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斗平川

第249章 三带七

第249章 三带七

猜不到怎么办?

硬猜!

好不容易搞来的救命稻草,我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干咽了口唾沫,我说:“那、那我再看看,再看看啊……”

当时我肩膀还很疼,一动就疼,只能忍着疼痛,使劲朝盗洞里头扒瞅。~x`w′d+s*c-.?c?o¢m*

诶?

盗洞壁很直,居然不是斜井……

“哗啦……”

就这时,由于郝润我俩绑在一起,鼓拥的时候我一个重心不稳,我俩就侧倒在了土堆上。

这堆土紧邻洞口,被我这么一靠,零星的土坷垃就滚进了盗洞。

很快,也就是一秒多点,我听见了土块坠落的声音。

我物理只有初三水平,没学过重力加速度,但只凭经验判断,眼前的竖井盗洞也绝对没有三十米深度,可能也就是十几米左右。

十几米最多十方土……

这就代表,底下肯定还有横井或者斜井……

唰的一下,一个词儿从我脑袋里蹦了出来——鹞子翻身!

对!

墓里存在防盗机关,从上头没法直接打穿灌顶进入墓室!

我心里顿时一喜。

对路了,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于是我大脑立即开始飞速运转,需要用到的鹞子翻身法的防盗机关,一个个从我脑海中闪过。

天火灌顶、积石积沙、铁券顶、巨石墓……

五秒过后,我深吸口气,掷地有声的说出三个字。/k·s′j?x-s!w·.^c!o/m?

“流沙墓!”

听到的瞬间,姓郑的表情十分精彩。

先是震惊,而后是欣赏,再往后又变成了好奇和期待。

蹲到我身边,他伸手将我从土堆上扶起来,目光灼灼的问:“何以见得?”

我说你们竖井不深,出土多肯定是用了鹞子翻身,要用到这种打法的防盗机关里,火洞子(天火灌顶)多见于楚墓,赤峰这头应该没有,而汉代炼铁技术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汉武帝之后盐铁官营,也不太可能是铁券顶,所以只剩下积石积沙和巨石墓这两种。

姓郑的连连点头:“那你是怎么确定,一定就是流沙的?”

“看土啊!”

我没犹豫就说:“你们倒上来的墓土湿度一般,说明地底下排水情况良好,肯定没有大型石墓顶存在,至于积石积沙,这种机关太变态了,如果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或是次一点的顶级的贵族,那根本搞不起这种东西,而如果是这个级别,那你们的深度又不够,所以只会是比较单一的积沙墓啊!”

“啪!啪!啪……”

姓郑的又开始鼓掌,而且这次远比上次鼓的时间长。

“行啊你啊,真是有两下子,我看你也就是十六七岁?干多长时间了这是?”

我舔了舔嘴唇:“额……八……”

“八年?”

“你扯鸡毛蛋啊?小学没毕业就盗墓?”

“额那倒没有,八个月,我不说我才入门么……”

其实要不是我之前说过这个,那我肯定要装个比,说句:对!我八岁就开始散土了,怎么着?

“八个月?”

姓郑的重复一遍,说完嘴都没闭,就那么张着嘴上下打量我。/x?i`n_k′a!n-s′h!u?w,u..*c^o,m_

我心中难免得意。

嘿嘿,还是被我装到了……

“那……”

话没说完,他腰间手台红灯一亮,里头传来小兵的声音:“郑叔,干开了,你下来不?”

姓郑的按住手台道:“老曹,上来替我。”

说完他拍了拍我肩膀,顺便还替我掸了掸衣服上的土:“行,小子,等干完活儿咱再聊。”

接着他也没等那个老曹上来,直接就钻进了盗洞。

他是老手,下盗洞非常快,只半分钟不到,我就听见了落地的声音,同时这也说明盗洞确实不深。

见四周一时没人,郝润立即就问:“咋办啊平川?”

我说没事儿,一时半会的,这人应该不会动咱们了。

同为盗墓贼,这点判断力我还是有的,姓郑的肯定就是姚师爷的人,而且他们这群人,明显就是马哥说过的“三带七”模式。

之前在姑娘山的时候,由于听马哥说起姚师爷粗暴的干活方式,我对这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干完陈稷墓那天我们没走,我就跟马哥问了不少关于姚师爷的事儿。

所谓“三带七”,说的是他手下的团伙,大多十人一队,其中三个老手,负责带七个新人。

为什么这么多人?

因为时不时就要来硬的!

毕竟蒙古人可不是吃素的,一旦碰上突发|情况,人少了你根本就硬不起来。

再有就是放风需求量大。

内蒙这头,总归还是牧区多过耕种区的,不会每个点子藏都在苞米地里,一旦到了光秃秃的山上,一个人放风根本不好使。

而三带七这十个人里,除去一个把头,剩下的通常只有一两个人是这个把头的亲信,其余成员,尤其是年轻成员,全都是姚师爷找的。

只不过到了姓郑的这里,他们人员没有满编,实际上变成了“二带三”,我估计这跟姓郑的练过有关。

提起姚师爷,现在网上关于他的事迹不少,这怎么说呢?真假参半吧。

比如他的发迹,网上很多都说是自学成才,还说他凭小学学历吃透了《易经》,这就不对。

《易经》这个东西别说小学,你特么就博士后,靠自学也学不透,至于更为深入的寻龙点穴,还是那句话,没有师父带你进山,你自学一百年也说不清“星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道理很简单。

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六爻一卦,到西周初年,《易经》理论基本成熟,成为我国风水玄学文化的坚实基础,此后又经过两千年的发展,直到晚唐时期,风水大家杨筠松,才能集前代大成,在《撼龙经》中提出“星峰”理论。

这老祖宗一代一代又一代的,两千年才搞出来的玩应,你要是一百年就能自己学透……我擦,老祖宗不要面子的么?

所以别再信什么自学成才,不存在的。

另外网上还说,什么姚师爷偶然得到一本书之类的,这纯纯武侠小说桥段嘛。

反正姚师爷有生之年是够呛出的来了,我就给他辟辟谣吧。

书,这个确实有。

但不是什么偶然,是家传的,他爷爷就是干这个的。

这一点要有持不同意见的,你不用杠,到宁城那片打听打听,就知道我说的是不是真的了,都不用去他村里,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只要是上了岁数、喜欢八卦的,基本上都知道。

再退一步说,就算你真能靠自学搞出点门道,没传承你也是个野路子,如果姚师爷是这种情况,哪能被人称为“祖师爷”啊?

另外各位记不记得,我之前说过眼把头是怎么来的。

记性好的小伙伴,现在肯定就反应过来了,姚师爷这种干活套路,还是最原始“眼把头找把头”的模式。

就是他只负责找点子,下墓的活从来不干,这一点在他的真人访谈里,他自己亲口说过。

但是现在也不知道咋回事,视频基本找不到了,不过图片还有,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

而千禧年前后,姚师爷的团队还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因此那时投身他麾下的把头,基本都是姓郑的这种,拉出来就有实力单独支锅的好手,只不过手艺没姚师爷那么精,找到的点子不够硬。

也正是这个原因,姚师爷玩起了“三带七”,时不时的,他还会将不同团伙之间的“七”进行调配,以保证不会出现“藩镇做大”,他自己孤掌难鸣的情况。

至于姓郑的,凭他毫不客气教育三青年这一举动,就说明他有些格局。

所以我敢肯定,就算我刚才没猜对,就算我不是把头的弟子,是个不认识马哥的野路子,只凭我展现出来的能力,他也不会动我。

我估计,没准而他现在巴不得我就是个野路子,因为那样,他就可以把我收编了……

所以他到底是怎么处理我的呢?

嘿嘿,往后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