用沥青涂抹箭簇,再蘸上火硝,定能烧毁大秦的投石机!”
入夜后,马鲁夫的商队营地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安息使者的骆驼裹着黑布,他本人则披着大宛的毡袍,直到走进张角的军帐,才露出里面绣着安息徽记的锦袍。“尊敬的大贤良师,” 使者的手指绞着腰带,“我国愿与大汉结盟,共同抵御大秦。只要击退他们,中亚的商路利益,我们可以平分。”
张角铺开西域全图,朱砂笔在葱岭以西画出一道弧线:“结盟可以,但不是平分。” 他指着大宛到康居的广袤土地,“大汉要的是商路畅通,各国城邦自主归附,而非领土分割。”
使者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显然对这个条件有些犹豫。他知道安息国王的意思是想借黄巾军之力夺回失地,再与大汉划界而治,却没想到张角竟提出如此宽松的条件。
“你们的凯撒用剑征服土地,” 张角突然将罗马金币拍在地图上,凯撒的头像正对着葱岭,“而大汉用商路连接人心。” 他示意使者看向帐外,市集的灯火如繁星般闪烁,汉商与胡商正用手势讨价还价,“你看,这里的人不需要剑,只需要公平的交易。”
使者望着那片灯火,突然想起被大秦占领的故乡市集,那里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他对着张角深深一拜:“我会说服国王接受您的条件。安息的骆驼会为黄巾军运送粮草,安息的工匠会提供最好的沥青。”
三日后,工匠营终于仿制出合格的罗马短剑。李二郎在钢中加入了适量的镍矿石,剑身的锻纹虽不及原剑细密,却也能劈开双层铁甲。刘铁山则在金币的齿纹上做了改进,刻上 “汉” 字的小篆,既保留计数功能,又彰显大汉印记。
张角将仿制的金币与短剑送给马鲁夫:“请将这些带回西方,告诉凯撒,大汉欢迎通商,但绝不接受武力威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正在装载货物的汉商驼队,“丝绸之路是用来连接文明的,不是用来陈列尸骨的。”
马鲁夫的商队离开时,乌垒城的市集正迎来新的高峰。中原的丝绸与大秦的玻璃珠摆在同一摊位,安息的香料与汉地的茶叶被装进同一个货箱。一名罗马商人用生硬的汉语询问丝绸价格,旁边的于阗少女笑着用梵文翻译,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张角站在城头,看着商队消失在西方的地平线。他知道,大秦的阴影已笼罩在葱岭以西,但只要丝绸之路的驼铃不断,只要市集的灯火不灭,文明的力量终将战胜武力的征服。
工匠营的炉火依旧旺盛,刘铁山正在锻造新的兵器,剑身上同时刻着汉隶与罗马文的 “和平” 字样。李二郎则在研究如何用沥青制造更好的火药,风箱拉动的声音里,仿佛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军团脚步声,正与丝路的驼铃遥相呼应。
夜色渐深,都护府的灯还亮着。张角在地图上大秦的位置画了一个圈,旁边批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窗外的月光洒在地图上,将葱岭以西的土地照得一片银白,仿佛在预示着一场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