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废、立太子
这两招给皇帝减轻了许多压力,使得后面的易汉服、说汉语、改汉姓的诏令顺利推行。
这个过程并不是没有人反对,而是皇帝事先将他们中的大多数剔出了重要岗位。
另外,保守派大本营是平城,反对改革的贵族、官僚集中在那里,对皇帝在新都洛阳和全国的改革大业,暂时影响不大。
既然如此,拓跋宏便再接再厉,同时推出最后两项改革措施: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将迁至洛阳的鲜卑族人籍贯一律改为洛阳籍。
皇帝自身作出表率,之前娶了李家、崔家两位千金为嫔妃,又从王家、郑家挑选两位才女,封为贵人。
拓跋宏的六位皇弟,也遵令各娶了几位汉族世家女子为妻、妾。
对于搬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朝廷将他们籍贯改为洛阳。
皇帝还下令:洛阳百姓自即日起,不准再到邙山上砍柴打猎,以便保护那里大量魏晋以来各朝陵墓;今后在洛阳死去的鲜卑贵族,不得运回代郡,一律在邙山归葬。
至此,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措施,陆续全部推出。
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反馈的结果是没什么大的波澜,运行平稳。
对中原汉人来说,皇帝拓跋宏的这次改革,给汉人带来了两样颠覆性的东西:胡床、胡凳。
胡床、胡凳与汉人家具最明显区别是高脚。
高脚胡床、胡凳一引进到汉人社会,立即得到追捧。
因为,无论是从使用时腿脚自然垂下的舒适度,还是床铺离开地面隔断潮气的健康角度,汉人社会马上认识到它们的先进性。
没过多久,高脚方桌、圆桌,高背椅子这些家具,成为贵族、官宦之家、大族世家里的标配。
就是普通市民、农户,也发明了简陋版高脚床、方桌、木凳。
*****
同时期的南方齐国,齐高帝萧道成于482年去世后,继承皇位的是太子萧赜,是为齐武帝。
萧赜于493年去世。那时正是北魏拓跋宏南征大军行至洛阳的时候。拓跋宏以“礼不伐丧”为借口就坡下驴,驻扎洛阳,随即迁都洛阳。
萧赜死前几个月,齐国太子萧长懋先于萧赜去世。
萧长懋死后,大臣们都希望立萧赜次子萧子良为太子。
但萧赜未同意,而是立萧长懋长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定为接班人。
萧赜死后,萧昭业继位。皇叔祖萧鸾辅政,架空年轻皇帝。
一年后,萧鸾废萧昭业并处死之,立萧昭业二弟萧昭文为帝。
两个月后,萧鸾又废萧昭文并处死之,自立为帝。是为齐明帝。
萧鸾在齐国走马灯似地废帝杀帝、夺权自立的行为,给了北魏皇帝拓跋宏讨伐的借口。
拓跋宏不失时机对南齐展开攻伐。
皇帝出征前,命驻守金墉城的太子拓跋恂监国。
皇帝率大军出发后,拓跋恂在部分鲜卑贵族鼓动下,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率太子府回平城去。
他以监国太子身份,下令从军马场挑选了3000匹骏马,准备出发。
太子少傅、谏议大夫高道悦留在太子身边,住在金墉城。
他得知了拓跋恂的计划,立即前去制止。
拓跋恂此时已经铁了心离开洛阳。他见到高道悦不断嘴上啰嗦劝说,还动手拉住他,阻拦他出走,于是拔刀砍向高道悦。
高道悦受伤,仍不松手。
拓跋恂心一横,斩杀了对方。
高道悦时年35岁。
高道悦级别虽不高,但也是朝廷臣子。
太子无端斩杀朝臣,已犯下重罪。
按规定,拓跋恂进出金墉城,身边的卫队甲士有固定名额。
拓跋恂原本计划是带着所有东宫甲士、府众,以太子令牌唬住城门领,然后走人。
现在,拓跋恂失去理智,下令东宫卫队护着众人,强行冲出金墉城。
金墉城守将元佗一边下令紧闭城门,不许军队、军马离开。一边派人飞报洛阳守将元俨。
元俨找到殿中尚书陆琇,商讨对策。
二人一致认为:太子随意调动军队,不符规矩。金墉城大门不能打开让东宫卫队骑马通过。
于是,陆琇、元俨共同下令:向金墉城增派守军。没有兵符调动军队,即便是太子,也视为造反。
这样一来,拓跋恂便无法带着甲士和3000匹战马离开金墉城。
那他带人步行出城就失去意义。
因为那样根本走不到平城。
更大可能是走不出洛阳城。
身在前线的皇帝拓跋宏听说了太子的行径,气得脸色铁青。
他下令给陆琇、元俨,将拓跋恂先行扣押、软禁在金墉城。
拓跋宏的这次南征,效果不好。
回到洛阳后,他亲自动手抽打拓跋恂。
然后下旨废除拓跋恂太子之位,将其安置到河阳圈养。河阳在后世孟津附近,离洛阳不远。
同时,皇帝下诏:追授高道悦散骑常侍、管州刺史,追封贞侯。
过了不久,皇帝颁布诏令,立次子元恪为太子。
两年后,考虑到拓跋恂的存在,对新太子元恪始终是潜在威胁,也给一些不安分的家伙留下了想象空间。总之是不安定因素。
皇帝拓跋宏深感无奈,只得下令毒杀了拓跋恂。
拓跋恂作乱时,才13岁,死时15岁。其实还是个孩子。
而且,拓跋恂死前,已知道自己是被人蛊惑、误导了,也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大错。
如果是在普通家庭,甚至一般官僚家庭,作为父亲,见到儿子知错改过了,是绝不会再有诛杀儿子的心思的。
可是,拓跋恂生在帝王之家,他的命运注定没有回头路。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朝局稳定,皇帝拓跋宏没得选择,他只能为新太子排除一切障碍。
这位新太子元恪,与原太子拓跋恂同岁,在对方阴影下长大,性格乖戾。
正是他后来将魏国拖入深渊,让冯太后、拓跋宏开创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