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观影冲锋(7)家书
他看着光幕上那座孤零零的小高领,想起刚刚那名战士所说的“还剩十五人”,李世民只觉得喉头一阵干涩,不由得颤抖着声音,望向身旁的李今越:“今越,你们……你们那时候,一个排……有多少人?”
李今越抿了抿嘴,声音有些沙哑的说道:“三到四十人。”
李世民闻言,眼中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一滴滚烫的泪珠顺着脸颊滑落,他喃喃地说道:“唉……怎么会如此,怎会如此,还剩十五人……十五人啊……”
李今越这时候才继续说道:“在受到大规模轰炸过后,小高领上的战士们都在剧烈的震荡后没能缓过来。就连阵地上最重要的火力点,那挺重机枪,也已经彻底暴露了。鹰军已经完全清楚了我军的防御重点,判断出了我军的大概兵力,也摸清了战壕的布局和地形。”
“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鹰军已经没有任何战术上的突然性可以利用了。战士们能依靠的,只有平时训练的战术技能和战斗意志。”
听到这样的话语,李世民和天幕下的百姓们不由得在心中为这些战士们再度捏了一把汗。
他们只能默默的祈求,总攻的时间快点能到来,只能祈求,那鹰军的下一波进攻来的在晚一些,让这些战士们,多缓口气。
也祈求着,这些战士们的伤亡可以小一些,再小一些。
然而下一刻,画面切换,来到了鹰军的指挥部中。
““少校,我已经给过你六次机会了,结果飞机还被他们击中了一架。”一名肩上扛着更高军衔的鹰军指挥官,正对着那名一直在弹坑中指挥战斗的少校说道,语气中充满了不耐与失望。”
“那名少校的脸上写满了不服气,他梗着脖子争辩道:“长官,他们的地面作战能力很强,我申请坦克支援!””
“可他话音刚落,那名最高指挥官便断然拒绝道:“你疯了吗?我们的坦克已经全部投入到战斗中了。””
“鹰军少校依旧不肯罢休,他上前一步,眼神中带着一丝疯狂的执拗:“我保证这是最后一次,我不信他们真的不怕死!””
“最高指挥官闻言,看着他那执拗的样子,无奈地叹了口气,最终还是对着身旁的一名通讯兵下令道:“给我联系坦克营,马上。””
“随即,他转过身,用一种复杂而严肃的目光盯着少校,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也保证,这是你最后一次机会。而且我告诉你,华夏人不是不怕死,他们只是想跟我们同归于尽。””
“可那名已经被愤怒与傲慢冲昏头脑的少校,却只是轻蔑地说道:“这一次,我一定会让他们付出代价。””
看到鹰军竟然真的打算动用坦克这种钢铁巨兽来对付阵地上仅剩的战士们,天幕下的百姓们顿时怒不可遏。
尤其是那名少校高傲自大、完全不将战士们的英勇放在眼里的言论,更是点燃了所有人的怒火。
弹幕上,瞬间被愤怒的咒骂所淹没。
[不要脸!这群洋鬼子当真是不要脸到了极点!]
[他凭什么这么嚣张!凭什么这么傲慢!]
[他们占尽了优势,打了六次都攻不下来,那个洋鬼子哪来的脸说这种话!]
[气死我了!真想冲进去撕烂他那张臭嘴!]
大汉,未央宫
刘彻看着光幕上那鹰军少校无比嚣张的脸更是勃然大怒,猛的一巴掌拍在面前的桌案上,发出一声巨响。
“tmd!无耻之尤!这群西夷,简直是无耻至极!”
刘彻的脸上满是怒容,厉声骂道:“呵,这洋鬼子!一个前面六次进攻都铩羽而归的败将,他究竟是何来的脸面,敢如此嚣张狂妄的!”
可话虽如此,但此刻刘彻的心中也并不轻松,作为经历过幻境,对后世的武器也有着些许了解的帝王,他也更能明白此刻小高领上战士们所面临的境遇。
而此刻立于刘彻身侧的卫青与少年霍去病,也是如此,脸色也都十分难看。
如今战士们损失惨重,减员过半,如今敌人还要动用坦克。
这几乎是要将阵地上的战士们,彻底逼入死地。
一时间,无论是哪个时空,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
他们只能在心中,为那些战士们,默默地祈祷着。
希望他们,一定要坚持下去。
“而此刻,小高岭上,幸存的战士们正倚靠在残破的工事上,整理着装备,努力救治着伤员。他们之中,有的眼睛紧紧包着纱布,渗出的血迹染红了白布;有的腿受了重伤,无法行走,只能靠在战友身上。”
“可阵地上一片死寂,没有人喊疼,没有人退缩。这时,一位战士用着自己颤抖不已的手,将仅剩的没有多少发的步枪子弹递给了另一名还能勉强作战的战士。那名战士伸出他那只裹满了纱布、浸透了血污的手,郑重地接了过来。”看到这一幕,天幕下的人们再也绷不住,纷纷落下泪来。他们多么希望如今自己在弹幕中所说的话,能让光幕中的后世孩子们看到,他们只想告诉他们:
[娃儿们,你们受苦了!受苦了啊!]
此刻,他们觉得,那鹰军的最高指挥官确实有一句话说得没错,华夏人确实想跟他们同归于尽,至少,他们想。
“这时,之前那位新兵,也就是新兵通讯员喜子,颤抖着手从包中拿出了一张信纸,那是一张沾满了血渍的信纸,通讯员颤抖着将其打开:“崔班长的家书……””
一句话,不但吸引了阵地上所有幸存战士的目光,也吸引了天幕下所有人的目光。
“通讯员颤抖着声音,努力辨认着上面的字迹,将其念了出来:“吾儿……青山……父听……父听……””
可仅仅只是个开头,通讯员便已经泣不成声,再也念不下去。这时,侧脸被烧得血肉模糊的郑光哲却并不需要看便接上了喜子未能念完的话语。
“吾儿,青山。”
“父听闻,你将再赴战场,心有记挂,来信是想告诉你,父虽抱恙,然志与儿同。””
仅仅只是这开头的一段话,便已经让天幕下的百姓们红了眼眶。
“国难当头,未能亲自上阵杀敌,心存遗憾,幸有儿自觉请缨,参军报国,深感荣光。国家兴亡,匹夫有份,军人报国,赤胆忠心……”
李世民死死地咬着下唇,听着这份带血的家书,泪流不止:这是……这是多好的一家啊……满门忠烈……可那……那崔班长……怎么就……怎么就殉国了呢……。
可下一句话,才让天幕下的所有人知道,后世的人们究竟有多么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
“父,无需你在身前尽孝,只愿吾儿,在民族份上尽忠。”
“父字。”
当最后两个字,由郑光哲沙哑着嗓音,艰难地从喉咙中挤出时,天幕下的陷入了一片死寂。
这封带血的家书,字字句句,都如同一柄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
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只有一位父亲,用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写下了对儿子最深沉的期望。
国在家前。
无需尽孝,只需尽忠。
这是一种何等深明大义的取舍,又是一种何等剜心泣血的决绝。
[父要儿尽忠,儿已然尽忠……可……可他…他却再也回不去了!]
[崔家……崔家当真是满门忠烈啊!]
[“父虽抱恙,然志与儿同。”……这位父亲,他是抱着何等的决心,送儿子上的战场啊!]
[忠孝……忠孝难两全……可这位老父亲,竟亲手为儿子选了……]
[呜...我只想告诉这位崔父,您的孩子,做到了!他做到了啊!]
[他赤胆忠心,以身殉国,他……他……是英雄!是我华夏的大英雄啊!]
[是啊,这些战士们……他们是我华夏的好儿郎……是大英雄……他们都是啊……都是啊……]
而此刻,李世民的眼泪,早已如同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滚滚滑落。他没有去擦,只是任由那滚烫的泪水浸湿自己的衣襟。
他身为帝王,一生所求,便是臣民的“忠”。他曾以为,这“忠”来自于君王的威严,来自于律法的约束,来自于封赏的激励。
可如今,自天幕降临后,他才明白。
原来,有一种“忠”,是源自于血脉深处的传承,是根植于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鞭策,它是一种自觉,一种荣耀,一种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看得比自己生命、比血脉亲情更重的信仰。
“今越……”李世民的声音嘶哑得不成样子,他望着屏幕,看着屏幕里的战士们,问道:“这样的家书……在那时候,多吗?”
李今越的眼眶同样通红,她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地点了点头:“很多。那时候的很多英烈,都是告别了父母,辞别了妻儿,走上战场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清楚,若不将战火挡在国门之外,那燃烧的,就很有可能是身后的祖国。”
李世民闻言,缓缓地闭上了双眼,两行清泪再度滑落。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睁开眼时,那眼眸中,除了对战士们的心疼,更有了对他们更加的尊重与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