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备战太行山
杀伐果断,颇有刘裕风范。
对那些大族,甚至比刘裕还狠。
刘裕至少不会乱开杀戒,给这些人留有余地,能赶走尽量赶走。
但徐忠却不手软,对抗就抓,反抗就杀,土地、房产、田产全没收充公。
前脚没收,后脚就免费租给百姓,效率很高。
属下劝谏,让他别太狠辣。
他冷笑:“狠辣?”
“现在不是以前,以前陛下要事事亲为,自然要谨慎,方方面面都照顾周全。”
“现在,陛下登基,把地方权力交到他培养的亲信手中。”
“我身为陛下心腹走狗,挑起恢复、稳定冀州的重任,唯一要顾虑的只有一点——无法完成陛下交给我的任务。”
“只要完成任务,就是功劳,至于过程中的那些小瑕疵,陛下不会在意,闹大了,陛下略施小惩即可。”
“身为下属,只要考虑如何保质保量提交结果。”
“陛下也只看结果。”
“记住,现在不同往日,陛下己经登基称帝。¢1\9·9\t/x?t,.·c·o,m^”
“我也不再是那个日日聆听学习的亲卫,而是掌一州军政事务的封疆大吏。”
“若依旧唯唯诺诺,岂不愧对陛下这些年的栽培?”
徐忠上任之后,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冀州民生飞一般地稳定下来。
冀州境内的几个封国也撤国为郡,中山国改中山郡,常山国改常山郡,清河国改清河郡。
国相也改为太守。
封的国王统统按照之前刘裕发的圣旨废黜,封地、特权全部收回,一群刘氏宗室要么接受身份的变更,要么逃离冀州另寻出路。
刘裕不认他们,江东朝廷还认。
现在的大小国王全是光武后裔,是光武以及之后的皇帝册封,与江东的“天子”血脉更近,法理更近,所以投奔江东,还有机会混个一官半职,至少不会缺了吃喝。
幽州也如此。
刘裕治下所有郡国全都如此。
这是刘裕登基时定的国策,谁敢违反?
这几个郡国原本归属于宗室的土地腾出来,足以安置数十万人口。
但徐忠的重点始终在太行山内,收集到的情报越来越多,感觉差不多了,才拿着整理好的信息找到刘裕:“陛下,张燕不识抬举,不但不下山投降,还敢纠集贼众负隅顽抗。~x`w′d+s*c-.?c?o¢m*”
把厚厚的文件摆在桌子上:“陛下请看,这是张燕目前屯兵之处,在恒山脚下,目前探得总兵力十二万余,几乎所有黑山黄巾头目都在,左髭丈八、雷公、浮云、司隶、平汉、大计等都在。”
“白波黄巾没来,似是另有打算,依旧徘徊在吕梁山中条山一带的大山中。”
“粮草也在向恒山脚下汇聚,看起来还挺不少,全是黄巾贼肩扛手挑运送,蚂蚁搬家一样穿梭在群山之中。”
“张燕麾下几乎全是步兵,但军械甲胄不齐。”
“有完整铠甲的只有两万人,张燕亲卫占一万,其余是大小头目的亲卫。”
又抽出一张地图:“这是臣亲手所绘地图,标注了山脉、河流、山路以及各郡县相对位置,精度不敢保证,但整体方位没错,用陛下您教的罗盘定位术画的。”
罗盘定向,地标性山峰、河流、城池定点,再辅以计程车测距,就能获得相对准确的方位、距离。
刘裕提出大致思路,工匠们依据《九章算术》《夏侯阳算经》等著作中记载的算术完善。
刘裕很满意徐忠的表现,一边翻阅徐忠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边点头:“小徐忠,可以啊,很让我省心,争取早点超越大徐忠。”
他麾下现在有两个厉害的徐忠,大徐忠年近三十,现任刑部尚书。
小徐忠就是面前的冀州刺史,才二十西岁。
徐忠得到表扬,笑容抑制不住地浮上年轻的面庞:“臣一定不辜负陛下期望。”
刘裕点头:“粮草准备得如何?”
徐忠指指地图上的常山郡治所元氏县:“陛下,己有十万石粮草运送到元氏县,中山郡唐县也五万石,这两县临近太行山,转运最方便。”
刘裕更满意,目光落在中山郡最北端的广昌县:“这里什么情况?”
徐忠面色凝重:“陛下,广昌县连通并州、冀州、幽州、草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张燕出入太行山的主要路径,所以……广昌县黄巾贼最为猖獗,袁绍在冀州时也不敢动广昌县,怕引来张燕骚扰。”
再道:“没有陛下军令,臣也不敢擅自开战。”
刘裕皱眉:“广昌县有多少黄巾贼?”
徐忠咬牙答道:“半县皆黄巾,余下百姓虽然不是黄巾贼,但也心向黄巾,他们因为黄巾贼可得了不少好处,帮黄巾贼采买、运输、耕种、打探消息都能得到奖赏,所以很棘手。”
棘手?
刘裕忽然笑了:“什么百姓?满县皆黄巾。”
“你这就派人前往广昌县打探情报。”
“朕要御驾亲征,自广昌县讨伐张燕!”
广昌县位于半山腰,地理位置非常特殊,飞狐陉、蒲阴陉都要经过广昌县。
换而言之,从广昌县出发,有两条“大路”可以进入太行山深处。
这两条路很难走,全是崎岖难行的小山路,且是由低向高,要一路爬坡,关键之处还有关隘,随便一处都是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处,利于防守而弊于进攻。
但刘裕能怕这个?
御驾亲征,总要拿出一国之君的气势。
刘裕下令,徐忠立刻调动民夫、粮草、军械到距离广昌县最近的唐县。
同时,吕布、高顺、关羽、黄忠、甘宁、周仓这些人也动起来,整顿兵马,前往唐县汇聚。
刘裕大军一动,山里的张燕也得到消息。
“广昌县?”
“伪帝怎么想的?”
“那里虽有两条山路可入山,但沿途不但有数座关隘,更有大大小小几十座山寨,都坐落在险要之处,备有弓弩、滚石、擂木。”
“他走那两条路,岂不是自寻死路?”
“而且,他真要首接动手?不再劝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