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之巅抱着脚走路
第20章 行走在半道上(五)
小
大
我把他用松毛盖好,正想走呢,只听“哎哟”,回头看,他呼啦拨开松毛,伸了个懒腰,跟没事一样坐了起来。我也没看到他用什么功夫,那些松毛都纷纷乱飞,身上的泥土也像雨滴,四射而出,周维炯说,我以为诈尸,赶紧磕头,还说,师父,你就安心去吧,别吓唬我一个孩子,我也是看你可怜才背你到这儿来的,这么整,可都是为你好呀。
哈哈哈,看你个熊样,一定吓得不轻,周德怀开心大笑。
可漆树美紧皱眉头说,这老头子,咋吓唬孩子呢,当时也不说,吓掉魂没有?
哪呢,周维炯继续说,我说,你虽说是出家人,可还有我呢。我回家找铁锨,好好给你安葬,再给你烧几刀纸钱,到那边再也不用出家了。因为他的穿戴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和我们一样,所以,我也不知道他是和尚还是道士。我说的出家人,含蓄说的,实际上就是要饭的。
那人听了,一时茫然,盯了我一会儿,哈哈大笑说,你这孩子,令我感动,这样,你既然喊我师父,那我就收你做徒弟吧。
我说,我们这儿对待路人,都这样叫的,不是真师父。
那人说,我也不想做你的真师父。
既然是这样,我说,那好吧。但是师父,你为何要收我做徒弟呢?
他说,你这人心善呀,我们出家人看中的就是这个,也算缘分呗。
后来呢?漆树美问。
后来?后来他把我带到白云洞。那个洞我太熟悉了,就不描述了。他说他就住在这里,也就是洞主了。他对我说,你要向我保证,学得的拳脚不要轻易伤人,特别是不要伤及无辜。
我说,规矩就这一条?
他说,多了没用,一条能做到就能成佛了。
此时我才知道他是和尚。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名字,还说,从嵩山到这儿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多住了些时日。过些时日还走。那天在山上坐禅,听到山下有声音,又听到你求姓漆的,就知道你这孩子与我有缘。
他还说,缘分不分先后,只要有缘,就一定能再见。我从金刚台那儿过,那地方挨县城,是个好山,叫金刚台,听起来佛印重,就是缘,我就挪不动步子了。那地方,洞特别多,山上野果也多。
师父说着,我盯着,想象着,神往着,问,师父,我是你的徒弟了,那我要是打死兔子狼呀野猪呀,算不算杀生?
他说,算,但是,要看你是谁?
我说,我是谁?你是周维炯呀,小名叫瘪头呀。
他不说话,看着我,就这样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好像在等待什么。
我丈二和尚愣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我哈哈大笑说,师父,我懂了。
我们师徒一场,还真的是缘分,你比那个陈培义聪明,只不过你杠,宁折不弯,按说是好事,但是,这世道能容你?所以,你要学会变通,不注意,不好好思考师父我说的话,将来要吃亏,这也是为师我担心的哟。
陈培义,哪个?我问。
他比你还小,住在哪儿,不知道,师父说,但是,我与他有缘,也收了他做徒弟。
哦,巧了,你也是装死遇到他的?
哈哈,不是。为师也不是装死。我在打坐。你呀你,我虽说处在练功状态,但是,我还有气息呀。你也太粗心了,只要探探我的鼻息,也不至于如此。
探了,没呼吸呀。
没呼吸?师父说,哦,忘了,我在闭息,你探不到。
陈培义,你是咋遇到他的?
当时,金刚台半山腰有个木桥,看见那孩子正在木桥下逮娃娃鱼。桥下是小溪,溪旁是水氹子,因为断流,小溪干了。娃娃鱼都躺着,一蹦一跳的。陈培义见了,就把娃娃鱼收拾一下放进有水的氹子里。
师父说,本来,我是过桥的,走到桥中间,有一只娃娃鱼咕咕叫,我心扑通乱跳,低头一看,是个七八岁的小孩。那小孩光头,前面露一撮毛。我当时不知道他叫啥,就喊:一撮毛。没算到他抬头笑。那张脸,稚嫩,帅气。笑了后说,师父,山里蛇多,得过细。就这么一句,我觉得缘分到了,就收他做了徒弟。
师父又说,算一算,你俩也有缘,将来还会走到一起。再说了,此人福大命大,你得照他学,特别是你那性子,是个缺陷。
该回家了,周维炯拿着他爹寄来的信,回忆着。
那夜,山里特别静。
坐在当院矮墩上,看深邃的夜空,星星都在翻着眼睛,月姥姥像爹磨出的豆腐脑,在天上晃悠。
英子长大了,个头已经齐我耳根了,那张脸,白净了。我没走出去,估计外面的姑娘也没英子好看。
哥,咋这么静呀?
都睡了,连土匪也安静了,除了那些闲不住的蛤蟆,还有那不知疲倦的流水,就只有那苍白无情的一轮明月了。
你到武汉,武汉在哪儿呀?
我也没去过,不过,表哥他们是第一批,回来说,在西南。咯,我指给你看,看到没,月亮正朝那儿跑呢,月亮跑的方向就是武汉的方向。
那地方好玩吗?
好玩呀,书上说,有黄鹤楼,还有人在楼上题诗,什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呸,呸,呸,太不吉利了,哥,我呸了三口,事不过三,把不吉利的东西都“呸”走了。
呵呵,还有这个道道……我还是继续介绍吧。武汉是三镇,三足鼎立,相互之间,隔水,只能船渡。
黄鹤,那是鸟,到处飞,当然是一去不复返啰。哥,你可不能学黄鹤,要是那样,我会想死的。
你这小妮子,尽胡思乱想。
不过嘛,我长这大还没坐过船呢,要是能去,我真想看看,不说坐船,就是看看,死也值了。
呸,傻妹子,咋一口一个死呢?我先去探路,有机会了,再带你去。
嗯,这还差不多。我听说,那地方总打仗,有这回事儿没有?
武汉,清政府时有个夏阳保卫战,听说打得挺激烈;今年,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伤亡大。也正因为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才让我们去学习。国民革命军打武汉时,最缺的是两样:一是止血药;二是护士,也就是医生。有多少好青年负伤了,就因为没及时治疗,死了。哎,那些当兵的,可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哟。
是吗?我咋听说你们这次也要参加什么黄埔呢?
是呀,只不过我们是自愿的。现在,太平了,去上学,学得本领,回来保卫家乡呢。
太平,太平了还保个屁?你保卫,说明还不太平。不说远了,就说近的,这山上的土匪,那些地主恶霸,能让天下太平吗?
英子长大了,懂事了。你说得对。我走了,你在家除照顾爹妈弟妹外,还要积极上进,等我回来,给你找个好婆家,你再也不受罪了。
英子斜视一眼,嘴一翘,伤心哭了。英子一边哭一边说,不要嘛,我谁也不要嘛,我就要瘪头。
别闹了,我是你哥。
哥,你都还没娶亲呢,咋操起我的心了?说着,小英子一头擂到周维炯的怀里。
来这里上学,虽说不长,我又要回去了。黄鹤楼,武汉三镇,英子可都没看过呀。唉,隔山隔水并不是问题,最主要是乱,到处都是土匪,再咋说,也走不到这里呀。
周维炯把信拿在手里,直愣愣在那出神。
周维炯是农历二月初接到他爹的信的,当时,正从农讲所回宿舍,与他一起来的还有漆德坤、崔海天、吴云志,都是笔架山农校的,都是老乡,也算一个小团体,谈得来,很抱团,有什么信息,大家共享,有什么问题一起讨论。这不,周维炯得到一个消息,说是黄冈陈策楼办了一个农讲所,都是有学问的人在那讲课,于是,一喊,都来了。
吴云志说,那个大高个,四方脸,总留偏头,好像有一肚子学问的,叫什么?
毛润之。
干啥的?
是个教员,听说教过书,还到过北京,一肚子学文,说话也幽默,讲得道理好深刻呀,漆德坤说,我很佩服他,还有那个姓恽的,总是讲农民,讲得挺深刻的,有些道理,真是闻所未闻呀。
说实话,我真算开阔了眼界,崔天海说,这个陈策楼,真气派,两层楼,这么大,听说是个大地主,这个地主姓陈吧,真是咱大别山人的榜样,不为钱不为利,把自家的楼房拿出来办学校,不简单。
你看你,大惊小怪,吴云志指着漆德坤说,他爷爷,你知道不?叫漆祖奎,清末秀才,就把自己的楼房拿出来办学校,叫明德中学,在商城,那可是首屈一指的,比县高中什么雩娄高中好出名。
那可不一样,漆德坤插话说,我爷爷办学,还是旧思想,也就是说,他讲的都是封建思想。他老人家虽说很开明,但是,办学宗旨还是为漆家子弟,让他们都成为饱读之士,将来金榜题名,做官发财,繁衍子孙,为漆家光大门楣。可这个陈策楼,我听说是老陈家少爷叫陈潭秋的办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当然,我们这些人来学习来听讲,他们还是欢迎的。但是,你仔细听听就知道,讲的都是为农民好,为民族好,为国家好,这个格局,可不是一般的高,一般的大呀,想一想,与那个张载的什么横渠四句,为天为民为往圣为万世有一拼,说实话,这种站位,不是大清遗老遗少所能比拟的。
哈哈哈,看你个熊样,一定吓得不轻,周德怀开心大笑。
可漆树美紧皱眉头说,这老头子,咋吓唬孩子呢,当时也不说,吓掉魂没有?
哪呢,周维炯继续说,我说,你虽说是出家人,可还有我呢。我回家找铁锨,好好给你安葬,再给你烧几刀纸钱,到那边再也不用出家了。因为他的穿戴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和我们一样,所以,我也不知道他是和尚还是道士。我说的出家人,含蓄说的,实际上就是要饭的。
那人听了,一时茫然,盯了我一会儿,哈哈大笑说,你这孩子,令我感动,这样,你既然喊我师父,那我就收你做徒弟吧。
我说,我们这儿对待路人,都这样叫的,不是真师父。
那人说,我也不想做你的真师父。
既然是这样,我说,那好吧。但是师父,你为何要收我做徒弟呢?
他说,你这人心善呀,我们出家人看中的就是这个,也算缘分呗。
后来呢?漆树美问。
后来?后来他把我带到白云洞。那个洞我太熟悉了,就不描述了。他说他就住在这里,也就是洞主了。他对我说,你要向我保证,学得的拳脚不要轻易伤人,特别是不要伤及无辜。
我说,规矩就这一条?
他说,多了没用,一条能做到就能成佛了。
此时我才知道他是和尚。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名字,还说,从嵩山到这儿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多住了些时日。过些时日还走。那天在山上坐禅,听到山下有声音,又听到你求姓漆的,就知道你这孩子与我有缘。
他还说,缘分不分先后,只要有缘,就一定能再见。我从金刚台那儿过,那地方挨县城,是个好山,叫金刚台,听起来佛印重,就是缘,我就挪不动步子了。那地方,洞特别多,山上野果也多。
师父说着,我盯着,想象着,神往着,问,师父,我是你的徒弟了,那我要是打死兔子狼呀野猪呀,算不算杀生?
他说,算,但是,要看你是谁?
我说,我是谁?你是周维炯呀,小名叫瘪头呀。
他不说话,看着我,就这样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好像在等待什么。
我丈二和尚愣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我哈哈大笑说,师父,我懂了。
我们师徒一场,还真的是缘分,你比那个陈培义聪明,只不过你杠,宁折不弯,按说是好事,但是,这世道能容你?所以,你要学会变通,不注意,不好好思考师父我说的话,将来要吃亏,这也是为师我担心的哟。
陈培义,哪个?我问。
他比你还小,住在哪儿,不知道,师父说,但是,我与他有缘,也收了他做徒弟。
哦,巧了,你也是装死遇到他的?
哈哈,不是。为师也不是装死。我在打坐。你呀你,我虽说处在练功状态,但是,我还有气息呀。你也太粗心了,只要探探我的鼻息,也不至于如此。
探了,没呼吸呀。
没呼吸?师父说,哦,忘了,我在闭息,你探不到。
陈培义,你是咋遇到他的?
当时,金刚台半山腰有个木桥,看见那孩子正在木桥下逮娃娃鱼。桥下是小溪,溪旁是水氹子,因为断流,小溪干了。娃娃鱼都躺着,一蹦一跳的。陈培义见了,就把娃娃鱼收拾一下放进有水的氹子里。
师父说,本来,我是过桥的,走到桥中间,有一只娃娃鱼咕咕叫,我心扑通乱跳,低头一看,是个七八岁的小孩。那小孩光头,前面露一撮毛。我当时不知道他叫啥,就喊:一撮毛。没算到他抬头笑。那张脸,稚嫩,帅气。笑了后说,师父,山里蛇多,得过细。就这么一句,我觉得缘分到了,就收他做了徒弟。
师父又说,算一算,你俩也有缘,将来还会走到一起。再说了,此人福大命大,你得照他学,特别是你那性子,是个缺陷。
该回家了,周维炯拿着他爹寄来的信,回忆着。
那夜,山里特别静。
坐在当院矮墩上,看深邃的夜空,星星都在翻着眼睛,月姥姥像爹磨出的豆腐脑,在天上晃悠。
英子长大了,个头已经齐我耳根了,那张脸,白净了。我没走出去,估计外面的姑娘也没英子好看。
哥,咋这么静呀?
都睡了,连土匪也安静了,除了那些闲不住的蛤蟆,还有那不知疲倦的流水,就只有那苍白无情的一轮明月了。
你到武汉,武汉在哪儿呀?
我也没去过,不过,表哥他们是第一批,回来说,在西南。咯,我指给你看,看到没,月亮正朝那儿跑呢,月亮跑的方向就是武汉的方向。
那地方好玩吗?
好玩呀,书上说,有黄鹤楼,还有人在楼上题诗,什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呸,呸,呸,太不吉利了,哥,我呸了三口,事不过三,把不吉利的东西都“呸”走了。
呵呵,还有这个道道……我还是继续介绍吧。武汉是三镇,三足鼎立,相互之间,隔水,只能船渡。
黄鹤,那是鸟,到处飞,当然是一去不复返啰。哥,你可不能学黄鹤,要是那样,我会想死的。
你这小妮子,尽胡思乱想。
不过嘛,我长这大还没坐过船呢,要是能去,我真想看看,不说坐船,就是看看,死也值了。
呸,傻妹子,咋一口一个死呢?我先去探路,有机会了,再带你去。
嗯,这还差不多。我听说,那地方总打仗,有这回事儿没有?
武汉,清政府时有个夏阳保卫战,听说打得挺激烈;今年,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伤亡大。也正因为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才让我们去学习。国民革命军打武汉时,最缺的是两样:一是止血药;二是护士,也就是医生。有多少好青年负伤了,就因为没及时治疗,死了。哎,那些当兵的,可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哟。
是吗?我咋听说你们这次也要参加什么黄埔呢?
是呀,只不过我们是自愿的。现在,太平了,去上学,学得本领,回来保卫家乡呢。
太平,太平了还保个屁?你保卫,说明还不太平。不说远了,就说近的,这山上的土匪,那些地主恶霸,能让天下太平吗?
英子长大了,懂事了。你说得对。我走了,你在家除照顾爹妈弟妹外,还要积极上进,等我回来,给你找个好婆家,你再也不受罪了。
英子斜视一眼,嘴一翘,伤心哭了。英子一边哭一边说,不要嘛,我谁也不要嘛,我就要瘪头。
别闹了,我是你哥。
哥,你都还没娶亲呢,咋操起我的心了?说着,小英子一头擂到周维炯的怀里。
来这里上学,虽说不长,我又要回去了。黄鹤楼,武汉三镇,英子可都没看过呀。唉,隔山隔水并不是问题,最主要是乱,到处都是土匪,再咋说,也走不到这里呀。
周维炯把信拿在手里,直愣愣在那出神。
周维炯是农历二月初接到他爹的信的,当时,正从农讲所回宿舍,与他一起来的还有漆德坤、崔海天、吴云志,都是笔架山农校的,都是老乡,也算一个小团体,谈得来,很抱团,有什么信息,大家共享,有什么问题一起讨论。这不,周维炯得到一个消息,说是黄冈陈策楼办了一个农讲所,都是有学问的人在那讲课,于是,一喊,都来了。
吴云志说,那个大高个,四方脸,总留偏头,好像有一肚子学问的,叫什么?
毛润之。
干啥的?
是个教员,听说教过书,还到过北京,一肚子学文,说话也幽默,讲得道理好深刻呀,漆德坤说,我很佩服他,还有那个姓恽的,总是讲农民,讲得挺深刻的,有些道理,真是闻所未闻呀。
说实话,我真算开阔了眼界,崔天海说,这个陈策楼,真气派,两层楼,这么大,听说是个大地主,这个地主姓陈吧,真是咱大别山人的榜样,不为钱不为利,把自家的楼房拿出来办学校,不简单。
你看你,大惊小怪,吴云志指着漆德坤说,他爷爷,你知道不?叫漆祖奎,清末秀才,就把自己的楼房拿出来办学校,叫明德中学,在商城,那可是首屈一指的,比县高中什么雩娄高中好出名。
那可不一样,漆德坤插话说,我爷爷办学,还是旧思想,也就是说,他讲的都是封建思想。他老人家虽说很开明,但是,办学宗旨还是为漆家子弟,让他们都成为饱读之士,将来金榜题名,做官发财,繁衍子孙,为漆家光大门楣。可这个陈策楼,我听说是老陈家少爷叫陈潭秋的办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当然,我们这些人来学习来听讲,他们还是欢迎的。但是,你仔细听听就知道,讲的都是为农民好,为民族好,为国家好,这个格局,可不是一般的高,一般的大呀,想一想,与那个张载的什么横渠四句,为天为民为往圣为万世有一拼,说实话,这种站位,不是大清遗老遗少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