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书同文,字同音

郑康成是谁?

郑玄是也!

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大儒,经学宗师,一生淡泊名利,专心研学与教学,学生多达千人,遍布天下。¨衫.八+墈.书?王\ +埂·鑫/嶵-哙·

蔡邕在此人面前都要低一头。

若这人起兵造反,那影响力想想都恐怖。

刘裕拿郑玄举例子,蔡邕秒懂,忍不住心生惊骇之感。

此事若成,刘无咎将会彻底摆脱对士族的依赖,打破天下人对士族的依赖,让天下人意识到这天下没有士族也能正常运转,士族死绝天也不会塌下来。

到那时,士族距离灭亡不远。

刘无咎这一套太狠了!

收农田断绝士族生计!

散奴隶断绝士族爪牙!

办学校断绝士族传承!

从经济、军事、文化三方面同时下手,断绝士族生存繁衍的土壤。

但这个消息传出去,士族绝不会坐以待毙,会使一切手段反击。

之前还不太敢确定袁隗会不会推动第三次北伐。

现在,可以确定,袁隗一定会全力推动第三次北伐,而且调动的兵马、粮草规模必然是空前绝后的多。

这一战,是士族为生存而战。

想到这,神情更复杂:“你完全可以稳扎稳打分步推进,而非现在这般激进。”

刘裕爽朗笑道:“你能明白我的用心,再好不过,但激进与不激进,该做的事情一点不少,还不如激进点,至少痛快。-求\书+帮! ?已^发_布¨最+芯?彰¨結*”

“可也危险。”

“危险?做什么不危险?岂能因为危险就放弃?”

“一旦失败,你的下场很惨。”

“再惨也不会比当今天子更惨,他贵为天子却连妻子儿子都保不住。”

“……”

蔡邕一时无话。

内心的震撼却一浪接一浪。

他也是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

但面对刘裕提出的种种设想,却被震撼得无以复加。

偏偏刘裕还是个霸道刚猛不肯妥协的。

是福还是祸?

忧虑片刻,暗暗叹口气。

自己就一个行将就木的老朽,在任时都管不了朝中的诸多乱象,现在又能管得了什么?

让年轻人自个儿闯荡去吧。

说不定真能闯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呢。

而且观刘无咎行事,颇有高祖当年的风范,而且比高祖更年轻、更善战,未来可期。

至于自己,安心编纂史书便是,刘无咎总不会禁止自己编史吧?

想到这,朝刘裕拱拱手:“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我这把老骨头就不掺和了,也不敢奢求你能提供多少方便,只求一个安定的住所编纂史书。”

刘裕却笑着摇头:“别啊,你的价值可不只编纂史书,我还有大用。-精?武·暁,说¨王¨ `芜\错`内¢容^”

蔡邕摆摆手:“我懂,我懂,我会尽量以我的号召力帮你招募学子。”

“不是这个。”

“那是……”

“我打算编纂一套字典,搜集天下文字,解字释义,使天下人更方便识字读书。”

“字典?说文解字哪种?”

“对,但也不对。”

“愿闻其详。”

“我要的字典,要更全面,更详细,更通俗,更方便,更简洁。”

蔡邕茫然:“啊?”

还有这样的字典?既要还要,怎么可能?

刘裕不解释,抽出一张洁白的宣纸,提笔,笔走龙蛇,写下一百来字,递给蔡邕:“你看。”

蔡邕接过,皱起眉头。

竟是一份聘书。

“敬启蔡氏昭姬妆次。”

“刘裕不才,仰慕淑范久矣。”

“蔡氏名门,昭姬才情冠绝当世,窈窕之姿,兰心蕙质。”

“今遣冰人执雁,愿以玄纁为聘,结两姓之好,筑金屋贮慧,伏冀垂允,共谱琴瑟。”

但很快发现异常。

这字,好特别的结构与笔画。

结构俊朗严谨,笔画挺拔匀称,运笔极有法度,转折提按间方圆得当,是之前从未见过的写法。

最关键的是,许多字非常简洁,结构与篆书隶书楷书相同,但笔画更少。

另外,这格式排列也很特别,中间有点、圈间隔,几乎不用花心思断句,这若用于解释西书五经,岂不是能免去许多歧义?

蔡邕是当世大儒,且极擅长书法,能写史书,也能解读先贤经典,是全能之才,一眼就发现刘裕这短短九十来字的聘书中的玄妙。

读了一遍又一遍,越琢磨,越觉得巧妙。

无论是简化过后的文字,还是书法风格,以及断句方式。

最后忍不住问:“你从哪学来的?”

刘裕微笑:“无人教授,自学成才。”

“天才,天纵之才。”

“我要编纂的字典,要收录世间所有文字并加以简化,方便识别、阅读、书写,蔡先生,天底下没有人比你更适合担当此任。”

“好,好,好,我做,我做!”

蔡邕想都不想地答应。

让他当官,他天亮起床。

让他做学问,他天不亮就起床。

他是官迷,更是个大学者,内心更愿意做学问。

何况是这种注定要名垂青史的大学问。

这门学问真要做成,必然能惠及全天下,无论士族、寒门、平民都能以更快的速度读书识字,这是多大的功德?

刘裕又不紧不慢地说道:“除了文字,还有声调。”

“声调?”

“对,我自创的一套声韵字符,也更简洁,更标准,只要掌握这套字符,天下同音将不再是梦。”

“当真?”

“请看。”

刘裕提笔写下一套标准的字母读音,从啊喔鹅到自次丝义乌,又分别标出五个读音。

写完,读一遍,笑道:“这套音韵简洁标准且通用性强,掌握它们,再有相对应的字典,便是七八岁孩童也能轻松查询到陌生文字的读音、释义,比某些地方才开始流行的反切法简单千百倍。”

蔡邕死死盯着那套从未见过的字符,一遍又一遍重复那套陌生但朗朗上口的音节,越读越上头,越读越震撼。

这套音节表搭配简化后的文字、断句符号将大幅降低读书识字的难度,并且可以一统口音,做到秦始皇当年都没做到的事情。

书同文,字同音,这是真正的文化大统一!

胜过疆土的大统一千倍万倍!

文字语言是一切文化的根基!

若能将这套文字和读音传授至五湖西海,其功劳强过率领兵马开疆拓土!

打下的疆土随时有丢失的风险。

但传播出去的文字语言则如野草生根,只会越长越旺!

传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

几千年后,无论疆土如何变化,根都在这里!

在大汉!

在并州!

在五原郡!

在我们翁婿俩!

蔡邕越想越激动,一把抓住刘裕的手掌:“贤婿,什么都别说,明日就提亲,后日定亲,七日后完婚,十天后老夫将闭关编撰这部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