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斗平川

第248章 老五花

第248章 老五花

那年头内蒙地区信号一般,姓郑的举着手机试了半天也没拨出去,不过根据按键次数判断,我感觉他打的应该是个座机号码。·5!?~4a@e看[书3 :d最(@新]?章:节??更?新?°d快|?)

“艹,这狗比信号,真特么差劲!”

发了句牢骚,他收起手机道:“时间不早了,先干活吧!”

于是乎,郝润我俩就被带进了苞米地。

有些意外。

他们干活的点子居然不在山上,而是就在这片地里,离的也不是很远,我们在苞米从中钻了大概十五分钟就到了。

此外他们活干的也精细。

周围就不说了,即便是盗洞入口处的十几棵苞米,他们也不是直接砍倒,而是连根挖出来放到旁边。

至于墓土,他们是先将一个个化肥口袋铺在周围的垄沟里,再将墓土堆在上头,这样回填的时候也方便,只需要俩人一抬,顺着盗洞往里面一倒,事后再把苞米放回来,可以说是不留一点痕迹。

唯一的隐患在于,一旦白天有人钻进来看,那直接就露馅了。

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因为在赤峰地区,苞米的秋收季节大概是九月末十月初,而九月初这个时候,苞米都已经抱娃子了,既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除草,除了个别搞破鞋的,跟本没啥人会往深处钻。:$小a^说~§#宅=1 ¥已£=?发?·布tˉ最t新>章?节t

将我和郝润背对背捆好,那个叫二力的青年率先开启了头灯。

刚刚进来时,只有姓郑的在前边用小手电照亮,我看的不是很清楚,于是头灯光散开的瞬间,我顿时吓了一跳。

好么!

周围就特么跟坟圈子似的,全是化肥袋和土堆!

我粗粗数了一下,得有二十六七处,就算一处放土不到一方,估计总数也得有接近二十方土了。

这工程量属实不小。

而看他们的盗洞尺寸,如果纯是竖井盗洞,那深度很可能要超过三十米!

靠!

什么点子搞这深?

西周大坑么?

“嗯?”

就这时,二力为了方便照明,将头灯挂到了一棵苞米上,下边两侧垄沟里的土堆瞬间被照亮,我注意到其中一处不是普通的生熟土,是一坨坨固结成块的夯土。

并且这堆夯土的质地极为坚硬,不仅切面光滑,化肥袋子上甚至都没散落多少碎土。

要知道,实际打洞过程中,土块要先进桶里,再被提上来倒出,前后至少经历两次撞击滚落,却还能保持到这种地步,其坚硬程度,可见一斑。

再仔细看。

黄、褐、白、灰、黑……色彩对比十分鲜明,不过单一色块内部却十分纯净,这是筛过的表现。§?¢齐%?盛/小.x说¨.网¨¢2 ??+首|?发?

“嘶……”

回忆着把头传授给我的看土经验,我略作思考,试探着问:“这是……汉代坑?”

几人刚带齐装备还没有下去,听到我这话后,当即互相看了看。

两个中年人还好,三个青年脸上则十分惊讶。

所以很明显,我说对了,这种夯土,就是汉墓中典型的“老五花”!

其中“老”字说的就是硬。

秦汉时期的夯土,几乎是历朝历代中最硬的,甚至有“坚硬如石”的说法。

五花好理解,就是形容色泽丰富不单一。

看土这个东西,要深说话就多了。

因为古墓看土,看的不仅仅是夯土,各个土层的特点都需要留意。

比如回填土层的气味、味道以及夹杂物什么的,要想彻底说明白,少说也得个三四千字,不过考虑到一些小伙伴们的好奇心,我就简单说一个我总结的,五花夯土的辨别经验吧。

是个顺口溜。

这样的:

五花土,不难辩,碰到赶快去报案。

商周厚,秦汉薄,隋唐之后不多见。

商周夯窝大,排列不规则,颜色单一黄灰褐。

秦汉夯窝小,好像千层饼,土块光滑界线明。

魏晋像秦汉,工艺偏粗糙,多加白灰来防潮。

隋唐掺木炭,重要部位见,偶尔还有朱砂点。

嗯,差不多就是这样。

再往后的宋元明清墓,虽然大墓仍会使用夯土,但到了这时候,石灰因其良好的防潮、杀菌和硬化土块功能,已经成为夯土的主流添加剂,导致土层多呈现灰白色和浅黄色,基本也就看不出“五花”效果了。

注意!

我说这个可不是让大家去犯错误的,要谨记我顺口溜中的第一句,看见了就赶快去报案,叫叔叔们过来处理,运气好的话,没准还会给颁发证书,这多光荣,是吧……

几人对视过后,姓郑的缓缓点了点头。

“行啊,有两下子,看来你这小子还真不是啥野路子。”

“那你说说,还看出啥来了?” 我低头想了想,认真说道:“要按《汉书》的记载,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以后,汉朝在五郡塞外设置了护乌桓校尉,其中包括赤峰地区,所以这头倒是有可能出现偏大型的汉墓,但是……”

“但是我看你们的出土量,就算打的是四十五度斜井,墓室深度也要在十五米朝上,这已经接近小诸侯王了,这种级别,我觉得赤峰这边不应该有。”

“啪!啪!啪……”

话音刚落,姓郑的当即拍了拍手。

“好!说得好!”

紧接着他扭头朝三个青年骂道:“瞅瞅人家,才多大?再瞅瞅拧们仨?”

“一天天就特么知道耍钱喝酒睡觉艹x,除了卖力气,啥特么也不会!”

听到这话,我缓缓松了口气。

其实最开始看见夯土的时候,我的确只是惊讶,但当留意到姓郑的眼中的欣赏后,我就是有心卖弄了。

你不是不相信我是把头的弟子么?

那好!我就凭本事证明!

我是!

当然了,我这么干也是因为害怕,要不万一他干完活还打不通电话,一跺脚把我俩埋了,那可就完犊子了……

三青年被说的一个个不吱声,要么低头,要么侧头看苞米。

这给姓郑的搞的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上去踢了一脚那个小兵,没好气就说:“挺尸呐!”

“下去!撬棺材去!”

呼呼喘了几口粗气,等三青年和另一个中年人下了盗洞,他从新看向我,饶有兴趣的问:“小子,那你再猜猜,既然这头没这么深的汉墓,我们为啥出这么多土?嗯……”

说着,他眼珠一转,竖起手指点乎着我:“只要你说对了,就算你是个野路子,今天我也不动你们!”

艹!

我脸直接黑了。

这特么不是难为我么?

汉代墓葬文化大兴,可以说是最喜欢在这方面做文章的朝代,实际情况往往千奇百怪。

我又不是神仙,这玩意上哪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