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京察名单

  第四十三章京察名单

  京察推行第一天,海瑞已经将罢黜与升迁的名单交到朱翊钧的手上。

  文华殿里,朱翊钧身居高位,坐在黄花梨背椅之上,而在他的前面,分别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次辅吕调阳以及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海瑞……

  今日,几位重臣前来,不仅为了京察一事,还有文渊阁需要补上阁臣。

  目前,整个内阁只有张居正、吕调阳、王国光三人,本就人手不够,又何况王国光重病在家中疗愈。

  “给三位先生赐座。”

  张居正、吕调阳、海瑞拱着腰,站在朱翊钧的面前,他们手中各自拿着奏本,分别拟好自己推荐的入阁官员名单。

  太监张鲸连忙命手下的小火者端来三把紫檀木太师椅,张居正、吕调阳、海瑞三人坐了下来。

  “百官何时到来。”

  朱翊钧朝着三人问询。

  朝廷上下的京官必须来到文华殿的门口,他们跪地叩头,等候皇帝朱翊钧宣读名单。

  “回禀陛下,百官们还在路上,估计马上就到。”

  朱翊钧望向殿外,一大群官员一拥而出。

  他们跪倒在地,口中高呼着:“皇帝万岁万万岁!”

  随后,便一直半跪不起,低头不语。

  “张先生,开始吧。”

  朱翊钧催促着进行一个仪式——三人将推荐入阁的名单交给太监张鲸,转而让皇帝阅览。

  张居正所写的奏本,分别推荐了三人:海瑞、高拱、徐贞明。

  朱翊钧望向奏本,不免露出笑脸。

  这个张居正可谓是投其所好,所推荐的官员都是朱翊钧现在重用的。

  吕调阳虽然为次辅,但是他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他和张居正的主张并不一样,侧重推荐有军功的文臣,比如蓟辽总督谭纶。

  朱翊钧看到谭纶的名字,他不禁想起抗倭一事。

  谭论在嘉靖年间,就曾经率领士兵进行抗倭,是一位抗倭名将!

  现在,他就任蓟辽总督,负责管理东北的军事,对抗鞑靼和建奴。

  “吕次辅,谈谈你为何要推荐谭纶。”

  吕调阳早已料到皇上会主动问他,立刻有条不紊地答复道:“陛下,臣认为现在鞑靼、建奴愈发猖狂,有蓟辽总督谭纶坐镇,必能镇住他们,倘若让谭论入阁,也便于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蓟辽的情况。”

  文官武将在大明的历史上压根都不太可能担任重要的官职,更不可能成为内阁重臣。

  对于吕调阳推荐的说辞,朱翊钧知晓他更为重视边防,想要提高谭纶的地位,从而让百官认识到边防的重要性。

  可倘若真让谭纶入了内阁,必定会引起百官的强烈反对。

  “吕次辅,你想得算是周到,只不过谭纶人在蓟辽,根本不可能处理阁中事务。”

  朱翊钧否了吕调阳的提名,他倒是预料之中。

  张居正和吕调阳的名单顶多起到推荐作用,而海瑞身为本次京察的主持者,自然是有任免权。

  朱翊钧迫不及待地打开海瑞的奏本,不看便是一脸笑容,看完之后立刻黑脸。

  海瑞所推荐入阁的官员前两位和张居正、吕调阳相同,分别是高拱、徐贞明,而最后一位是礼部尚书马自强!

  马自强本是晋党的二号成员,除去杨博之外,他便是头头。

  “海瑞,为何要推荐马自强入阁。”

  朱翊钧低头望向海瑞,语气十分冷淡。

  海瑞面不改色地回答道:“陛下,臣觉得马自强身为礼部尚书,遵从大明礼法,安排宫中仪式,恰到好处,他有资格入阁。”

  朱翊钧忍不住在心中嘀咕一句:海刚峰身上还是带点迂腐之风。

  正是因为马自强过于强调祖宗之法,朱翊钧才不喜他。

  更何况对方是晋党成员,利用科道言官控制朝中舆论,不便朱翊钧行事。

  海瑞见朱翊钧并未开腔,他立刻补充道:“虽然马自强此人与张首辅不对付,但是他做事一丝不挂,并不顾私人恩怨。”

  海瑞再度替马自强入阁说话,他是充足的理由。

  “马自强虽然与臣不对付,但是他也曾经摒弃前嫌,为了陛下读书,曾协助臣编写《帝鉴图说》。”

  张居正也替马自强说起好话,这让朱翊钧有点拿不定主意。

  “吕次辅,你认为马自强能否入阁?”

  吕调阳一时之间陷入纠结,他倒是和马自强没什么个人恩怨,完全就是无感。

  “回禀陛下,臣拿不定主意。”

  朱翊钧看向海瑞和张居正,既然他们两人同意,那就这么办吧,反正有个马自强制衡张居正也是一件好事。

  按照大明惯例,一般能够成为阁臣的官员,最次也是科举中二甲,算是同进士出身。

  马自强和徐贞明两人都符合规定,他便决定任命两人为新阁臣。

  半晌之后,朱翊钧命张居正起草圣旨。

  太监张鲸接过黄绫卷,便来到文华殿前,开始念道:“皇帝诏曰:工部侍郎徐贞明、礼部尚书马自强两人入阁。钦此。”

  殿外的百官一片哗然,他们没有想到成为内阁重臣的是徐贞明和马自强。

  尤其是徐贞明最出乎意料,因为对方官职品级不高。

  徐贞明听闻自己入阁,立刻冲着文华殿内喊道:“谢皇上圣恩!”

  他忍不住流泪,自己日后定要好好推广马铃薯的种植。

  马自强同时也十分诧异,他与张居正不对付,这是谁都知晓的事。

  张居正怎么可能推荐自己入阁,真是令他费解。

  杨博望向马自强,忍不住道喜:“自强,日后前途无量。”

  对于杨博来说,他入不入阁,压根无所谓了。

  毕竟已经年过七旬,日后就要辞官归乡了。

  马自强成为阁臣,日后晋党成员在朝廷之中才能有底气。

  “谢主隆恩!”

  太监张鲸重新进入文华殿,等候着皇帝朱翊钧的下一步指示。

  “海刚峰,将罢黜官员名单给朕!”

  有人升官,自然就有人遭殃。

  海瑞将厚厚的一沓奏本递给朱翊钧,对方一打开还算是意料之中。

  魏学曾和王希烈等科道言官都在名单上,足足有二十多人,相当于六科廊要走掉三分之二的官员。

  科道言官本来就是用来管闲事的,自然是嘴臭。

  他们不少人都要贪墨的污点,被罢黜归乡一点都不冤。

  只不过,朱翊钧觉得二十多人全部罢黜。

  一方面是六科廊缺乏人手做事,另一方面是怕他们归乡之后依仗地方官绅继续作威作福。

  “海瑞,你觉得要如何处理这些人?”

  “刚杀的杀,刚流放的流放,刚罢黜的罢黜……”

  海瑞还是有些极端了,要是科道言官知晓他如何对待下属,一定是直接气死过去。

  “朕仁爱,还是给他们一次机会。”

  朱翊钧早就想到如何处理他们。

  正当海瑞想要反驳之时,朱翊钧又说道:

  “朕最近在推广马铃薯的种植,正缺不少人手。这些被罢黜的科道言官可以去万岁山耕种土豆,让他们好好改造一下自己。”

  张居正早就知道朱翊钧的法子,他并不吃惊,反而是吕调阳和海瑞两人有些诧异。

  “陛下圣明!”

  海瑞立刻和朱翊钧达成了一致,他还是非常认可皇上的惩处手段。

  张居正继续起草圣旨,让太监张鲸出殿宣读。

  百官们个个心惊胆战,他们怕自己被罢黜,可他们不知自己马上会更惨!

  “皇帝诏曰:科道言官魏学曾、王希烈等二十人收受贿赂,妄议朝政,本应打入诏狱,成为流民。但陛下仁爱,特此不惩处……”

  魏学曾和王希烈两人转而喜笑颜开,还好小皇帝仁爱……

  “但因万岁山急需农人,特此将二十人安排万岁山种植马铃薯。钦此。”

  这道圣旨峰回路转,最终太监张鲸才算说完。

  魏学赠和王希烈两人顿时晕倒在地,口吐白沫。

  其余的科道言官更是直呼:“让我们去耕田,不然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