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徘徊于虚实之间》
《臩一臩》(粤语诗)
文/树科
逛逛,企企,行行
有心嚟,冇意趯
冇意向,有心散……
望望,????,睇睇
云黐云撕,山上山下
水沙鱼虾,我啊倒影……
彳彳亍亍,自然灵识……
《树科诗笺》2025.4.6.粤北韶城沙湖畔
《徘徊于虚实之间》
——论《臩一臩》的粤语诗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日益走向语言实验与文化寻根的语境下,树科的粤语诗《臩一臩》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哲学思辨,为汉语诗歌版图开辟出一方别样天地。这首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的短诗,通过粤语方言的鲜活运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与充满禅意的行动书写,构建起一个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在语言的流动与停顿之间,叩击着存在与虚无、行动与静观的哲学命题。?
一、粤语方言:语言本体的诗性觉醒?
诗歌开篇 “逛逛,企企,行行” 即以极具粤语特色的叠词起笔,三个单字动词的重复组合,打破了普通话诗歌常见的双音节或四音节韵律节奏,形成短促跳跃的语感。“逛逛” 描述漫无目的的游荡,“企企” 是粤语中 “站立” 的口语表达,“行行” 则回归行走的动态,三者串联成一个动态的行为链条,暗示主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与精神状态的游移。这种方言词汇的直接植入,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保留,更是对诗歌语言常规表达的突破。正如海德格尔所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粤语方言在此成为诗人存在的独特标识,赋予诗歌鲜明的地域文化基因。?
“有心嚟,冇意趯”“冇意向,有心散” 中的 “趯”(跳跃、离开)与 “散”(闲逛、散心),进一步强化了粤语口语的鲜活质感。诗人以看似随意的日常对话句式入诗,消解了传统诗歌的书面化与精英化倾向,使语言回归生活本真。这种对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暗合了艾略特 “客观对应物” 理论 —— 通过具体的方言词汇,将抽象的情感与经验具象化,让读者在熟悉的语言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意象拼贴:视觉与哲思的互文场域?
诗歌第二节 “望望,????,睇睇” 同样以叠词开启,三个表示 “看” 的动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主体的视觉行为。“望望” 带有远望、凝视之意,“????” 在粤语中意为眯眼细看,“睇睇” 则更显随意浏览。这种细致的视觉动作区分,为后续的意象铺陈奠定了观察视角的多样性。?
“云黐云撕,山上山下” 中,“黐”(粘连)与 “撕”(分离)形成强烈的动态对比,将云朵的聚散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视觉画面。云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象征漂泊与无常,如李白 “浮云游子意”,但此处诗人以更具现代性的动词赋予其新的生命,使传统意象焕发出现代诗的活力。“山上山下” 的空间对照,不仅拓展了诗歌的地理维度,也暗含着视角转换带来的认知差异,呼应着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哲学思考。?
“水沙鱼虾,我啊倒影” 则将观察视角从天空转向水面,水、沙、鱼、虾构成的微观生态系统,与主体的倒影形成虚实相映的画面。这里的倒影意象,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词中 “水中月,镜中花” 的虚幻美学传统,又暗含拉康 “镜像理论” 中自我认知的哲学命题 —— 倒影既是主体的投射,又是与主体分离的他者,在虚实之间揭示出自我认知的复杂性。?
三、行动书写:存在主义的诗意诠释?
诗歌末节 “彳彳亍亍,自然灵识” 以 “彳亍”(小步慢走、徘徊)收束全诗,这个极具画面感的叠词,将主体的行动状态推向哲学层面的思考。“彳亍” 不仅是物理空间中的缓慢行走,更象征着精神层面的迟疑、探索与反思。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描述的推石者,在重复的行动中寻找存在的意义,诗人通过 “彳亍” 这一动作,将日常的行走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
“自然灵识” 四字,将主体的行动与自然万物的灵性相联结,暗含着中国道家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诗人在漫步、观望的过程中,并非单纯的旁观者,而是通过身体的感知与自然建立起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超越了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达到海德格尔所说的 “诗意的栖居” 状态 —— 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实现对存在本质的领悟。?
四、碎片化结构:现代性困境的诗学回应?
整首诗采用碎片化的结构,诗句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关联,以跳跃性的意象与行为片段构成诗意空间。这种碎片化并非无序的拼凑,而是诗人对现代社会生存状态的敏锐捕捉。在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经验往往呈现出碎片化、不连续的特征,诗歌的结构正是对这种生存状态的镜像反映。?
诗人通过语言的停顿(如分行处理)与意象的快速切换,营造出一种 “未完成感”,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填补意义空白。这种创作手法与罗兰?巴特 “作者已死” 的理论相呼应 —— 诗歌的意义不再由作者单方面决定,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生成。读者在解读 “逛逛,企企,行行” 与 “云黐云撕,山上山下” 等片段时,需要调动自身的经验与想象,完成诗歌意义的二次创作。?
五、禅意之境:东方美学的现代转化?
《臩一臩》中弥漫着浓厚的禅意,这种禅意并非通过直接的佛理阐述,而是渗透在诗歌的节奏、意象与行动书写之中。“有心嚟,冇意趯”“冇意向,有心散” 所表达的矛盾心态,暗合禅宗 “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智慧 —— 既不执着于目的,也不刻意逃避,在随性而为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诗歌中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与描绘,如云朵的聚散、水中的倒影,也带有禅宗 “静观” 的意味。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道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山水之景寄托超然物外的心境;树科在《臩一臩》中同样通过对自然的凝视,达到 “物我两忘” 的境界。不同的是,诗人以更具现代感的语言与碎片化结构,将传统禅意美学转化为适应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精神解药。?
结语?
树科的《臩一臩》以粤语方言为血肉,以碎片化意象为骨骼,以哲学思辨为灵魂,构建起一座充满现代性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歌殿堂。在这首短诗中,语言的实验性、意象的拼贴性、结构的碎片化与哲学的深邃性完美融合,既展现出诗人对地域文化的深情回望,又透露出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诗歌结尾的 “彳彳亍亍,自然灵识”,既是一次行走的结束,也是一场精神探索的开始,引导读者在语言的迷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之所。当我们在快速更迭的现代社会中感到迷茫时,或许能从《臩一臩》的字里行间,寻得一份驻足静观的从容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