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文化
水墨、毛笔,这些与炭棒和硬笔截然不同的绘画工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太多秘密,或者说——
哲理。
磕磕绊绊地读下来,咀嚼着书中的用词,星期六愈发觉得,国画所追求的意境与“天神”在某种角度上很契合。
如果让他用自然界中的一样事物来形容,他会选择“水”。
水是一种千变万化,潜藏着无尽力量却表现得温和含蓄的物质。
它温柔时,会化作细雨润泽万物,促进植被生长,供人饮用,延续生物的生命。
它忿怒时,可掀起十几米高的骇浪,摧毁海上的一切,甚至能攀上沙滩,将粗壮的树木连根拔起。
它不像土著那样愚钝迟缓,一眼就能看透,也不像西班牙人表现得那么咄咄逼人。
就像天神。
他愤怒的时候能在顷刻间毫不犹豫地夺去人的性命。
平常他却又十分平易近人,令人由衷地感到亲近。
……
阅读国画技法入门,从那一行行介绍何为禅意、何为留白、何为写意、何为兴比的句子中,星期六看到了他从未见识到过的,浩瀚的知识和文化在向他招手。
他想,“天神”可能就来自于这本造型别致,纸张精美的书中所描述的世界。
那些深奥晦涩的句子——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都好似被一团迷雾笼住的灯火,隐隐约约飘在前方,极不真切。
若是想到近处触碰,无论走得多快走出多远都打量不清楚。
但是驻足不动,它便依旧飘在前方,朦朦胧胧。
这种独特的感觉与“天神”平时教给他们的东西都不同。
天神教授的知识,都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说庄稼怎样种植,机器如何工作,都能明明白白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就算是那些神话故事,也都有始有终。
大禹怎样治水、共工如何撞倒不周山、女娲补天割去了老龟的四条腿、还有后羿射日的前因后果,它们都是便于理解,且能听懂的。
不像书中的那些话,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独具韵味的诗。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为何繁琐的画绘制起来困难,简单的却比繁琐复杂的还要难呢”
“怎样用画中那些植物表达出风雨将至,寒意逼人的感觉呢”
许多事星期六都理解不了。
他早就知道自己原来所在的地方落后,分外缺乏各种常识,却没想到原始部落竟然能落后到这种地步。
不仅仅是耕种、畜牧和技艺,在文化方面更是远远不及天神的家乡。
但星期六并不气馁。
他想得很清楚,缺乏知识并不是令人自卑的事,至少他可以学习,他还很年轻。
他可以从最基础的识字说话学起,就像绘画,从最简单的直线斜线学起。
或许他用尽一生也不能掌握足够的知识,但同昨日的自己相比,今日的自己多进步一分,也是一种收获。
……
陈舟自认自己对传统文化并不算很敏感,他是一个更偏向理性思维的人,对国画所追求的虚实和意境并无太多感触。
因此拿到两本书后,他就没怎么看过。
而且现在的他一门心思扑在岛屿的各类机械制造,还有爆炸物的原材料该如何获取方面,根本不想去研究国画,甚至连素描都不太感兴趣了。
事实上,自从俘虏第二批土著后,他就再也没画过画了,平时绘制的全都是图纸。
有时在书房独处时,看到书架上的书本,陈舟偶尔会为它们在这个世界后继无人感到可惜。
值得庆幸的是,岛上这九名土著中,竟然还真出了星期六这么个有天赋的孩子。
陈舟想,或许有一天,他真能在这距离亚欧大陆极为遥远的地方种下一颗属于炎黄的种子。
等到挑战结束,他离开这个世界后,整个世界又是否会因他的影响走向另一条路线呢
光是想一想,陈舟都觉得有趣。
……
将两本书交给星期六后,解决完土著搅拌浆问题的陈舟重新陷入了无所事事的状态。
雨季还有一个多月,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他必须得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事干。
陈舟原本想拆解那台双缸蒸汽机模型,将各个零件的尺寸记录下来,然后尝试锻造出一台中型发动机。
但双缸蒸汽机的制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各种复杂的零件也远不是靠他一双手就能锻造完成的。
且他前几天才高强度打过一阵子铁,让他再全身心地投入到锻造室内,与锻炉和金属为伴,他着实有些打不起精神。
恰好这几日星期六研读《国画技法入门》,经常来窑洞向陈舟请教问题,启发了他,使陈舟找到了另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传授更多知识。
不止是农耕、畜牧方面的知识,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诗词、典故等知识。
……
距离校园时期已过去太久,对于学过的一些文学名作,陈舟已记不真切。
但年少时期背诵过的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他还是能记起的。
除此之外,李白、杜甫、杜牧、辛弃疾、苏轼等诗词大家的诗他也记得许多。
从记忆深处将这些作品掘出,一一写在纸上,并贴心地对一些晦涩的地方做了注解,陈舟将它们装订成了小册子。
每本小册子仅有十几页,其中内容并不算多,但对识字数量不足的土著而言,依旧是天书一般的东西,别说读懂,能从头到尾读一遍都不可能。
不过陈舟也没打算让土著们立即学会背熟这些小册子。
这种文化层次的“同化”是在生活习惯,风俗等方面都相近乃至交融后,才慢慢开始的。
在此之前,“小册子”全都被统一放到了星期六和星期日的小木屋中,由这两人或者说星期六最先学习。
这一方面是避免星期六频繁来到窑洞请教问题,让他可以拿着小册子自行学习。
另一方面也因为星期日是个不爱学习,偏好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
陈舟希望他与星期六同吃同住时,星期六学习的时候能顺便教授星期日一些知识。
跟学霸住在一起,哪怕变不成学霸,学习成绩也不会很差。
……
除传统文化外,陈舟还掌握着许多更加实用,更值得土著掌握的知识。
比如藤编书籍中的各种编织技法。
之前他专门绘制过一些技法教授给土著,土著也顺利学会了,并将其应用在工作中的各个领域。
但那本编织技法不过是整本书的冰山一角,更偏向基础编织。
如今土著们大都已经入了门,陈舟便挑选了一些实用美观的器皿编织法,绘制成小册子交给了星期六,让他代为教授。
随后,陈舟又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出两本书。
其中一本是木匠入门指南,其中罗列了各种注意事项,雕凿锯截的技巧,以及几种简单的榫卯结构的制造方式。
另一本则是锻造入门指南,书中写着陈舟数月以来积累的锻造经验,还有一些关于基础矿物、金属的特性,刀具如何打磨如何保养方面的知识。
……
思考书写工作看起来轻松,真做起来却让人觉得精神疲惫。
尤其是考虑到这些手册都是写给土著看的,陈舟就不能使用太多专业术语,必须得用更简洁更便于理解的方式叙述出来。
若是遇到复杂的地方无法用文字解释,他还得在纸上绘图,以消除土著的阅读障碍。
正所谓一入书房深似海。
整日缩在窑洞中,听着窗外的雨声,撰写技术手册,陈舟只觉时间流逝的飞快。
不知不觉间,便已到了四月初。
……
四月一日是第八十五次神秘奖励送抵海岛的日子。
粗一计算,陈舟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来到岛屿接近1300天了。
长达一万多天的挑战,他已经渡过了整整十分之一。
回想刚开始挑战,那时的每一天都显得格外漫长,各种各样的困难接踵而至,常常把他忙得焦头烂额。
而现在,无论是耕种还是畜牧,亦或是垒砌木石墙乃至做饭这种事,都不需要他担心。
除了研究各类机器,提高岛屿的生产力,写书教授土著更多知识外,必须由他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去取奖励。
……
很多事陈舟都能放手,唯独这件事,他只信任自己。
神秘奖励的上限实在太高了,万一送来一把自动步枪或是手榴弹地雷一类的武器,他根本不敢想土著率先获取后会对他做什么。
而且这种东西,就算土著不会用,不敢用,让他们看到武器的形态,窥得使用方式可能也是一种麻烦。
尤其是岛上有斑马这种软骨头。
若是让他发现秘密,日后与西班牙人产生冲突,被俘虏后,这家伙有极大的概率会将秘密讲给西班牙人,那样产生的恶性后果便难以估量了。
从前陈舟对斑马这人还颇有好感,自从得知斑马欺上瞒下的行为后,他对其印象便一落千丈。
假如岛上人手充足,且木工技艺成熟的土著不只斑马一个,他肯定会找个理由把斑马处理掉。
但现在斑马毕竟只犯了小错。
而且对他“容易背叛”这种性格只是陈舟的猜测,他又没有真的付诸实践,陈舟很难以莫须有的罪名夺去人的性命。
这样服不服众暂且不提,他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斑马真的是那种不值得信任的人,并且当了叛徒,杀他名正言顺。
在他没有犯罪之前,不能因为“觉得他会犯错”就惩罚他甚至杀死他,那就叫草菅人命了。
……
出发去沙滩领取奖励之前,陈舟特意整理了一下近几个月送来的奖励。
可能是因为他轰轰烈烈的建造项目因雨季被迫停止,加上西班牙人和土著大部落渺无音讯,再未派人登岛,剑拔弩张的气氛也逐渐消散。
从11月中旬,也就是那批现代铁锹和钢镐后,神秘奖励便重新回到了生活用品的道路上。
比如11月29日那根高级钓竿,就是明证。
到12月14日,奖励送来的是一大堆调料,其中有两大桶葵油、两大桶酱油、一箱白醋、一箱食用盐还有一箱绵白,以及两小袋味精,一桶传统东北大酱。
这堆调料弥补了陈舟在调味品方面的不足,成为了他的私人特供。
其他土著还在吃海边晾晒的粗盐,咀嚼用甘蔗汁制成的红块时,他在享受精盐恰到好处的咸味儿,还有添加味精菜肴的鲜香。
……
这些调味料中,陈舟最看重的是那桶大酱。
大酱中含有较为较为干净的发酵菌群,可以拿出来做酱引子。
到了旱季,忙完工厂的建设后,他便可以多蒸几锅馒头,尝试用老一辈人的方法,做一些大酱。
没有大酱的时候,陈舟想的是靠自然界中的菌群发酵。
不过那样杂菌过多,发酵出来的大酱口味较差,还有可能霉变发臭。
如今有了这桶大酱,他心中的忧虑便又去掉一块。
12月29日送来的一批氟橡胶被存放在了工厂建厂处,它们的利用价值很高,但不懂其特性的人根本想不到它们的最佳用途。
陈舟相信,在17世纪,能研究明白橡胶性质的人应该很少,能将橡胶应用到武器制造和机械制造的人就更少了,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出几个。
而这几个人显然不在岛上,因此氟橡胶放在工厂处的遮雨棚中他很放心。
1月13日的神秘奖励已经摆到了窑洞卧室内——豪华座钟。
1月28日的奖励则被陈舟拆解开了一部分。
他参照着其中的零件,认真地绘制了结构图,为未来制造蒸汽机做准备。
那个黄铜蒸汽机模型和随模型附赠的锅炉模型对陈舟来说是个极具吸引力的大玩具。
他甚至控制不住与他人分享自己“新玩具”的冲动,偷偷带着星期六和星期日二人在锻造室内发动了一次蒸汽机。
他还记得蒸汽机装填好水,点燃木炭后。
随着蒸汽机内部的水沸腾,蒸汽膨胀推动活塞运动,星期六和星期日二人看到传动轴带动他制造的小齿轮转动时,那满脸惊愕的神情。
与水车相比,这玩意显然太过先进了,以至于他们的小脑瓜根本无法理解,同时产生了“这是神造之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