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希望的田野
苍云山脚下,东山村的坡田被整治得焕然一新。
原来的荒地,如今被划分成一块块整齐的田垄。
绿油油的秧苗,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带着一股草药特有的清香。
这就是云州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为东山村引进的板蓝根种植项目。
负责这个项目的,是所里的专家杨光汉教授。
刘清明能请动这尊大佛,自然也少不了他过去在省委办积攒下的人脉。
那位曾经的云州一秘,即便下放到了乡里,影响力依然存在。
杨教授的团队四月份就来考察过。
他们采集了土壤和水源样本,最终确定,苍云山区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板蓝根的生长。
进入六月,他们开辟的这片试验田,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清明拉着苏清璇的手,沿着田埂慢慢走着。
不远处,东山村村长甘如柏,正带着村里一群上了年纪的妇女和老人,围着一个戴草帽的老者。
老者就是杨光汉教授。
他正拿着一株秧苗,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仔细讲解着分株和除草的要点。
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
苏清璇看着这副场景,觉得很新奇。
“这就是你说的那个药材种植项目?”
“嗯,板蓝根。”刘清明说,“抗病毒的,用途很广,市场需求量大。”
他看着那些绿色的秧苗,心里也充满了希望。
这片绿,代表着东山村未来的收入。
苏清璇弯下腰,伸手轻轻碰了一下叶片。
“感觉这里的空气都带着一股药味,闻着很舒服。”
“杨教授说,这里的气候和土质,种出来的板蓝根,有效成分含量会比其他地方高一些。”
“那不是能卖个好价钱?”
“理论上是这样。”刘清明笑着说。
两人正说着,甘如柏看见了他们,快步走了过来。
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但精神头很足。
“乡长,你来了!”
“来看看大家。”刘清明拍了拍他的肩膀,“怎么样,技术都掌握了吗?”
甘如柏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
“差不多了,杨教授教得细致,我们都记着呢。就是有些老伙计,手脚慢一点。”
杨光汉教授也走了过来,他摘下草帽,扇着风。
“刘乡长,你这片地选得好啊。”
老教授的脸上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兴奋。
“我看了这几天的长势,比我们所里试验田的数据还要好。只要后期管理跟上,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刘清明说:“那都得感谢杨教授您和您的团队,没有你们,我们就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这话让杨教授很受用。
他摆摆手说:“我们搞农业科研的,最高兴的就是看到技术能落地,能真正帮到农民。”
苏清璇在一旁听着,对刘清明又多了一层认识。
他不仅能和汪明远那样的官场新贵谈笑风生,也能和这些田间地头的专家、村民打成一片。
这种无缝切换的本事,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几人正聊着,田里传来一阵争执声。
“我不干了!这活儿太熬人了!”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把手里的镰刀往地上一扔,一屁股坐在田埂上。
“天天猫着腰,我这把老骨头都要散架了。为了那一亩三分地几百块钱,不值当!”
甘如柏脸色一变,立刻就要发作。
“三叔公,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乡长和教授都还在这呢!”
老人脖子一梗,毫不畏惧。
“在就在!我说的不是实话?我们种了一辈子玉米洋芋,什么时候这么费劲过?再说了,这玩意儿种出来,卖给谁去?别到时候白忙活一场!”
他这话一出,周围几个正在干活的老人也都停下了手,窃窃私语起来。
显然,这个问题,是大家心里共同的疑虑。
甘如柏气得脸都涨红了。
“乡长早就跟我们开会说过了,这是致富项目!你们怎么就不信呢?”
“信?我们信了一辈子,也没见发财!”三叔公哼了一声,“除非乡长现在就告诉我,这东西一斤能卖多少钱,谁来收!”
场面一下子僵住了。
苏清璇有些担心地看了刘清明一眼。
这种最朴素,也最直接的质问,最是难办。
你跟他讲前景,讲规划,他听不进去。
他们只认实实在在的钱。
刘清明却没生气,他冲甘如柏摆了摆手,示意他别急。
然后,他走到那位三叔公面前,也跟着蹲了下来。
他从口袋里摸出烟,递了一根过去。
“三叔公,累了吧?”
老人接过烟,没好气地说:“乡长,你别跟我来这套,我就想知道,这汗水,流得值不值。”
刘清明帮他点上火。
“值不值,不能我说了算,得您自己心里有数才行。”
他拿起地上的一株板蓝根秧苗。
“您老种了一辈子地,您看这苗,长得壮不壮?”
三叔公抽了口烟,瞥了一眼:“是挺壮实。”
“杨教授是省里有名的大专家,他说我们这儿的水土好,种出来的药材,药效也比别的地方好。您信不信专家的?”
三叔公沉默了。
农民对技术人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
刘清明继续说:“您担心的,无非是销路问题。怕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最后烂在地里,对不对?”
“对!”三叔公把烟头往地上一扔,“以前乡里也搞过别的,开始说得天花乱坠,最后呢?还不是让我们自己拉到集市上卖,根本没人要!”
“这次不一样。”刘清明说得斩钉截铁。
他站起身,看着所有停下活计的村民。
“我跟大家交个底。”
“在请杨教授来之前,我就拿着咱们云岭乡的土壤报告和水质检测报告,跑了一趟省城。”
“我没去找市场上的小药贩子,我直接去了云州制药厂。”
村民们听到“制药厂”三个字,都竖起了耳朵。
“我跟他们的采购科长、生产厂长都见了面。把我们的优势,掰开揉碎了讲给他们听。”
刘清明顿了顿,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
“我们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等咱们第一批药材收获,通过他们的检验之后,我们就会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
他看着三叔公,一字一句地说。
“他们承诺,只要我们的板蓝根品质达标,全部以市场价收购。不需要我们拉去卖。”
“这叫订单农业。我们只管种好,他们负责收。销路的问题,我来解决。如果卖不掉,我个人掏钱,把大家的损失补上!”
这番话,如同一颗定心丸。
整个田间,一片寂静。
村民们脸上的怀疑和迷茫,渐渐变成了惊讶和喜悦。
市场价!
全部收购!
乡长个人担保!
这三个承诺,任何一个都分量十足。
三叔公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来。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神情。
甘如柏激动地走上前:“乡长,你咋不早说啊!”
刘清明笑了笑:“事情没完全落定之前,我不想说大话。现在,我有九成把握。剩下的一成,就看咱们自己,能不能把这地种好,把品质提上去。”
“能!肯定能!”
三叔公猛地站起来,捡起地上的镰刀。
“乡长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我们要是再不好好干,就不是人了!”
他冲着还愣着的村民们吼了一嗓子。
“都看什么看!还不赶紧干活!想偷懒是不是!”
人群中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
村民们又重新弯下腰,干劲比刚才足了不知多少倍。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么被刘清明化解于无形。
苏清璇站在一旁,全程看着。
她心里有些震动。
她见过刘清明在酒桌上周旋,见过他在案发现场指挥,也见过他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
但今天,这个蹲在田埂上,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农民交心的刘清明,让她觉得有些陌生,又有些着迷。
这才是真正的基层工作。
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画蓝图。
而是要真正走到田间地头,去倾听,去解释,去解决一个个最具体,最实际的问题。
杨光汉教授也走过来,对刘清明竖了竖大拇指。
“刘乡长,你这一手,比我讲十堂技术课都管用。”
老教授感慨道:“农民心里不踏实,技术再好,他也提不起劲。你把他们的后顾之忧解决了,这项目,才算是真正活了。”
刘清明谦虚地说:“让您见笑了。”
苏清璇走过来,挽住他的胳膊。
“我以前总觉得,做这些事很麻烦。”
刘清明知道她指的是什么。
以苏家的能量,想扶持一个地方,直接砸钱、上项目就行了,简单高效。
“砸钱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也是最没用的办法。”刘清明轻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要做的,是带着他们自己动起来,让他们知道,靠自己的双手,也能过上好日子。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苏清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她看着那些在田里忙碌的身影,看着他们脸上重新燃起的希望。
她好像有点明白,刘清明为什么放弃省委办的青云路,选择来到这个穷乡僻壤了。
在这里,他的每一分努力,都能看到最直接的回报。
这种成就感,或许是任何职位都无法给予的。
她把头轻轻靠在刘清明的肩膀上。
“刘清明,你真厉害。”
刘清明被她这句突如其来的夸奖弄得有些不好意思。
“别这么说,我脸皮薄。”
苏清璇被他逗笑了,在他腰上轻轻掐了一下。
“你脸皮还薄?”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田野里充满了劳作的生机和草药的清香。
刘清明觉得,这样的下午,比在任何豪华的办公室里都更让人心安。
他拿起一把锄头,走下田埂。
“三叔公,这块交给我,你歇歇。”
老人有些懵,他又不是怕累。
甘如柏会意地拉了老人一把说:“乡长让你歇歇就歇歇,来陪我抽杆烟。”
苏清璇好奇地看着男友卷起裤脚下了田。
“你还会干农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
刘清明此时扛着个锄头、脖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搭了条白毛巾。
头上戴了顶不知道哪里弄来的草帽。
衬着他健壮的身体。
活脱脱一个农民的模样。
看着男友有些黝黑的脸庞。
苏清璇突然心里一疼。
刘清明咧开嘴,露出八颗大白牙。
“大小姐,想不想体验一把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苏清璇直摇手:“你这个大骗子,又想捉弄我。”
刘清明笑着说道:“不真正干过,你永远不知道,农业是怎么回事,农民究竟有多累多苦,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有多少地不对等,也不会真正了解,种板蓝根,会不会增加农民负担。”
苏清璇蹲在田埂上,看着男友在烈日阳光下挥汗如雨,听着他真挚的话语。
突然明白他的用意。
乡镇干部,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朴实。
男友之所以受到全乡群众的爱戴。
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乡下不是浪漫轻松的田园诗意。
而是汗水落地一摔八瓣的辛苦劳作。
是身体力行地走入群众。
理解他们,成为他们。
感动归感动,她没有跳下去帮他干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苏清璇突然想到,新的课题。
如果用摄影机纪录这个贫困乡的变化。
可能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