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改汉姓
两年以后,大的工程基本完工。只剩小打小闹。
新的洛阳城,外城城墙还是以魏晋皇城城垛子画线。
也就是说,新皇城大小与魏晋皇城一样:东西20里、南北15里。
洛阳分内城、外城两部分。
内城位于洛阳正中央。东西分界线就是南北中轴线,南北分界线是东阳门—西阳门之间的直线。
皇宫位置在内城北部、南北中轴线上。也就是:皇宫南宫墙挨着东阳门—西阳门这条中线。
皇宫分五座宫殿:太极殿、太极东堂、东堂、中堂、西堂。
太极殿是最大正殿,皇帝办公场所。
太极东堂是皇帝接待臣子、客人的地方。
东堂是太子为主的办公场所。
中堂是宰相、大臣们办公场所。
西堂是后宫区域。
新皇宫一边验收,魏国衙门一边陆续搬进去开始办公。
太子东宫还没完全装修好,拓跋恂率太子府留守金墉城。
金墉城不在皇城内城里,那里位于外城西北角。
皇宫和国家机构慢慢各就各位,拓跋宏继续推行改革大计。
他颁布了一道新诏令:鲜卑族各部全部改为汉姓。
拓跋宏熟读汉家典籍,他取《周易》开篇首句“元亨利贞”之“元”字,为拓跋皇族姓氏。
元字的意思,还包括第一、初始、老大这样的概念。拓跋皇族改汉姓取“元”字,可谓恰如其分。
若干年后,与鲜卑族有莫大关联的蒙古族,他们在中原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取名“元”。其取字含义,与拓跋宏的思路如出一辙。
拓跋宏的诏令规定:从此以后,拓跋家族成员的姓名,不再叫“拓跋某某”,而叫“元某某”。
皇帝首先给自己易名“元宏”。
同样,任城王拓跋澄改名“元澄”,咸阳王拓跋禧改名“元禧”……其他鲜卑皇族皆然。
北魏当初迁都平城后,很长时间内,武将制度基本按照旧制。
但文官制度,在汉族大臣参谋下,引进了中原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中央任命中正官。
中正官收集资料,确定候补官员名单。
中正官确定候补官员的对象是士子,也就是世家大族里的读书人。
中正官将士子分为九个品阶,供皇帝或礼部长官挑选去做各级官吏。
魏国的这套制度,在崔浩、高允、李冲等汉人不断改进下,逐渐完善。
崔浩当年整出一套“齐整人伦、不分姓族”的办法,希望以民族融合为借口,打破胡汉藩篱,提高汉人地位。
结果,他的套路太明显,也太超前,把鲜卑贵族死死得罪了,因而把自己玩垮了。
拓跋宏的身份不是崔浩可比,改制时机也比从前成熟得多。
他借此机会,宣布了鲜卑门第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原来皇族之后的鲜卑八大部落,明确等级秩序如下:
超品:拓跋皇族改姓“元”。
一等丘穆陵氏改姓“穆”;
二等步六孤氏改姓“陆”;
三等贺兰氏改姓“贺”;
四等独孤氏改姓“刘”;
五等贺楼氏改姓“楼”;
六等勿忸于氏改姓“于”;
七等纥奚氏改姓“奚”;
八等尉迟氏改姓“尉”。
——拓跋宏借此次胡姓改汉姓机会,确定了鲜卑部落九大姓氏顺位。
他同时宣布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汉人“五姓七望”家族。
这样一来,也就等于宣布:鲜卑九大姓氏和汉人五姓七望,是魏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范围。
后来,这鲜卑八大姓氏和汉人五姓七望,与河东的裴、柳、薛、王三大郡姓,江南吴地的顾、陆、朱、张四大本地士族,衣冠南渡到江南的王、谢、郗、萧四大侨姓,组成今后中国历史的主体族群。
这些世家大族几乎垄断官场,他们的活动,左右着中国历史走向。
早前,汉朝选拔官员的办法是“察举制”。简而言之,就是前任官员确定后任官员。
到曹魏时代,为了广罗人才,改为采用“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中央委派中正官到地方各级,负责挑选储备官员。
这样做的结果,是把挑选官员的权力由世家转移到皇帝手上。
皇帝亲自操控“九品中正制”,也不是为了将世家大族排挤出权力框架之外,而是为了很方便地扶持自己人、削弱异己势力。
拓跋宏之前已经任命了中央中正官员(礼部郎中),并向州、郡、县派出了中正官。牢牢把控了人事任免权。
现在,他将鲜卑人改汉姓的同时,也给汉族大姓排了序。这就是给中正官划定了选官范围。
诏令公布后,旬朝时,鲜卑臣子还没出声,散骑常侍、给事中游明根出奏:“禀皇上,皇族、上八族同改汉姓,与五姓七望构成九品中正官选官范围。微臣觉得,太皇太后时期设置的太学、乡学已成气候,寒门、庶族士子在乡学苦读,蔚然成风,不应该堵死这些人的前路。微臣以为,在九品中正制选官之外,应预留一些名额,从太学、乡学学子里,通过考试选拔部分官员。恳请皇上裁量。”
李冲这时也上前奏道:“禀皇上,臣认为游常侍所言,非常在理。太学学子,大部分在九品中正制选官范围内,但乡学学子则不然。臣认为,乡学学子基数庞大,他们中也有不少良才。朝廷可以开科设考,从这些学子们中拔尖任官,开科考先河。”
拓跋宏稍加思索后道:“朕准奏。那就有劳李爱卿、游爱卿组织人员商议,先拿出详细条陈来,再行定夺。”
李冲、游明根同时抱拳道:“臣领命。”“微臣遵旨。”
由此,魏国在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之外,开辟出一条新的选官通道,让太学、乡学学子经过命题考试,择优录取一部分人为官。
虽然开始时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比例并不多,但这是科举考试制度的雏形,具有里程碑意义。
若干年后,科举选官制度逐步完善,成为取仕选官的主流。那是后话。
而鲜卑族改汉姓这事,拓跋宏原本想看看大伙有些什么反馈意见,却没人在朝堂上提出异议。
大家算是看准了:如今的皇上很强势,无人有能力阻拦他。
他提前清理了官员队伍,然后再推行改革。
手底下的大臣、地方首脑都是新政拥护者。
那些心有抵触之人,基本不在高位。有个别高官在心里反对,但不敢吭声,也不是主流。
真正坚决反对新政的人,只能在家生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