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任用浙江镇海使

  第一百零二章任用浙江镇海使

  高拱经历了一劫,大难不死,他立刻从浙江衙门重新赶回京城,向朱翊钧汇报除掉倭寇一事。

  文华殿中,朱翊钧围着黄花梨方桌转圈,他已经得知高拱今日到达京城,许久之后便可以召见。

  如今的他如此心急如焚,还是对于开放海禁过于关心。

  此时,太监张鲸一只脚迈进殿门,望见皇上打圈圈,他不免笑道:“万岁爷,高拱前来面见!”

  朱翊钧转头望见一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便兴高采烈地喊道:“高胡子,朕命你去浙江开放海禁一事,现在办得如何?”

  高拱并没有着急回答朱翊钧,反而耍起了小脾气。

  他哼的一声,开始抱怨道:“皇上,臣差点死在海里,等着喂鱼了。”

  朱翊钧尚不知道高拱和三个倭寇头目之间周旋的事情,他知晓高胡子只不过是说气话,继续问询道:“你现在岂不是安然无恙,福大命大。”

  高拱坐在紫檀木太师椅上,他开始娓娓道来,自己在浙江除倭寇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朱翊钧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精彩的部分,便可以询问对方。

  比如,高拱提到自己第一次和许光头交涉,差点被对方扣留在岛屿上。

  朱翊钧听到这里,不免调侃道:“高胡子,朕还是小看了。”

  他冲着高拱笑道:“朕记得之前连母后都怕你,现在你胆子更大了,只身一人闯入倭寇的窝。”

  高拱听皇上夸赞着他,顿时面露笑容,忍不住得意起来。

  “俺高拱这辈子最不怕的就是死!”

  朱翊钧在一旁夸奖他,甚至要给他赏赐。

  可高拱压根不要,反而说到他面对哑巴贿赂自己的时候,自己丝毫没有动心。

  朱翊钧就这么和高拱扯了半天的闲话,最后他才问询正事。

  听闻高拱描绘三个倭寇头子,他倒是对于哑巴最为感兴趣。

  此人本是落难渔民,被迫落草为寇。

  他利用心机除掉王直和许光头,可谓是聪明过头!

  “这个哑巴居然藏得那么深,一个人可以除掉王直和许光头?”

  面对朱翊钧的问询,高拱立刻说道;“陛下,绰号叫哑巴的倭寇可是两次来到浙江衙门,他的胆量实在是很大,更何况他可以将王直和许光头玩弄于股掌之中,实在是一个无比阴险的人!”

  高拱差点死在哑巴的手中,他对于此人甚至有些忌惮!

  “朕看看你的伤势。”

  朱翊钧知晓高拱了刀子,他甚是关心慰问一下。

  高拱不好意思地掀开自己的衣袍和裤脚,显然是有伤口,不过已经结疤了。

  朱翊钧低头望去,高拱胸膛和大腿有深深的刀印。

  他不禁地感慨:“这个哑巴的确是个狠人!”

  一个落难的渔民有如此胆量,捅朝廷大官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高拱立刻讲到自己从小船里跳入海中,差点被火炮给炸死的事情。

  “陛下,当时老臣脑子一片空白,唯一想到的就是没写一封遗书,愧对皇上信任,没能在有生之年开放海禁。”

  朱翊钧拍了拍他的肩膀,并继续宽慰道:“高胡子,朕以后绝不会派你前往危险的地方了。”

  高拱抠了抠鼻子,他不太相信朱翊钧的话。

  “这个哑巴不知有没有死在海里?”

  朱翊钧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总觉得如此狡诈的人不容易死掉。

  “陛下,我们之后也在海上打捞过尸体,但是由于倭寇人数众多,早已被火炮炸得面目全非了。”

  高拱的意思就是无法确定张大顺的尸首,但是很大可能已经被火炮炸死了。

  “陛下,你放心,俺就不信他张大顺有那么好的运气,可以在火炮集中轰炸下,还能活下来!”

  高拱很有把握,张大顺应该是死了。

  朱翊钧依然还在思忖,万一张大顺还活着?

  高拱见皇上心不在焉的样子,继续劝说道:“陛下,即便他张大顺命大,继续活着,那他也只在海上漂着,并且谭将军已经铺下天罗地网,他不能跑出浙江!”

  朱翊钧要的就是高拱这么一句话,只要能保证倭寇头子张大顺的魂走不出浙江,他就安心了。

  “这次除掉倭寇,多亏了谭将军,还是火炮给力!”

  高拱继续绘声绘色地描绘着火炮爆炸的场景,他顿时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地站了起来。

  现在倭寇已经除掉,那么下一步就是开放海禁!

  如何开放海禁,高拱心中有数。

  朱翊钧便开始询问道:“高胡子,开放海禁一事,你具体有什么打算?”

  只见,高拱眯眼傻笑,望向朱翊钧,一句话都不说。

  片刻之间,朱翊钧有些不耐烦了,催促道:“高胡子,你心里又打着什么小九九,有话不能直说。”

  高拱就是等着皇上主动问询,他才愿意张口:“陛下,臣是这么想的,可以在岛屿上开设会馆,给外来的商人提供歇脚的地方。”

  高拱的话只说了一半,他便没有继续说了。

  他是打算试探一下朱翊钧的态度,毕竟开设会馆需要大笔的银子,并不是一件小事。

  朱翊钧早就看出来了高拱心中的小九九,她忍不住笑道:“高胡子,你想要钱就直说呗。”

  高拱乐呵呵地继续补充道:“皇上,只要有外来的商人在岛上交易,我们不仅可以收取交易税,还能通过提供他们吃穿住,这样也能赚一大笔银子。”

  朱翊钧发现自己指派高拱开放海禁,显然是极其明智的选择。

  “你无须和我画饼,说说需要多少银两。”

  现在的大明,经过朱翊钧这么一改革,国库之中的银两充裕了起来,压根不会差钱。

  “二十万两?”

  高拱小声地嘀咕着,他狮子大开口,上来就要二十万两白银。

  朱翊钧没有立刻应允下来,他反而冷脸望向高拱,并且说道:“高胡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陛下,实在不行,可以先预支一年的白银,十万两,等到第二年,倘若开设会馆有了成效,便继续投入银两。”

  朱翊钧感觉自己好似上了高拱的当,觉得对方一开始其实想要的就是十万两……

  “这不是朕一个人说了算!”

  朱翊钧想到了内阁大臣们,先要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

  “陛下所言有理。”

  高拱并没有继续说下去了,转而说另一件大事。

  “开放海禁必须一个镇海使,不知陛下认为谁是合适的人选。”

  朱翊钧脑海之中冒出的人选是谭纶,不过对方还要操持军事,更何况他身体不好。

  据朱翊钧在后世史书上的了解,谭纶所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所以他觉得还是不能任用谭纶为浙江镇海使,可是又没有合适的人选。

  他转脸望向高拱说道:“高胡子,要不你担任……”

  高拱摇了摇头,他决心将开放海禁一事完成之后,便再也不踏入浙江,安心就在京城。

  朱翊钧认真思忖,开放海禁必然要接到外国的商人,尤其是葡萄牙人,必须一个懂语言的。

  他脑海之中再度冒出一个人名——玛利窦!

  此人肯定可以担任浙江镇海使一职。

  这个玛利窦是意大利人,他同时更是一个传教士。

  因为受到教主的要求,前来中国传教。

  他将中国的儒学同天主教融合在一起,因此受到了不少大明官员的赏赐,并在之后进京。

  朱翊钧现在打算面见玛利窦,让他发挥自己的作用,充当翻译,给朝廷干活。

  现在的玛利窦大概率是在广东一带活动,可以下旨给广东巡抚,寻找他的身影,通知他立刻进京。

  “高胡子,朕觉得任用玛利窦为浙江镇海使。”

  高拱一脸茫然,他从未听说过什么玛利窦。

  朱翊钧知晓他不知,立刻解释道:“此人是西洋人,还是一个传教士。”

  怪不得名字那么奇怪。

  高拱在心里想着,不过他现在更为疑惑的是——皇上怎么知道一个西洋人?

  朱翊钧立刻胡乱扯谎:“上次朕下令命广东海防同知运送一些马铃薯,他在奏疏之中提到过此人。”

  高拱这才点了点头,好似明白了。

  不过,他不太了解为何皇上要用一个外国人?

  “皇上,我大明朝可从未用过西洋人作为官员。”

  朱翊钧一句话反驳了:“高胡子,元朝的忽必烈可是用了马可·波罗,对方也是一个西洋人。”

  高拱挠了挠头,他当然知道。

  不过,高拱对于皇上任用西洋人为官,他并不信任。

  “陛下,这个玛利窦万一是有不好的企图,朝廷又怎么放心让他担任浙江镇海使……”

  朱翊钧能够理解高拱的话,他决定任用利玛窦,可不光光是做翻译,还有更重要的事。

  一旦开放海禁,大明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朱翊钧并不打算从浙江百姓之中进行选择,他是准备任用非洲人为奴仆。

  按照朱翊钧的想法,可以让玛利窦想办法去买黑奴,这样就可以运到浙江来。

  “此事还需进行商量。”

  朱翊钧并不着急,他决定召开内阁大臣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