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你行你上

对于孩子上学这事,桑榆还是很上心的,拉着桑兴皓问了问今日的教学情况。

学堂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像她们家里两个孩子这样,开过蒙识字念过书的倒是没几个。

于是柴夫子还是按照最基础的《三字经》开始教起,他们学过的,就当是复习顺便巩固一下知识。

“我刚刚看你们在勾画,是在写什么?”

“是石板和炭笔,夫子发给我们的。让我们在上面写字,每个字都写满一百遍,然后爹娘签字明日带去学堂。”

桑兴皓两条腿倒腾得飞快,跑进堂屋拿上自己那块石板和炭笔又跑回来递给桑榆。

桑榆低头一看,手中的是一块比较扁平的鹅卵石。

上面已经被桑兴皓用炭笔写了几行‘人之初,性本善’,还留有一半空白区域。

这和她打算做给小昭的小黑板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只不过……

“柴夫子不是说,你们在学堂的笔墨纸砚由他来负责吗?”

桑兴皓点头:“是啊,在学堂的时候,我们用的确实是毛笔和竹纸。”

不等桑榆继续问,他又接着往下说:“不过夫子说光在学堂练字不行,回家还得勤学苦练,就给我们发了石板和炭笔。”

这下桑榆明白了,这位柴夫子可真是个妙人。

他知道有些学生虽然交了束修,但家里条件并不是太好,不一定能买得起笔墨纸砚。

为了不让学生自卑,便给每个学生发石板和炭笔,既能练字又能省钱,用心良苦啊。

“夫子说得对,快去练字,不写完爹娘可不给你们签字。”

课后作业,显然不论是哪个时代的孩子都少不了。桑榆问明想要知道的事情,便催促着两人继续去写作业。

她将目光移向房檐下阴干的水泥板,要不她再多做点?

炭笔和鹅卵石刚用的时候,还算好清洗。

可等用上一段时间炭屑就会陷进鹅卵石表面的孔隙中,任由怎么清洗都洗不干净,到那时候要么换新的石板要么就只能凑合着用。

而且纯天然的鹅卵石石板,大多不平整,放在桌子上写字时高低不平,让人不敢用力。

连自家这两个学过写字的,在上面书写起来都相当费力,那些初学者又怎么会方便。

想到这,桑榆轻轻点头将这事记下,水泥板的材料不值什么钱,做一个是做,做一堆也是做。

不过她倒也没打算给每个水泥板都做成小黑板,水泥板材料不值钱,但墨贵啊。

哪怕只涂一面,涂上三五遍的,那也得消耗不少墨。给自家两个孩子用还行,提供一整个班的?等她什么时候发财吧。

桑榆走到阴干的水泥板和粉笔盘,伸手摸了摸,表面已经干透,就是不知道内里如何。

每根粉笔的长度受限于制作时的竹节长度而长短不一。

她随手将一根从中掰断,指腹按在断口处感受片刻,没有感觉到湿意,已经完全干透。

将这些粉笔捡起装进小筐里备用,又往那些表面干透的水泥板上浇了层水养护,桑榆这才心满意足。

看着她往干透的水泥板上重新浇水,桑永景满头雾水:“榆儿,这板不是干了吗?怎么又浇水打湿?”

他也是记吃不记打,前面刚因为问问题被桑榆凶过一顿,这边看见不解的事依旧照问不误。

听见他的话,桑榆还有些意外,回来的路上两人没怎么交流,她还以为桑永景得生她一段时间的气呢。

“现在的水泥板只是最外层干了,里面还没有完全凝固。浇点水能让内部更加快速地凝结,不容易开裂,后面使用起来也更加耐用。”

她尽量用他能理解的词汇解释一遍。

毕竟水泥的硬化、放热、浇水养护之类步骤的具体词汇后世可能很多人不懂,但水泥路刚浇好头两天要往上面浇水,绝对是常识。

“哦哦,原来如此。”桑永景微微点头,也不知道是真听明白了还是装作听明白了。

跟他多聊了几句缓和一下原先尴尬的气氛,桑榆这才掀开大棚的帘子,进去检查菜苗的生长情况。

很早之前种下的那些耐寒植物此时长势正好。

萝卜的绿缨长得老高,郁郁葱葱一大片,连藏在地底的萝卜都按捺不住,冒出个白色的小脑袋来。

芹菜、菘菜、莴苣、韭菜各自占了一小片地,同样长势喜人,看来她们家冬日里完全不用发愁没青菜可吃。

不过桑榆最关心的还是之前种下的银耳与辣椒。

掀开陶罐上封口用的油纸,桑榆伸着脑袋往下看,内里一抹晶莹剔透的白色朵状物不知什么时候冒了出来。

银耳种成功了!

大概是好事成双,小竹筐内的辣椒种子也成功发芽。

扁平的辣椒籽上方钻出一根极细的白色芽苗来,此时就可以转移到地里地栽。

辣椒的发芽率并不算太高,当时专门数出来的五十颗种子,只有一半不到的数量成功发芽。

桑榆用手仔细地挑出那些已经发芽的种子,一一栽种到地里,盖上一层薄土又浇了点水。

至于那些没有发芽的,她也没直接丢弃,继续放回小竹筐种盖上稻草保湿,没准过两天还有能出芽的呢。

等她忙活完这一切,晚上的饭菜也已经做好,该吃饭了。

自打家里的条件逐渐变好以后,做饭这事除非桑榆提前明确要求自己来,或者家里要改善伙食。

不然一般就谁在家里谁有空来做,做得最多的自然还是谢秋槿。

她倒也乐在其中,自家的相公、孩子出去忙活一天,她能做的也就是让他们回来就能吃上热饭。

对此桑榆没什么意见,做饭对她而言不算是一件难事,最开始她抢着做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他人做得太难吃了。

大概是熟能生巧,现在谢秋槿的手艺比以前好太多了,起码什么菜都能做熟、能入口。

倒是桑永景颇有微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吃过桑榆做的美味佳肴再去吃普通的家常菜,他总是觉得吃得不够开心。

对于他这个毛病,当时桑榆只说了一句话:“你行你上。”

他就再也不敢提这个话茬,真让他来,他连把菜做熟都成问题。

这么一想,自家夫人的手艺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才学做菜没多久,以后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