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霄竹晴园

第551集:婚后协作

糖龙记:连理共研

晨光漫过双生谷的青石板路时,温如霜已坐在糖龙展馆的研究室里,指尖拂过一本泛黄的清代民俗手稿。窗台上,风痕前晚调试好的恒温展柜里,一尊迷你糖龙泛着琥珀光泽——那是他们上周用新研发的蜂蜡涂层技术制成的样品,历经三天潮湿天气仍完好无损。

“如霜,实验室的温湿度传感器数据传过来了,你看这个曲线,是不是和你昨天整理的‘清代梅雨季节熬糖笔记’能对应上?”风痕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捧着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蓝色的数据曲线。他穿着件浅灰色工装服,袖口沾着点未清理干净的糖霜,那是今早测试3d打印糖料时蹭上的。

温如霜抬头笑了笑,伸手接过平板。她今天穿了件素色棉麻衬衫,领口别着枚小巧的糖龙纹样银饰,那是去年风痕用3d打印技术为她定制的。“还真对得上。你看这里,清代匠人说‘梅雨时熬糖需增火一刻’,对应数据里就是湿度超75%时,加热时长要延长三分钟。”她指尖点在屏幕上,“这说明咱们的数字模型,终于能和老手艺的经验值精准匹配了。”

两人并肩站在桌前,晨光把他们的影子叠在摊开的手稿上。婚后的第三个月,他们就在糖龙创新实验室划分了清晰的分工:温如霜一头扎进民俗研究与教育推广,风痕则埋首数字技术研发与海外支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每天早晨的“数据对谈”——把古籍里的文字记载,转化成实验室里可量化的技术参数,是他们共同认定的“传承密码”。

吃过早饭,温如霜要去市区的师范大学给本科生上“糖龙文化史”选修课。她提前半小时到了教室,讲台上早已摆好教具:一套复刻的民国糖龙模具,还有风痕为她做的Ar卡片——学生扫码就能看到模具在不同年代的使用场景。

“同学们,上周我们聊到糖龙与古代祭祀的关系,今天咱们从‘模具’切入。”温如霜把模具放在投影仪下,屏幕上立刻出现模具的三维扫描图,“大家看这个龙鳞纹样,其实藏着清代江南的水利图谱——”她话音刚落,后排突然有人举手:“温老师,这些老模具现在还能用来做糖龙吗?会不会太笨重了?”

温如霜笑着点头:“问得好。风痕团队正在做‘古模新用’的研发,比如把这个模具的纹样数字化,再适配3d打印技术,既保留传统纹样,又能批量制作迷你模具。下节课我们去实验室实操,大家就能亲手试试。”教室里立刻响起小声的欢呼,温如霜看着学生们眼里的光,想起自己刚接触糖龙时的模样——那时她还在民俗研究所读博,若不是偶然在非遗展上遇到风痕,或许至今都不知道,古老的民俗能和现代科技这样契合。

同一时间,风痕正在实验室里调试新的“数字师徒系统”。屏幕上,海外分校的几位学员正通过vr设备模拟熬糖,系统实时标注出他们手势的偏差。“马克,你的熬糖力度太轻了,看这个数据,老匠人阿松的标准力度是2.3公斤,你现在只有1.8公斤。”风痕对着麦克风说,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调出阿松演示熬糖的视频片段,“再看阿松的手腕角度,要保持30度倾斜,这样糖料受热才均匀。”

视频里,阿松布满老茧的手握着熬糖勺,动作沉稳如钟。去年,这位老匠人还对数字技术充满抵触,直到风痕用3d模型还原出他失传多年的“九转糖龙”技法,阿松才红着眼眶把熬糖秘方的参数告诉了风痕。如今,阿松的技艺通过“数字师徒系统”,正传给远在欧洲、非洲的学员——这是风痕最初研发技术时,从未想过的广度。

“风老师,我们遇到个问题。”视频里的学员艾米丽举了举手,“这里的糖料和国内不一样,结晶速度特别快,3d打印总是失败。”风痕立刻调出糖料成分分析界面,眉头微蹙:“你们的糖料蔗糖含量比国内高5%,我调整一下打印速度参数,你现在再试试。”他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将打印速度从每秒2毫米调整到1.5毫米,“注意看温度传感器,保持在68摄氏度,这个温度是如霜从《齐民要术》里找到的‘古法控温’对应值,对高蔗糖含量的糖料特别有效。”

半小时后,艾米丽成功打印出一尊迷你糖龙,举着作品出现在屏幕里,笑得眼睛都弯了:“成功了!风老师,谢谢您!温老师上周讲的‘糖龙与地域材料适配’,我今天终于懂了!”风痕闻言笑了,转头看向窗外——温如霜的教育推广,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理论,而是和他的技术研发环环相扣,就像糖龙的龙身与龙鳞,少了哪一部分都不完整。

午后,两人在实验室汇合,要一起审核海外分校发来的“糖龙文化教材”译稿。温如霜负责核对民俗术语的准确性,风痕则检查其中的技术示意图是否清晰。

“你看这个‘祈雨糖龙’的翻译,”温如霜指着译稿,“‘praying for rain sugar dragon’虽然准确,但少了点文化韵味。不如加上注释,说明这是古代江南地区应对旱灾的民俗仪式,和当地水利文化相关。”风痕点头,立刻在文档里添加注释框:“我再把你上次拍的祈雨仪式老照片,做成插图放进去,图文结合更直观。”

正说着,实验室的门被推开,老匠人阿松提着个布包走进来,脸上带着笑意:“如霜,风痕,你们要的‘霜降熬糖’的经验数据,我整理好了。”他把布包放在桌上,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每年霜降前后的熬糖温度、时间,都记在上面了。”

风痕立刻接过笔记本,小心地翻开——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毛笔字,还夹着几片干枯的糖料样本。“阿松叔,太谢谢您了!”他拿出扫描仪,“我现在就把这些数据数字化,和实验室的传感器数据对比,以后就能精准复刻‘霜降糖龙’了。”

温如霜则给阿松倒了杯热茶:“阿松叔,下个月我们要在社区开‘银发糖龙课堂’,想请您去给老人们讲讲熬糖的故事,您愿意吗?”阿松眼睛一亮,连连点头:“愿意!愿意!现在年轻人都用科技传手艺,我们这些老骨头,也得把故事讲好,让大家知道糖龙不是只有技术,还有念想在里面。”

夕阳西下时,三人一起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试做“霜降糖龙”。风痕调试好数字设备,阿松指导熬糖火候,温如霜则在一旁记录过程——她要把这次实操整理成案例,放进下个月要出版的《糖龙民俗与技术融合教程》里。

“你看,这个龙尾的弧度,用3d打印的话,参数要调到15度。”风痕指着屏幕上的模型,对阿松说。阿松凑过去看了看,又亲手捏了个糖龙尾:“对,就是这个感觉。现在科技好啊,能把我们老手艺里说不清楚的‘感觉’,变成清清楚楚的数字。”

温如霜笑着补充:“其实是互相成就。没有您的老经验,数字就是空的;没有风痕的技术,老经验也传不远。”她拿起手机,拍下三人围在操作台旁的画面——照片里,老匠人布满老茧的手、年轻人握着鼠标的手、研究者拿着笔的手,共同托着一尊刚成型的糖龙,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

晚上,两人坐在书房里,整理白天的工作笔记。温如霜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民俗研究的要点和教育推广的计划;风痕的电脑屏幕上,是海外技术支持的反馈和数字模型的优化方案。

“下周要去乡村糖龙工坊调研,你那边的海外技术支持能安排开吗?”温如霜抬头问。风痕点头:“我已经把离线版教学包发给海外分校了,有问题他们可以留言,我晚上回复就行。这次去工坊,主要是看看生态原料的种植情况,你不是要写《糖龙生态传承报告》吗?正好实地收集数据。”

温如霜放下笔,走到窗边。窗外,双生谷的夜空格外清澈,几颗星星缀在墨蓝色的天幕上。她想起一年前,自己和风痕还在为“科技是否会破坏传统”争论;如今,他们早已找到平衡点——就像这夜空与星星,传统是深邃的底色,科技是点亮的光,缺一不可。

“风痕,你说我们的孩子以后会不会也喜欢糖龙?”温如霜突然问。风痕走过来,从背后轻轻抱住她:“会的。等他长大,我们带他看阿松叔熬糖,教他用数字模型复刻古谱,让他知道,糖龙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我们一起守护的文化根脉。”

书房里,台灯的光洒在摊开的笔记本和电脑屏幕上,一行行文字、一组组数据,都在诉说着两个年轻人的坚守——他们用分工明确的协作,把古老的糖龙技艺,从历史的书页里、老匠人的手心里,带进了数字时代的阳光下,让这门传承千年的手艺,既保留着“手作的温度”,又拥有了“远行的力量”。

夜色渐深,双生谷的风轻轻吹过,带着糖龙展馆里淡淡的甜香。那香气里,有清代手稿的墨香,有数字设备的金属味,更有两个年轻人用爱与坚持,为传统技艺注入的新生气息——这气息,正随着他们的努力,飘向更远的地方,飘向更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