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从“水土不服”到顺畅运转
巨大的钢结构仓库里,回荡着工具敲击、电机试运行的声响和工程师们中气十足的交流声——偶尔还夹杂着几句无奈的吐槽。
“这玩意儿也认地方吗?在国内试得好好的,怎么到了这儿电压一波动就闹脾气!”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小张挠着头,对着一台时不时跳闸的精密土壤养分检测仪发愁。非洲大陆的电网远不如国内稳定,电压波动犹如心跳过山车,对这些娇贵的仪器来说是严峻考验。
“不是它认地方,是咱们得‘入乡随俗’!”负责电力的老工程师王工嗓门洪亮,他正指挥着人手安装新到货的大功率稳压器和备用发电机组。“所有精密仪器,必须接稳压电源!发电机组的油料储备和日常维护流程,都给我形成制度,严格执行!咱们的现代化农业,第一步是先保证‘不断电’!”
另一边,来自洛阳一拖的几位技师正围着那几台“东方红”拖拉机忙活。
“刘师傅,这空气滤清器得改!”一个满手油污的技师喊道,“这地方灰尘太大了,原装滤芯估计撑不了两天就得堵!”
“改!加装一道粗滤!油滤也检查,看看适应当地的油品质量不!”刘师傅果断下令。这些看似“傻大黑粗”的铁牛,也需要根据非洲的“水土”进行细致的调整和强化。
方稷和赵老也没闲着,他们穿梭在各个调试现场。方稷更关注那些实验设备的校准:“天平、ph计、光谱仪,所有计量设备,必须用带来的标准物质重新校准!这里的温度湿度都和国内不一样,数据可不能从一开始就出了偏差。”
赵老则对那台简易的有机肥翻堆机产生了浓厚兴趣,正和厂家来的技术员讨论:“这个转速能不能再调低点?适合当地人操作的节奏…对,再慢一点,稳一点好。”
整个仓库宛如一个临时的技术攻关战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项目向成功又迈进了一小步。当所有设备终于逐一轰鸣着正常运转起来,数据在屏幕上稳定显示时,大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感觉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些许掌控感。
相比那些需要调试、磨合的钢铁设备,团队成员们血肉之躯的“水土不服”来得更为直接和汹涌。
基地的食堂虽然由国内特意带来的两位厨师老张和小李,他们已经绞尽脑汁,试图用有限的当地食材还原天南地北的味道,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巨大的、带有独特发酵酸味的英吉拉薄饼取代了米饭馒头,各种名为“wat”的、用大量berbere香料炖煮的酱料(牛肉、鸡肉或扁豆)成为主菜,空气中开始弥漫一种对于中国人来说颇为陌生的、浓郁而刺激的香料气息。
起初几天,新鲜感压倒了一切。
“嘿,这大薄饼,像毛巾似的,扯着吃还挺好玩!”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尝试着用手撕下一块英吉拉,裹上炖得烂烂的酱料塞进嘴里,咀嚼几下,眼睛亮了,“嗯!酸溜溜的,挺开胃!这酱味道真冲,但香!”
“有点像咱们的酸浆面,能接受。”有人附和。
那几天,食堂里充满了对各种新奇食物的品评和尝试,甚至带点探险的乐趣。
然而,好景不长。连续摄入三四天后,问题开始像地雷一样接连爆炸。
先是有人觉得腹胀,消化不良,食堂角落的健胃消食片迅速成了抢手货。
紧接着,“哎呦喂…”的呻吟声开始在不同宿舍和厕所间此起彼伏。“我这肚子…咕噜咕响,不行了不行了…”一个工程师捂着肚子,脸色发白地冲向卫生间。“我也是,跑第三趟了,腿都软了。这英吉拉太瓷实了,不消化…”
“嘴里寡淡得很,馋死家里的炒青菜了,你看这顿又是炖豆子…”
医务室门口排起了小队,黄连素、蒙脱石散的消耗量直线上升,随队医生忙得不可开交。
后勤主管孙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要申请去采购一些更符合大家口味的调料和原料都被当地军队拒绝了,这种在他们看来就是非必要的外出,让她们克服一下,毕竟不是没东西吃。
因为运力有限,当时虽然有考虑要带一些酱油醋之类的,但是觉得饮食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就没有运,现在真的是拍大腿后悔都没用。
后勤主管孙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看着队员们一个个食欲不振、甚至跑肚拉稀,心里揪得难受。她再次找到基地负责与当地军方联络的协调员,几乎是恳求道:“王干事,能不能再跟他们商量商量?就出去一趟,买点大米、面粉,哪怕就几瓶酱油醋也好啊!你看大家这吃饭都快成问题了,影响身体,更影响工作啊!”
王干事面露难色,无奈地摇头:“孙姐,不是我不尽力。所罗门先生和军方代表的态度非常坚决。现在外面局势确实紧张,他们反复强调,任何非绝对必要的出行都被严格禁止,一切以安全为第一考量。他们理解我们的饮食不习惯,但认为‘有充足食物供应’和‘吃得习惯’是两回事…咱们的困难,在他们看来,优先级不够。”
孙姐听着这话,心里一阵发凉,同时也涌起一股无力感。当初制定物资清单时,考虑到运力宝贵,优先保障了核心的科研设备、农机具、种子和必要的医疗药品,像酱油、醋、豆瓣酱这些“不重要”的调味品,以及大量耐储存的米面,确实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甚至有些就没带,指望当地采购补充。谁能想到,一下飞机就被“软禁”在了基地里呢?
“唉!真是…当初要是咬咬牙,多塞几箱酱油醋就好了!现在真是拍大腿都来不及!”孙姐懊恼地直跺脚,但也无计可施。
就在大家对着晚餐的英吉拉和炖豆子唉声叹气时,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这天傍晚,基地大门外传来一阵汽车引擎声和短暂的交谈声。不一会儿,王干事一脸兴奋地跑进来,身后跟着几个当地士兵,抬着两个看起来沉甸甸的木箱。
“孙姐!快来看!所罗门先生派人送来的!”王干事的声音里带着惊喜。
孙姐和几个好奇的队员立刻围了上去。打开木箱,里面赫然是一袋袋雪白的大米、一桶桶清澈的食用油,甚至还有——几瓶贴着中文标签的酱油和醋!虽然牌子陌生,但那熟悉的汉字和酱香味,瞬间让所有人眼睛都亮了!
“这…这是怎么回事?”孙姐又惊又喜,几乎不敢相信。
王干事解释道:“所罗门先生大概是从我们多次的请求中,真正意识到了我们的‘饮食困境’。他可能也觉得过意不去,或者担心真的影响我们团队的健康和工作状态,于是动用了他个人的关系渠道,从亚的斯亚贝巴的华人超市或者中资企业仓库里,调来了这批‘补给’!这算是特事特办,是份大人情!”
“太好了!太好了!”孙姐激动得连连道谢,立刻指挥后勤组的人把东西搬进厨房,“老张!小李!快!今晚就给大伙蒸米饭!炒个菜!”
当晚的食堂,久违的米饭香气和炒菜时油脂与酱油碰撞产生的复合香味弥漫开来,几乎让所有队员热泪盈眶。虽然只是最简单的酱油炒蛋、清炒(罐头)蔬菜,配上白米饭,但吃在嘴里,简直是人间至味。
“呜呜呜…这才是人吃的饭啊!”一个年轻队员扒拉着米饭,含糊不清地感叹,差点哭出来。
“活过来了!感觉胃终于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