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梳理雷区
这还能说啥,胡步云只好握着秦勉给的尚方宝剑,硬着头皮开始干活。
好在有张雷和乔飞白两个得力帮手,人家是正经八百的博士,专业功底深厚,写的报告引经据典,模型图表信手拈来。
胡步云琢磨着,这个报告不能像研究所里那些高深莫测的论文,得说人话,得让上面制定政策的人,尤其是那些可能要去执行的地方大员们,一看就明白要害在哪,难点在哪。
第一步,他得把张雷和乔飞白拢住。
“秦老师点了我的名,我推不掉。但这事儿,没你俩,我玩不转。”胡步云姿态放得很低,“我是这么想的,报告分成三块:一是说清楚为啥非得转,也就是你们理论上的现状分析,二是转移的时候可能会出啥幺蛾子,也就是转移的难点和雷区,第三是怎么能转得顺当,也就是具体怎么操作的建议。前两块,你俩是主力,数据、模型、理论支撑,全靠你们。最后那块建议,特别是怎么落地、会遇到哪些具体麻烦,我来负责往里填东西。你们看行不行?”
张雷和乔飞白对视一眼,没反对。
胡步云这个分工还算实在,承认了彼此的优势。
张雷推了推眼镜:“胡组长,现状和难点分析我们可以做,但你说的雷区和具体麻烦,确实需要你的经验。”
胡步云笑着道:“所有的困难咱们三个人商量着解决,尽量不把困难上交给秦教授。秦教授不是说了嘛,咱们可以调动研究所所有的资源,在办公室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就下基层,到地方上找答案,一个地方不行就多去几个地方,直到找到答案为止。”
三人算是找到了合作的基点。张雷和乔飞白负责搭建报告的骨架和血肉,用数据和理论分析产业转移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宏观层面的障碍。胡步云则负责往骨架里填充“免疫系统”,一些现有政策条文覆盖不到的、基层操作中必然或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地方博弈、人性弱点以及应对这些“暗礁”的实操建议。
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为使报告具备可操作性,他们仅清理各省市的产业目录和环保指标,进行分门别类,避免同质化竞争,就花了半个月时间。
尤其是环保这一块,胡步云可以说是严防死守。因为他知道,防止高污染转移是红线,任何产业,转移到任何地方,底线是必须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此举就是防止有的地方为了拉项目、冲gdp,去沿海招商引资连命都不要了。沿海淘汰的旧设备,换个壳子,数据可能就达标了,到了内陆地区监管可能就跟不上,或者地方上故意睁只眼闭只眼。北川省建安市以前就吃过这种亏,引进个化工厂,环评做得漂亮,实际生产污水半夜偷排,查起来扯皮不断。实际操作中光靠严格监管、铁腕执法根本不够,得从源头上堵住漏洞。
胡步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几个月,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在北川、在建安、在兰光经历过的种种:招商时饥不择食引进高污染企业后被老百姓堵门的窘迫;不同市县为了抢同一个项目互相压价、许诺空头支票的内耗;上面压下来的招商引资指标,地方为了完成硬塞,结果企业水土不服很快倒闭,留下一地鸡毛;还有一些企业老板有更深的算盘,打着投资建厂的旗号,实则是到处圈地、套政策补贴。
胡步云根据自己过去掌握到的情况,结合在沿海调研了解到的老板们的担忧,比如供应链断裂、熟练工难招、地方营商环境差异等,一条条梳理产业转移的雷区。
比如甩包袱式的转移。沿海地方可能把淘汰的、高污染高能耗的、技术落后的产能,包装成产业转移项目,推给中西部地区。因此建议产业转移承接地建立更严格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环保一票否决机制,不能只看投资额和gdp。
比如画饼充饥式的承接。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为了政绩,极有可能盲目承诺土地、税收、配套等优惠,落地时无法兑现,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所以需要建立承接地政府履约能力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协议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