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商道,即天道
“这是……”
庞县令拿着那两块怪异的东西,有些疑惑。
他16岁中举,守选两年后,指派为京南县县令,之后一路爬升到正四品户部左侍郎,在朝的时候也曾和各方官员互有往来。
可以说,这世上所有能见到的东西,他都见识过。
可面对这两块东西,自己却没有丝毫眉目。
柳羽见到他的样子,当即解释道:
“这是我自己做的小东西,白色那块叫香皂,是用来洗手沐浴的,去污留香。”
“灰白色那块叫肥皂,是用来洗衣服的,去污效果比皂荚好上数倍。”
庞县令闻言,顿时来了兴趣。
急忙找面摊的老板借了一盆水,开始尝试香皂的效果。
按照柳羽说的方法,香皂沾了水,在手上打了一圈,轻轻揉搓几下,一股浮沫顷刻之间就将手上的污渍去除干净,冲洗之后,手上还带着一丝薄荷的清凉香气。
“这…这效果竟然如此显著?堪称神物啊。”
庞县令急忙又试验了一下肥皂。
看到那面摊老板用来搭肩的麻布转瞬之间被洗下一层黑水,庞县令再次被震惊到了。
“好,好东西啊!”
庞县令满脸惊喜。
他本以为柳羽口中的小买卖,也就是一些养家糊口的针头线脑之类。
没想到居然是这种好东西。
“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吗?你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柳羽点了点头。
“瞎琢磨而已,让庞县令见笑了。”
庞县令摇了摇头。
“不必妄自菲薄,你做的这两个东西,堪称神奇,若是在太平年代,绝对可以让你富甲一方!”
柳羽闻言愣了一下。
什么叫若是太平年代?
“难道现在不行吗?”
庞县令摇了摇头,没有直接回答,反倒是反问道:
“这两个东西,你准备分别作价几何?”
柳羽想了想。
香皂和肥皂的成本,基本上都在那60斤油脂上。
按照沧县的物价,一斤纯肥油大概在20文,熬成的油脂差不多能做10—15块肥皂或香皂。
算下来,一块肥皂或香皂,卖到15文以上,就能大赚特赚!
“香皂一块15文,肥皂一块20文。”
“不行!”
庞县令直接摇头否决。
柳羽眉头微皱。
他是觉得,自己的东西连15文都不值吗?
“太贵了吗?”
“不,太便宜了!”
庞县令沉声道:“如果我是你,我会在15文的基础上,翻100倍!”
100倍!
1500文?
柳羽惊讶地看着庞县令。
此时的庞县令脸上没有什么特殊的表情,根本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就见庞县令叹了口气,指着四周匆忙走过的百姓。
“你看看路上这些行人,若不是沧县的粮价一直稳固,他们只怕早已和临县的流民一样,饥肠辘辘,食不果腹!”
“天灾乱世,天下百姓都苦于填饱肚子,困苦于如何活下去。”
“你觉得,他们会花十几文钱,买一些能让自己身子变得干净,衣服变得整洁的东西吗?”
柳羽闻言顿时心头一沉。
他这才想起来,之前面摊老板说的话。
沧县之所以能够在大旱两年之后保证百姓生计,多半的原因是有庞县令坐镇,粮价一直稳固在10文一斤。
可粮价稳固,并不代表天灾不存在。
百姓的收入仍然是受天灾影响的,身上的银钱买一斤,就少一斤。
想清楚了这个原因,柳羽瞬间感觉如坠冰窟。
难不成,自己花费了那么久的时间,做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了吗?
庞县令看到柳羽的样子,当即笑了笑说道:
“柳秀才,你也不用担心,我刚才不是说了吗,让你把价格翻100倍。”
柳羽闻言,顿时明白了庞县令的意思。
对啊!
老百姓用不起的东西,不代表城里的富人用不起!
即使是在天灾之年,沧县的酒楼,青楼,仍然不缺客人。
对于富人来说,这种新奇却又效果绝佳的东西,1500文,还真不算贵!
“看来你已经想明白了。”
庞县令笑道:
“做生意,要懂得变通,若是太平年代,你敢这么要价,本官定然会想方设法找你麻烦。”
“可如今,你要挣那些富人的钱,我倒是巴不得你把价钱再翻个几百倍。”
听到这话,柳羽再看向庞县令时,眼神里已经带上了一丝惊讶。
这个庞县令,明明是官,为什么会对做生意这么精通?
“庞县令,能否问一下,你是出身商贾之家吗?”
庞县令笑呵呵地点了点头。
“我祖籍徽州。”
徽州?徽商!
柳羽脑海中立刻跳出了这么一个词。
就听庞县令接着说道:
“新安庞家,位居徽商六大姓前三。”
“我自小受家中影响,对经商之道浸淫已久。”
“商道,即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商之道,调东配西以为财。”
“买东卖西,货通南北,互通有无,勾连盈亏。”
“这便是商道!”
柳羽心中大为震撼。
他是现代人,但是对经商的了解,仅限于高中政治中对于经济学的那些浅薄认知。
要不然,也不会背上行囊,走上了荒野求生这条路。
只是,他心中还有疑惑。
以徽商的财力,庞县令商业眼光那么好,为什么要入朝为官?又为什么会成为这北方偏远县城的县令?
“庞县令,以徽商的影响力,你为何……”
柳羽问了一半就自己住口了。
自己这么问,多少有些不礼貌了。
“你是想问,为什么会弃商从政是吧?”
庞县令毫不在意的笑了笑。
说着,庞县令脸上的笑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沉。
“商人,是贱籍。”
“哪怕徽商已经做到财力通天,可在朝堂那些人的眼里,仍然上不得台面。”
“世人总说,商人逐利,认为商人都是表象和善,内里狼心的贪婪之辈。”
“他们总以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是司马史公贬低商人的言语。”
“可他们却忘了,司马史公在这句话之前,还说了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了人富,而仁义赋焉;说了商不出,则三宝绝;更说了,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我五岁跟随父亲经商,边经商,边读书。”
“11岁乡试中秀才,16岁会试中举,殿前亲点三甲,守选两年之后,当了京南县县令,之后一路爬到户部左侍郎。”
“就是为了向那些人证明,商道,也可以救助万民!”