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1章 下一步有何打算
比如企业转移后可能形成孤岛的情况。单个企业转移之后,由于承接地的产业布局存在短板,缺乏上下游配套,虽然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了,但物流、研发等成本飙升,容易让企业变成孤岛。所以需要优先推动产业链整体或关键环节集群式转移,强化承接地产业链招商和配套能力建设。
比如水土不服的问题。企业可能不适应内陆地区的营商环境、工人素质、文化差异等。所以需要承接地全面解放思想、提升政府效能、改变企业管理方式、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协调服务。
比如地方保护的问题。承接地省内甚至市内不同区县恶性竞争,互相拆台,损害整体利益。所以需要各地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科学的项目分配和利益补偿机制,严惩违规招商行为。
比如人才空心化的问题。转移企业需要的关键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能不愿去内陆地区,将会导致企业运转不灵。所以需要各地配套扎实有效的人才引进和留住政策,比如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还要优化教育模式,并大力加强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定向培养技能人才。
在每一条“雷区”后面,胡步云都尽量配上自己经历过或听说的具体案例,把抽象的风险具象化。写这些的时候,他感觉不是在写报告,更像是在给投资者、企业老板以及地方干部写一份避坑指南。
期间进行了多次小规模的研讨,秦勉每次都亲自到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修改了几轮,终于在半年后定稿。
报告的题目很学术:《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必要性以及困境、风险和精准施策路径研究》。署名是经略研究所课题组。对全国各省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的现状以及优势和短板,转出、转进的对策建议,都分块、分区域从国家战略规划、经济安全的高度进行了详尽论述和分析。
报告总共洋洋洒洒八万多字,装订成册后,也是一本不厚不薄的书了。
再半年后,国家出台了沿海产业转移的一系列政策。包括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转移方向与重点领域,包括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产业在内的领域为优先转移产业,对东部沿海、中西部、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了重新分工。对财政、税收、土地、金融、区域协作、利益共享、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也进行了明确。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通过顶层设计、财政支持、区域协作及环保约束,系统推进沿海产业转移,既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又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这是后话了。
再把话说回来。且说秦勉拿到报告后,花了两天时间仔细看完。他把胡步云叫到办公室,没评价报告写得如何,甚至没对胡步云三人这半年来所付出的艰辛道一声辛苦,只是微笑着问:“对下一步工作有何打算?”
胡步云沉吟着道:“继续跟在您身边学习吧,如果我估计得没错的话,国家层面多沿海产业转移的政策不久之后就会出台,到时候影响到大部分省市的发展格局,各地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继续跟踪一下,争取把这个报告搞出一个2.0版,为上面后续的决策提供参考。”
胡步云说这番话是无比认真的,态度也是非常诚恳的。从开始写这份报告开始,他就逐渐意识到,经略研究所里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不为外人所知,没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胡步云不再认为自己是被雪藏在这里的,不再觉得自己是无用之人。哪怕在这里默默无闻,但所做的工作,相比于在地方上当个市长副市长,能让更多人受益,也更能影响到国家建设的进程。
秦勉听完胡步云的话,满意地笑了笑,“看来你是真正把自己当成研究所的一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