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大漠水经注
李恪翻身下马,几步冲到老者面前,眼神死死盯住那油布包裹:“老人家,此话当真?”
老者双手抖得厉害,一层层剥开磨得发黑的油布。
里面,赫然是一卷硝制过的厚羊皮!皮子泛黄卷边,透着古老。
“将军请看!”老者小心展开一角。
戈壁正午的阳光刺眼,李恪看清了上面墨线勾画的复杂地形——沙丘、山脉走向,还有地下蛛网般的虚线!密密麻麻的古篆小字里,“伏流暗渠”、“坎儿井道”、“导引潜龙”几个字异常醒目!
坎儿井!李恪心头猛跳!
后世新疆那套引雪山融水的“地下长城”!他只在书和纪录片里见过!这竟是隋末唐初敦煌的生命线图!无价之宝!
“老人家快起!”李恪一把扶住要跪的老者,声音发紧,“此图……无价!你们……怎么守住的?”
老者抹泪哽咽:“小老儿祖上,是前隋玉门关戍卒。大业末年,天下大乱,关隘失守……祖父带着几个同袍,护着这图逃命,躲进这处先祖探水源找到的隐秘绿洲……靠这点泉水、打猎、采沙枣,一代代守着图,就盼王师重临,献图引水,复通敦煌故道啊!”
老者身后,几个同样褴褛却眼神坚毅的汉子单膝跪地:“吾等皆前隋戍卒之后!愿献图,重归王师!”
敬意涌上李恪心头。
几十年坚守,几代人等待,只为守护故土生机!他郑重接过沉甸甸的羊皮图卷,用力点头:“好汉子!从今日起,你们就是大唐安西大都护府的子民!护宝之功,本都护定奏明朝廷,重重有赏!你们的祖辈,是大唐的英雄!”
“谢将军!”众人泣不成声,终于等到了归家!
李恪立刻召集苏定方、秦红梅和工部老吏,在水潭边将羊皮图完全展开。
阳光下,繁复精妙的地下水利网清晰无比。
“殿下,此图玄奥!”一老吏皱眉,“地下暗渠深埋沙石,如何挖?竖井如何定位?稍有不慎,白费功夫!”
“不怕!”李恪眼中闪着光,“图在,方向就有!我们有水泥!图上坎儿井是土石,年久必渗漏淤塞。我们用水泥衬渠壁,浇竖井!坚固耐用,防渗漏,保水源!”他指着图上一处关键点:“老人家,这几处‘龙首’(水源)还在吗?”
老者忙点头:“在!祁连山雪水融流还在!只是出口被流沙埋了些,水流小了。”
“好!”李恪拳头一握,“杜明月!立刻飞鸽凉州!命工坊所有匠人,全力赶制水泥预制板!按我上次画的模板!越多越好!火速运来!”
“苏定方!你带人,保护老丈和壮士,按图索骥,找到最近被埋的竖井口!清理出来!沿暗渠走向,隔段打标记桩!为后续定位!”
“秦红梅!你组织人手!从流民和归附戍卒中挑精壮!告诉他们,挖渠引水,功在千秋!工钱加倍!管饱饭!水渠通到哪,屯田开到哪!将来,人人有地种!”
命令一下,绿洲活了。
苏定方带人骑骆驼深入戈壁寻井。秦红梅热火朝天招人备工具。李恪带着工部老吏和识字的戍卒后人,围图推敲细节,用石灰在沙地上画草图。
几天后,骆驼队吭哧吭哧运来第一批水泥板。
苏定方也传回好消息:最近的竖井口找到了!清开流沙,井下果然有隐约水声!
“开工!”李恪一声令下,沉寂戈壁响起开凿号子!
在戍卒后人精准指引下,第一口竖井位置确定。
流民们挥锹抡镐,挖开砂砾层。挖到深度,匠人指挥将预制水泥井圈吊下去,严丝合缝拼接,速凝水泥砂浆填缝。一个坚固、规整、内壁光滑的竖井,如同大地新生的眼睛,迅速成型!
接着是更难的暗渠开挖,需精确走向和坡度。
戍卒后人用祖传经验配合图纸,简陋的“悬锤取直”、“水面找平”艰难指引方向。挖一段土方,立刻铺水泥预制板做渠底渠壁,拱形板盖顶,水泥砂浆抹缝。一条条深埋地下的水泥“人造暗河”,顽强向远方延伸!
水,是戈壁的生命。
当第一条水泥暗渠连通清理修复的古水源“龙首”,冰凉清澈的祁连山雪水,沿着光滑坚固的水泥渠道,汩汩流淌,注入新竖井,再流向远方暗渠时,工地爆发出震天欢呼!
“水!水啊!”
“活了!地活了!”
“神渠!水泥神渠!”
水流过处,枯木逢春。
戍卒后人看着祖辈守护的图纸化为现实,清泉重流干渴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朝着长安方向虔诚跪拜。
李恪趁热打铁,在绿洲和水渠沿线规划屯田。
他带来的宝贝——土豆,派上大用场!这耐旱高产不挑地的作物,简直是戈壁救星!在戍卒后人和流民惊奇目光中,一块块被水泥暗渠滋润的沙地被开垦,切好的土豆块埋下。
“殿下,这……土疙瘩真能长粮食?”一个叫赵老四的归化戍卒后人,蹲在地边,看着光秃秃沙地,满脸不信。
李恪神秘一笑:“老四,等着瞧。两三个月,保管你惊掉下巴!出力多的,都能分到这‘沙金蛋’的收成!”
日子飞逝。
水泥暗渠如大地血脉,在戍卒后人指引和流民汗水下,顽强向敦煌推进。绿洲屯田里,土豆苗破土而出,在雪水浇灌和戈壁烈日下,郁郁葱葱。
这天,几匹快马从敦煌方向疾驰而来,是秦红梅的传信兵。
“报大都护!秦将军已抵敦煌城下!吐谷浑一部闻风先遁!敦煌守军开城归附!秦将军正清理城防,按图寻城郊古坎儿井遗迹,准备接应水道!”
“好!”李恪大喜,敦煌收复,计划成大半!
他正想去看看土豆,苏定方拎着一个被捆结实、穿吐蕃牧民服、眼神凶狠的汉子走来。
“殿下!抓个吐蕃探子!这厮躲沙丘后,拿炭笔画咱们屯田和……那些绿苗苗!”苏定方扔下卷粗糙羊皮,上面歪歪扭扭画着绿洲、水渠和旺盛的土豆田。
吐蕃探子虽被俘,却死死盯着风中摇曳的翠绿,嘴里激动念叨吐蕃语,眼中满是震惊和疯狂的贪婪。
李恪看着那眼神,心里冷笑。
土豆瞒不住了。这高产作物对缺粮的高原,冲击力比十万大军还恐怖!
他正想审问,杜明月一脸古怪跑来,手里捏着几根刚拔的土豆秧苗,下面挂着鹌鹑蛋大小、圆滚滚的土豆!
“殿下!快看!”杜明月声音发颤,“才种下多久?下面结果了!还小,可这长速……吓死人!”
李恪接过秧苗,看着小土豆,心里了然。
戈壁强日照和温差,加上雪水,大大缩短了土豆生长期!“好!好得很!”他把小土豆亮给苏定方和吐蕃探子,“告诉他们!这‘沙金蛋’,就是大唐赐予归化之民的祥瑞!有水渠,就有粮仓!”
吐蕃探子瞪着那从未见过、长在土里的圆果实,眼珠几乎瞪裂,喉咙里发出嗬嗬怪响。
这时,赵老四押着一个穿西域商服、满脸风霜、眼神阴鸷的中年人走来。
“将军!抓个可疑‘商人’!这厮带几个伙计,说是贩丝绸,老在水渠竖井口转悠!在他伙计骆驼褡裢里……搜出这个!”赵老四将一个沉甸甸油布包重重摔地上。
油布散开,露出几大块用麻绳捆扎的黑乎乎火药!还有引燃的火绳!
有人想炸渠!李恪瞳孔一缩,猛地看向那“商人”。
对方虽低头用头巾遮脸,但那鹰钩鼻轮廓和眼中一闪而过的怨毒,让李恪瞬间认出这个“老熟人”!
“禄东赞!”李恪声音冰寒,“烧不死我,就来炸命脉?你这阴魂,该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