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集:后院的石榴树

后院的石榴树

苏敬之站在账房门口时,听见后院传来“咔嚓”一声脆响。

正是七月末的响午,日头把青石板晒得发烫,账房里的算盘珠子沾了汗,拨起来总带着黏滞的滞涩。他把刚核完的布庄账目推到一旁,竹编窗帘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露出后院那棵歪脖子石榴树——枝桠上挂着的青石榴刚有拳头大,此刻却有个半大孩子正攀在最粗的那根枝桠上,手里攥着把小银刀,正往树皮里刻着什么。

“苏明远!”

那孩子吓得手一抖,银刀“当啷”掉在地上,人从枝桠上滑下来,摔在厚厚的青苔上,倒没怎么疼,只是抬头看见苏敬之板着的脸,顿时缩了缩脖子。他身上还穿着学徒房的灰布短褂,袖口沾着墨迹,正是上个月刚从乡下接来的族侄,按辈分该叫苏敬之一声二叔。

“二、二叔,”苏明远爬起来,手在背后蹭了蹭,“我就是看看这树结了多少果子。”

苏敬之捡起地上的银刀,刀鞘上还刻着“明远”二字,是他前几日刚给这孩子打的。他摩挲着刀刃上的寒光,没回头,只望着那石榴树:“你爹送你来时怎么说的?”

“说……说要学做账,学经商,不能给苏家丢脸。”

“那你刻这树做什么?”苏敬之的声音沉了沉。

明远的脸涨得通红,手指绞着衣角:“我看这树歪歪扭扭的,结的果子肯定也不甜,想着刻个记号,等熟了先摘它……”

话没说完,就被苏敬之打断:“这树比你爷爷的岁数都大。”

他走到石榴树下,伸手抚过树干上刚刻出的歪扭刻痕,那里还留着经年累月的旧伤——有孩童刻的歪字,有虫蛀的孔洞,还有二十年前那场暴雨被雷劈出的焦黑印记。可树皮依旧粗糙厚实,枝叶在烈日里绿得发亮,枝头的青石榴坠得枝桠微微弯着,倒有种倔强的憨态。

“光绪三年那会儿,你爷爷还是个小伙计,”苏敬之的声音缓了些,带着点回忆的沙哑,“那年山西大旱,赤地千里,咱们苏家的粮仓也快见底了。有天夜里,你太爷爷把全家人叫到后院,说要砍这棵树当柴烧,给佃户们熬粥。”

明远眨了眨眼,他在乡下听过老人讲大旱的惨状,却不知道这树还有这回事。

“你爷爷当时就抱着树干不肯撒手,”苏敬之笑了笑,指尖划过一道浅痕,“他说这树是太奶奶嫁过来时亲手栽的,结的果子酸得掉牙,可每到八月,满院子都是石榴香。他说要是连念想都没了,人就熬不过去了。”

那天夜里,苏老爷子最终没砍树。后来是苏敬之的父亲,也就是明远的大爷爷,带着商队走了三个月,从蒙古草原换回了一车车的粮食,才让苏家撑过了那场灾。而这棵石榴树,就在那年夏天结了满树的果子,红得像小灯笼,酸得人皱眉,却被孩子们揣在怀里,当成了宝贝。

“做生意和栽树一样,”苏敬之转过身,把银刀递给明远,“不能只看眼下结不结果,甜不甜。得让根扎得深,经得住旱涝,才能年年有收成。”

明远接过刀,手指在刀柄上捏出了红痕。他看着树干上自己刚刻的印子,忽然蹲下身,用袖子去擦那道新刻的痕,擦得袖口都染了绿。

苏敬之没再说话,转身回了账房。刚坐下,就听见后院传来轻轻的刨土声。他掀起窗帘一角,看见明远正蹲在石榴树下,用手刨着树根周围的土,把刚才被踩实的地方松了松,又从井边拎来半桶水,小心翼翼地浇在树根上。

傍晚时,账房的老掌柜来送账本,看见苏敬之望着窗外发呆,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那半大孩子正搬着块青石板,垫在石榴树最歪的那根枝桠下,像是怕它被果子压断。

“这孩子,倒比刚来时长进些了。”老掌柜笑了笑。

苏敬之点点头,拿起笔在账本上批着什么,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窗外的石榴树在夕阳里晃了晃,叶子上的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是谁撒了一把碎银子。

夜里起了风,带着夏末的潮气。苏敬之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是明远举着盏油灯,裤脚全是泥。

“二叔,树、树好像要倒了!”

后院的风果然更急了,石榴树被吹得东倒西歪,最粗的那根枝桠已经压得快贴到地面,树皮上的旧伤处裂开了道新缝。明远急得直转圈,手里还攥着白天那块青石板,想往树下塞,却被风刮得站不稳。

“去柴房把那根松木柱子搬来。”苏敬之回屋披了件长衫。

两人合力把松木柱抬到树下,苏敬之踩着明远搭的手,爬到半人高,将柱子顶在枝桠最弯的地方,明远在底下用绳子把柱子绑紧,又往柱脚堆了几块石头夯实。风还在吼,树却稳了些,叶子不再乱晃,枝头的青石榴也安稳地悬着。

“这样能撑住吗?”明远仰着头问,额头上全是汗。

苏敬之从树上跳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等明天叫木匠来修个结实的架子。这树啊,比你我都经折腾。”

回到屋里,苏敬之翻出个旧木盒,里面装着本泛黄的账簿,封面上写着“光绪三年”。他翻开第一页,上面记着那年的收成,粮食的价格,还有一行小字:“七月廿三,石榴树结果三十一颗。”字迹是他父亲的,笔锋里带着股韧劲。

他忽然想起白天明远刻在树上的痕,那位置,和账簿里记的“雷劈焦痕左三尺”竟差不多。

第二天一早,苏敬之刚到账房,就见明远端着个粗瓷碗进来了,碗里盛着几个青石榴,表皮还带着绒毛。

“二叔,我看树下掉了几个,捡起来洗了洗。”明远把碗往桌上推了推,“有点酸,但是挺解渴的。”

苏敬之拿起一个,用明远的小银刀切开,青白色的果肉里嵌着红籽,咬一口,酸得他眯起眼,却有股清冽的汁水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点回甘。

“当年你爷爷就是靠这酸果子,在粮车里藏了字条,才让你太爷爷知道商队在草原遇了劫。”苏敬之指着石榴籽,“他把求救的话写在油纸上传回来,就塞在这石榴里。”

明远瞪圆了眼睛,手里的石榴差点掉下去。

“做生意不光是算银钱,”苏敬之把石榴籽吐在碟子里,“还得有心眼,有担当,更得记得根在哪。”

正说着,木匠带着徒弟来了,在后院叮叮当当地敲打着,给石榴树做了个雕花的木架,把歪扭的枝桠稳稳托住。明远蹲在旁边看,时不时递个钉子,问这问那,倒比在账房里练字时精神多了。

过了几日,苏敬之去布庄巡查,回来时路过学徒房,听见里面传来明远的声音:“这石榴树啊,得等霜降前摘,不然酸得能掉牙……”他推门进去,只见明远正拿着个青石榴,给几个新来的小徒弟比划着,桌上还摊着本描红本,上面写着“诚信”二字,笔锋虽然稚嫩,却写得工工整整。

秋分时,石榴熟了。满树的红果子压弯了枝桠,连空气里都飘着甜香。苏敬之让伙计们摘了一筐,分给账房和学徒房的人。明远捧着自己分到的那个,却没吃,而是用银刀小心地切开,把石榴籽一颗颗剥出来,装在小瓷罐里,埋在了石榴树下。

“你这是做什么?”苏敬之恰好撞见。

“我娘说,好东西得留种,”明远拍了拍手上的土,“明年说不定能长出新苗呢。”

苏敬之看着他额头上沾着的泥点,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跟着父亲在树下埋石榴籽。那时父亲说:“树有根,商有魂,苏家的生意,得像这石榴树一样,在土里扎得深,才能在风里站得稳。”

那天晚上,苏敬之在账本的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秋分,石榴红,明远埋籽于树下。”

窗外的月光落在石榴树上,叶子沙沙作响,像是谁在轻轻拨动算盘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