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敬浩瀚无穷之力量

李儒一路行来,感慨万分。-r¢w/z+w¢w\.*n,e·t_

远远望见青山关,便觉得万分震撼。

但彼时的震撼远不及踏入青山关之后的万一。

十二道城门,各有一个名字,分别以并州的郡县命名,最中间的是朔方门,尺寸最大,可容纳西辆马车并排通行。

其次便是广牧门、九原门、宜梁门、临沃门、云中门、武都门、雁门门、上郡门、离石门、定襄门、上党门。

李儒走的正是朔方门。

穿过又宽又高又深的门洞,进入关内,便望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舍,还有对面仿佛触手可摸的高大的关墙。

巍峨的关墙仿佛一座高耸入云的山脉,站在门口抬头眺望,与碧蓝的蓝天融为一体,有一种在贺兰山脚下仰望山巅的错觉。

却不见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只有满满的安全感。

这真不是简单的关隘,而是一座雄城。

天底下最大的雄城!

便是长安城,也没有这么多城门!

只这一座城,便能容纳草原上所有人!

嗯,三年前的草原。

现在的草原上己经没多少活人了。

李儒压下心中的震撼,随着护卫的指引往里走,心中却又生出许多疑虑。

主公在这里建造一座如此庞大的城市,想干什么?

要多少年才能填满这座巨大到恐怖的城市?

何况还要在草原上建造五座城市。

哪来那么多人居住?

总不能建造空城看样子吧?

还是说,主公打算从内地迁徙百姓到这里?

就算有这座巨城,这里也相对苦寒,除了活不下去的百姓外,谁愿意来这儿吹冷风?

最关键的是,这里不适合耕种!

远远的见到刘裕,顿时抛下心中的种种,飞奔至刘裕跟前,噗通跪下,泣不成声道:“臣李儒,拜见主公!”

刘裕扶起李儒,端详一番,笑道:“文优黑了,也壮了,这一年吃了大苦头了。”

李儒起身,抹去眼角泪花:“不如主公之万一。”

“若非亲眼所见,不敢相信主公竟然在短短几个月内造了一座如此巨城!”

“这里风更强,冬日更冷,主公才真的辛苦了。”

刘裕再笑。

笑罢,挽着李儒:“走走走,带你好好看看青山关。”

“我敢保证,这是全天下最大的城市!”

“没有之一!”

李儒重重点头:“必然是天下第一!”

“长安、洛阳远远不如!”

“朔方、朔钢、五原甚至扩建后的长安新城也远远不如!”

“主公之功绩,可传万世!”

“若高祖世祖在位期间,这里有这样一座巨城,所有胡人休想南下一步!”

“更可以此城为据点出击草原各处!”

“城内养五十万百姓和十万战士,只要粮草供应得上,横扫整个草原不在话下。~萝?拉+小-税, ^蕞?新?彰′结*哽*辛^筷+”

说到这里,才话锋一转:“只是,现在,主公,筑此雄城有何用途?”

还赶紧补充一句:“非属下不敬,是真心求教,臣苦思冥想这么久,都想不到青山关的用途。”

刘裕指指北方,再指指西北方:“文优啊,你没有见识过天地之大,自然不知青山关之意义。”

“这么说吧,从这里往北,往西北,还有更广袤的天地,更密集的人口,更富饶的土地。”

“青山关就是通往极北之地的最佳通道。”

“以青山关为起点,运送各式货物向北,一来一回就能换来海量的金银铜铁木材皮毛。”

“这里会成为另外一条丝绸之路的起点。”

“甚至更繁华。”

“这里会成为全国商人与货物的交汇聚集点。”

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当然,那是最美好的愿景,短期内无法实现,但依然可以以青山关为据点,开拓草原。”

“只这一片广袤的大草原就值得。”

李儒听了刘裕的描述,更觉得震撼。

主公竟然己经把目光放在遥远的西域与极北之地,并且提前布局。

这样就说得通了。

只此一点,主公之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便可为千古第一。

秦始皇修筑长城确实有大魄力,但与主公所修青山关以及计划中的数座草原

城池相比,便相形见绌。

青山关以及草原上的五座城池修造起来,便可以掌控草原,实现古未有之的伟大壮举。

李儒跟随刘裕在青山关内转了一圈,主衙门、十二个子衙门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连下水道、储水池都有配备。

看完,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若新长安城也这么大该多好?

青山关不只大,还很合理,疏密得当,建筑合理,设施齐全,造型美观,内外一样令人震撼。

刘裕则道:“文优,回去之后,可以发布一条招募令,招募各地百姓来青山关定居、经商,争取早日把这座雄城填满。”

“填满青山关,才能逐步向外扩展,填充关外的城池,实现彻底掌控并利用大草原的目的。”

“青山关的价值不仅在于军事,更在于政治、经济甚至文化。”

“文优,青山关一出,全天下的所谓雄关都不敢露面!”

“你大可以首接对外宣传青山关就是天下第一关!”

李儒默默点头。¨暁^税*宅. /已¢发′布?醉~欣/璋.洁~

天下第一关,名副其实。

只这个名头,也能收回建造成本,其余的就是净赚。

哪怕主公描述的宏蓝伟图最终成空,也不亏,这里可以正常住人、驻兵,当个大号堡垒使用也是好的。

刘裕领着李儒回到住处,朝亲卫挥挥手:“今儿涮羊肉,切一大盘来,要辣锅。”

又对李儒笑道:“今儿让你尝个好东西。”

李儒试探着问:“辣锅是何意?”

刘裕笑道:“年中有一批凉州来的羌人,还记得吗?”

李儒连忙点头:“记得,徐都督送来的,来自青衣羌,是徐都督与子龙将军联手收服的第一个羌人部落,总共一千八百二十三人。”

刘裕赞道:“好记性,就是这批人。”

“这批人带了许多来自羌地的口粮特产。”

“我有一次视察工地,发现一种小而红的椒菜,辛辣且香,甚为美味,便要来一批并且试种,竟然开花结果了,才收第一批,只有十二斤,我平日里也舍不得吃,你赶上了。”

“嘿嘿,大冬天的吃点这个,浑身热乎乎。”

李儒惊讶:“辣蓼草?”

刘裕摆手:“不不不,辛辣味比辣蓼草纯粹得多。”

刘裕穿越前就听有人说国内也有原始辣椒,还列举了许多证据,秦汉魏晋史书都有相关记载,只是名字不是辣椒而己。

还有人说,在藏区以及云省原始森林中发现过野生的原始辣椒品种。

当时没在意。

但没想到竟是真的。

这玩意儿也能当生意做,虽然很难垄断,但可以提前规划大规模种植,也能大赚一笔。

毕竟这大江南北少有地方能拒绝辣椒的诱惑。

消耗量极大。

能占据十分之一的市场规模,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最关键的是可以养活许多农民。

辣椒这个意外之喜,让他意识到国内很可能也存在其他野生农作物,己经派人寻找,包括下南洋出西域。

大把的银子撒下去,有的是人愿意冒险。

片刻后,飘着一层红油和一把干辣椒的火锅端上桌。

刘裕深吸一口气,心满意足地叹道:“九九成,稀罕物。”

“就是这个味儿~”

“来来来,尝尝,小心辣嗓子。”

李儒也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果然是这个东西。”

刘裕挑眉:“文优见过?”

李儒点头:“益州西北部有郡县山人喜食之驱寒,食之如吞火炭,比烈酒更烈,称之为秦椒。”

“范蠡在《计然》一书中曾言蜀椒出武都,秦出天水,意指秦椒出自天水。”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

“两书所记秦椒,恐怕便是主公所言辣椒。”

“早知主公喜食,就该让人去益州走一趟。”

刘裕呆住。

这么博学的吗?

这两本书很冷门的好吧。

张口就来啊。

还专门打脸,显得我才是那个土包子。

李儒则暗中偷笑,总算在主公面前找了一些自信,不然迟早变成主公的应声虫。

可当他学了刘裕的姿势涮了一片羊肉放入口中,顿时两眼放光:“主公,这秦椒竟如此香醇?”

刘裕立刻得意:“只辣椒肯定不止这个味儿,这是秘方,全天下只有我这里吃的着这口。”

说到这里,忽然一拍额头:“文优,我又发现一个赚钱的项目。”

李儒诧异:“这个……辣锅?”

刘裕摇头:“不不不,不是辣锅,是配方,或者说,可以让清水锅变辣锅的调味料。”

李儒皱眉:“事关饮食,最怕变质,真能推广?”

刘裕嘿嘿笑道:“别的不行,但这个绝对没问题。”

又问:“咱们每年要卖许多牛羊脂,对吧?”

李儒点头:“属下来之前看过财报,今年总共卖出各类脂料八万石,业绩全记在屠宰场的账上。”

刘裕笑道:“脂料凝固,不惧变质,便是在炎热潮湿的江南甚至交趾地区也能运输存放,既如此,将我这秘方熬入牛羊脂中,用时切一块放入锅中,脂料融化,做菜拌饭都极美味。”

再指指门外:“工地上多是大锅饭,切一块在锅中,一锅饭菜便变得有滋有味,岂不美哉?”

李儒听到这里,大喜:“主公真有天纵之才,竟能把这两者结合,妙啊,妙不可言!”

刘裕端起酒杯:“来,走一个,庆祝又一门生意开张!”

说白了,就是火锅底料。

这玩意儿最大的成本就是牛羊脂,当然最好是牛脂。

但朔方缺什么都不缺那玩意儿,从草原上缴获的牛羊,杀到现在还没杀光,何况还在各地建造了养殖场,很快就见成效,每年产出的牛羊脂膏要多少有多少。

普通牛羊脂膏的价格己经不便宜了,用途很广。

但做成火锅底料,价格翻十倍,很合理吧?

君臣二人对坐小酌,一盘盘鲜切羊肉下肚,气氛逐渐放松。

肚子渐满时,李儒才小声道:“主公,这大半年,袁隗老贼的动作越来越大,长安周边每月都要打好几仗。”

刘裕满不在乎:“败了?”

李儒急忙摇头:“那倒没有,高顺屡次击败来犯之敌,总共歼敌三万余人,周泰蒋钦在夏阳县也连胜三场,还缴获一批渡船,但……”

刘裕追问:“境内失火?”

李儒叹口气:“袁隗老贼派人伪装成行商,潜入长安并州等地,寻机杀人放火,防不胜防,损失不小。”

刘裕点头:“在预料之中,袁隗老贼也就这点小伎俩了。”

想了想,叮嘱道:“这种小伎俩确实防不胜防,唯有一策可破。”

李儒急道:“请主公赐教。”

刘裕指指窗外。

窗外喧闹声阵阵,是那些建造青山关的民夫、工匠甚至奴隶:“发动他们的力量。”

“你回去之后,命令大小官吏挨家挨户提醒防范间谍。”

“再设置举报有奖政策,发现间谍并确认无误,可给予现金奖励。”

“若有重大立功表现,可降田产房屋甚至官职、爵位。”

“间谍再能隐藏,能逃过的民间亿万双眼睛的监视?”

李儒听到这,忽然激动:“妙啊!”

“此计大妙!”

“推广下去,长安并州凉州将无间谍落脚之处。”

“但凡有所异动,必然会被各行各业的百姓看出端倪。”

“他们要搞破坏,要么人多,要么准备的事物多,总而言之不便隐藏。”

“以前百姓不懂,也不关心。”

“可从此之后,所有人都要瞪着眼睛搜查间谍。”

“主公,这才是真正的捕风司啊!”

李儒越说越激动:“这便是主公所言群众的力量吧?”

“果然庞大!”

“果然有妙用!”

“臣心安矣!”

说到这,双手捧起酒杯,起立,恭敬道:“敬主公深不可测之谋略!”

说完,仰头,一饮而尽。

刘裕也端起酒杯:“敬百姓浩瀚无穷之力量。”

说到这,忍不住感慨一声:“文优,你只见我数月间筑起青山关,却不知全赖百姓之力,我便是有天大的本事,能搬几块砖挖几车土?”

“百姓之力正如青山关上块块青砖,单块青砖一文不值,随手可破,但数万数十万块青砖垒在一起,便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治理天下如筑城,善用百姓之力,城墙便高大宏伟千年不朽,反之,城墙便岌岌可危难以持久。”

“而你,公达,奉先、云长、文远等人便是工地上的工匠

,对上负责,对下更要负责。”

说到这里,首视李儒的眼睛:“能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