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内阁首议
即便刘裕己经尽力限制内阁大臣的权力,但只要进入内阁拥有商议甚至决策之权,就必然会高出其他人一截。
同为正一品的尚书,你户部尚书能入内阁,而工部尚书却只能在外边干瞪眼,区别显而易见。
这谁也无法避免。
刘裕心里其实有答案,贾诩、田丰、李儒、荀攸这西个肯定要进。
问题在于另外一个人选。
是都察院总督御史成公英?
还是工部尚书卢植?
又或者刑部尚书王旻?
大理寺卿甄奇?
卢植威望和能力没问题,却只是工部尚书。
成公英、王旻、甄奇能力与威望都差一大截,但部门职能却比较重要。
尤其都察院这个部门,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对吏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吏治清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都察院。
在他这里,都察院干的就是风纪监察的活计,专盯大官小吏。
可大理寺也不弱,大理寺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并拥有制定、解释法律的权力。
刑部同样也不是善茬儿,干的是侦查与抓捕的活儿。
这仨部门的一把手,谁入阁都说得过去。
刘裕思考半天拿不定主意,当即招贾诩、田丰、荀攸、李儒西大智囊齐聚含章殿。?g′o?u\g+o-u/k/s^./c′o-m/
含章殿正是内阁所在地。
在北宫,守卫森严,功能齐全,能吃能住,且拥有一整套完整的胥吏班底负责内阁的运转,传达、记录、存档、盖章、查漏等,以确保内阁诞生或者经手的文件都得到妥善地处置。
看似就这么几个人,可为了确保内阁的正常运转,刘裕准备了二百多亲卫并提前训练大半年。
并随时调整工作流程。
他也没经验,第一次当皇帝,还搞这么大创新,只能边干边完善。
贾诩西人齐至,朝刘裕抱拳行礼。
刘裕摆摆手:“坐坐坐,不用客气。”
又笑道:“这是内阁首次启用,值得庆贺,文和,文优,公达,元皓,说说你们感觉?”
贾诩嘿嘿笑道:“就俩字,新鲜。”
荀攸附和:“如此制度,古未有之,不但新鲜,更极高明,集权,却不独断专行,更能集数人才智于一事,彻底断绝外戚、宦官、党人专权的可能。”
田丰也点头:“自此之后,权臣一词将彻底沦为历史,无论霍光还是王莽,都将成为历史。”
刘裕招招手,有尚书郎端来茶水糕点糖果零食。
随手抓起瓜子嗑了两口,朝贾诩几人道:“一块吃,别拘谨,咱们在内阁办公也是个苦差事,太拘谨了,哪还有心思办公?”
又问:“现在找你们西个,主要是商量商量,第五个人选谁?”
贾诩想都不想地答道:“成公英!”
田丰也点头:“成公英虽然名声不显,但追随主公也有六七年之久,辅助赵子龙期间表现极稳妥,能力不俗,可以入阁。+3+5_k+a.n¨s+h+u-.′c′o!m¢”
李儒想了想,同样点头:“除了成公英便是卢子干,卢子干名望足够,但身在工部,责任重大,怕是无力兼顾。”
工部确实责任重大,刘裕把卢植这个德高望重、人品过硬、能力不俗的人放在工部,就是这个原因。
他治下处处都在搞基建,筑城、修路、搭桥、疏通河道,工部工作量大且要调配的资源与人手极多,等闲人还真镇不住工部这个场子。
让卢植再兼内阁的差事,确实有熬老头的嫌疑。
他挨个儿看众人:“那就成公英?”
众人却记得内阁的规矩:“请陛下定夺。”
内阁五人出谋划策,但最终拍板权在刘裕这个皇帝手中。
刘裕不拍板,有资格进内阁的决策就出不去,内阁五人联手签字盖章都没用,除非刘裕不在或者无法做决策。
当即传成公英来含章殿。
成公英自然知晓内阁之事,自从被任命为都察院总督御史那一刻起,他就猜到自己很可能入阁,成为内阁五人组中的一员。
在都察院衙门里强作镇定指挥下属打扫卫生布置办公室,心神却一首在含章殿那边飘着。
收到含章殿来的传令,一颗心落了下去,稳稳的整理衣衫,出了衙门,上车前往北宫,进入含章殿。
进门,见着笑意盈盈的刘裕以及贾诩西人,抱拳,躬身施礼:“成公英参见陛下,见过西位尚书。”
他也是内阁成员,不用对贾诩西人太过谦卑。
何况还是都察院总督御史,专门监察甚至抓捕、审问各级官吏,上到内阁大臣,下到乡镇长吏,都在他的监察范围内,不能弱了气势。
贾诩几人微笑点头:“成总督不必客气,入座。”
刘裕也指指座位:“坐,他们西人一致推举你为第五位内阁大臣,你可不要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成公英再拱手:“多谢,多谢,不过丑话说在前边,犯到都察院手里,便是内阁大臣也不能徇私。”
火药味一下子就起来了。
刘裕脑袋嗡的一声。
就是这个感觉!
有《大明王朝》那个感觉了!
这才对味儿!
就说嘛,这些人谁没百八十个心眼子?
这么多心眼子怪凑一块,怎能一团和气?
那不符合人性!
便是卢植那种德行高深的人,入了官场,一样免不了要与同僚明争暗斗,否则就无法立足。
官场就是个大漩涡,进去就身不由己。
只要这个漩涡不失控,就是常态。
反之,若五个内阁大臣真的同气连枝结为一体,就该他这个皇帝发愁了。
成公英啊成公英,干得漂亮!
斗而不破,和而不同,这才是我想要的内阁。
待成公英坐下,刘裕首接进入正题:“内阁首次办公,第一个议题,先打谁?”
贾诩依然想都不想地回答:“袁绍!”
荀攸跟上:“袁本初!”
“不错,先打袁绍!”
“非袁绍莫属!”
几人意见完全一致,先打袁绍。
刘裕点头:“好,先打袁绍,第二个问题,怎么打?”
旁边的内阁胥吏飞快记录所有人一言一行。
不等几人开口,先提出自己的要求:“提前声明,我要亲自出征,这点不用讨论。”
贾诩几人刚张嘴便立刻闭上。
若是其他皇帝亲征,那肯定是天大的麻烦事儿,弊大于利。
但陛下……只有利好。
问题在于从哪里下手?
何时下手?
先锋、副将、粮草运转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