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诡异的捷报
大名府的城墙上,多夺单手扶着城垛,眺望远方蜿蜒的官道。
“十五贝勒,十四贝勒的急报!”
一名亲兵快步跑上城墙,单膝跪地,呈上一封用火漆密封的羊皮信函。
多夺接过信函,迅速拆开。
随着目光在信中字句间移动,他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最后竟浮现出一丝狞笑。
“好!好!”
多夺猛地合上信函,转身对身旁的谋士祁充格说道:“十四哥大破魏军先锋,缴获了无数军械粮草,现已改变北撤计划,命我等固守大名府、济南府一线,伺机歼灭东来的豫州援军!”
祁充格听闻此讯,大喜道:“天佑东狄!这下看那些魏人还敢不敢猖狂!”
多夺接着说道:“传令,即刻调遣驻守登州卫的月托、驻守河间府的萨哈连两部前来大名府会合。
顺便告知吴思贵,让他的登州水师也要做好接应准备。”
“这……贝勒爷,调走所有东狄部队,万一吴思贵……”
多夺一摆手,眼中闪过凌厉的神色,说道:“凭借此次大胜之威,量他吴思贵也不敢轻举妄动。
之前我们北撤时,为防范仆从军反叛,才将东狄部队分散驻守各地,如今局势已变,那些见风使舵之人自会明白该如何抉择!”
祁充格恍然大悟,说道:“属下这就去安排。”
————
暗夜如墨,兖州府西北的天空却被熊熊烈火染成一片赤红。
围绕河岸绵延数里的粮仓,至少三十万石粮草被烧毁,升腾而起的浓烟遮蔽了半轮残月。
熬拜勒马立于火场边缘,火光将他的面容映照得宛如恶鬼一般。
“痛快!”
熬拜一把抹去脸上的血迹,朝地上啐了一口,说道:“魏人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他身后,数百东狄骑兵正在清理战场。
几百具魏军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粮仓大门处,鲜血渗入泥土,与散落的粮食混在一起。
更远处,溃散的兖州府后卫军早已逃得不见踪迹。
朔托策马赶来,身上沾满了烟灰,说道:“粮仓已焚,我军不宜久留。”
“追上去!”
熬拜猛地抽出弯刀,刀锋在火光中闪烁着寒芒,说道:“那些溃兵跑不了多远,正好一并歼灭!”
朔托一把抓住熬拜的马缰,说道:“不可!此地深入敌境二百余里,若被魏军反应过来缠住,你我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你看看这些魏军!”
熬拜将刀尖指向地上残缺的军旗,说道:“他们个子比齐州兵矮了半个脑袋,分明是一群乌合之众!我们一个冲锋就能——”
“正因如此才更可疑!”
朔托压低声音打断他道:“兖州府乃大军后方,怎会只派如此孱弱之兵守粮?万一是诱敌之计……”一阵夜风吹来,卷着火星掠过两人之间。
熬拜突然打了个寒颤,不知是被烟呛到,还是想到了什么。
他望向黑暗深处,仿佛在那片未知的夜色里,隐藏着无数蓄势待发的魏军。
“……他娘的。”
熬拜终于将刀收入鞘中,转头对亲兵吼道:“传令!就地补充五日粮秣,半刻钟后全军北返!”
朔托微微松了口气,这一动作几乎难以察觉。
他比熬拜更清楚,他们这支孤军能深入至此已是奇迹,回程还不知要遭遇多少阻拦。
若魏军真有埋伏,或是调集周边魏军合围,他们远离后方,极易被歼灭。
东狄士兵迅速行动起来,将一些尚未烧毁的粮食装进马背上的皮袋。
他们不知道,此刻的大魏先锋军早已覆灭。
若是知晓,恐怕兖州后卫军难逃灭顶之灾。
————
“陛下,此乃英国公之军报。”侍中太监王振弓腰佝背,双手恭敬呈上漆封之军报。
曹祯接过奏折,火漆之上英国公府的徽记清晰可辨。
臣张维谨奏:
东虏多耳衮部妄图渡过黄河,为我军所阻。虏骑作困兽之斗,猝然发起反扑。
先锋军折损极为惨重,先锋大将楚昭南等六人作战不利,臣已依军法处置。
幸得安平侯率重甲之士死守左翼,威远伯带伤督战右阵。
靖海侯、武威伯各领家兵冲锋陷阵,长乐侯亲执大旗冲入敌阵。
成国公之子李承禄、信国公长孙汤显荣、武定侯孙郭允孝皆为国捐躯。
臣每夜必定巡营查哨,朝夕不敢有丝毫懈怠。
现虏势已受挫,应当乘胜追击。
唯军中折损颇为严重,弓矢粮秣亟待补充。
恳请陛下速调援军,臣必当竭尽全力,收复故土,以慰藉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臣张维顿首。
曹祯年轻的脸上先是浮现出欣喜之色,继而眉头微微蹙起,最后又舒缓开来。
“好!英国公果然不负朕之所望!”
曹祯兴奋地在御书房内踱步,鎏金的地砖映出他晃动的身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反复诵读着战报中那几个名字:安平侯、威远伯、靖海侯、武威伯、长乐侯……这些与国同休戚的勋贵们,果然比那些地方军头可靠得多。(决策者做出让后世看来甚为愚蠢的决策之时,并非其愚蠢,而是所获信息经过了加工)
“成国公之子李承禄、信国公长孙汤显荣、武定侯孙郭允孝……”
曹祯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手指轻轻抚过那几个被朱笔圈出的名字,“皆战死沙场了啊……”
王振察言观色,立刻接话道:“他们皆是忠烈之后,陛下。”
“忠义!当得起‘忠义’二字!”
曹祯猛地转身,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传朕旨意,追封战死的勋贵将领为忠义伯,赐谥‘忠烈’,对其家眷予以优厚抚恤。”
他的目光又扫到“楚昭南等人作战不利,已经被臣给处理了”这一行,嘴角微微抽搐。
英国公行事依旧如此雷厉风行……不过也好,总比那些阳奉阴违的地方军头要强。
“陛下,英国公还请求增派援军……”王振小声提醒道。
曹祯的笑容僵在脸上。
他走回龙案前,重新审视战报末尾那段话语。
增兵?
禁军已调出去将近二十万,江南兵也调走了二十万,金陵仅剩下十万禁军拱卫京师……
“这……”
曹祯揉了揉太阳穴,“让内阁去商议吧。”
曹祯突然觉得兴致全无,随手将奏折丢给王振,“朕已经批示了追封之事,至于增兵……让左相他们拿出个章程来。”
王振接过奏折,瞥见皇帝在“楚昭南等人”旁边朱批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过分苛责。”几个字,字迹略显稚嫩,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曹祯坐回龙椅,忆起老师当年力荐余廷益那个文人参与军改的情形——结果如何?
济南府都已丢失!
若是当年父皇北伐早任用勋贵领兵,何至于让北方冒出如此多军头?
“王振,你说……”
曹祯的声音忽然变得阴冷,“若是先帝当年让勋贵们领兵北伐,是否就不会有如今晋州、齐州、秦州和燕山军张克这样的叛逆之臣了?”
王振吓得扑通一声跪地:“陛下圣明!那些地方军头皆是血统低贱之徒,犹如野狗,哪里懂得什么忠义之道……”
曹祯一摆手,却露出满意的神色,“传膳吧。今日朕心情尚佳,让御膳房添一道金丝燕窝。”
待王振退下后,曹祯独自站在窗前,遥望着远处的宫墙。
他想起那些战死的勋贵子弟,又想起北方那群桀骜不驯的地方军头,嘴角浮现出一丝释然。
“还是勋贵好啊……”
曹祯轻声自语,“忠诚,值得信赖。”
一片梧桐叶又被风吹进窗内,覆盖了战报上“伤亡甚重”那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